石峁玉器是始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遗物,是研究论证石峁遗址遗存性质以及石峁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南于各种客观因素,大批石峁玉器脱离了原始环境,流散于世界各地,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研究石峁遗址的历史文化和玉器史是一个巨大的缺陷。在这个关键时刻,石峁文化研究会主动承担起了 保护石峁遗址和抢救石峁文物 的重任,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石峁遗址的发掘取得了 石破天惊 般的重大发现,而且石峁文物的抢救征集也硕果累累。今天我们以分享成果,提供资料的形式,首先选择有代表意义的石峁玉器编纂成书,展示给大家,希望《石峁玉器》的出版能起到一个拾遗补缺、推动研究的作用。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出了不同的风貌。然而,中国古代玉器的鉴赏与研究还未像青铜器、陶瓷、书画等门类那样,发展出一套处理与理解相关材料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的目的并非是依据年代序列来呈现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法进行全面综述,而是以古器物学的方法来描述与分析中国古代玉器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全书分为“玉器工艺篇”与“玉器时代篇”两章,从“料、工、形、纹”四个基础层面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玉器在原料分配、制作工艺、形制功能、艺术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为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提供一套较为系统的方法。
《考古中国 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 玉成中国 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本书依托70年来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风格影响的玉器,配合以相关玉文化阐释研究文章,从玉器视角呈现新石器文化脉络中的石家河元素。
真伪,历来都是古玉收藏者回避不了的现实,收藏者关注的问题即古玉的真假。为了掌握辨别真假的技术,参考相关书籍是必不可少,在众多书籍当中挑选一本适合自己学习的书籍,尤其重要。 古玉书籍众多,有的关注收藏,有的是文博专业的研究文献。收藏类书籍中的错误很多,许多人以自己手中的藏品为依据展开论述和分析,文博专业文献习惯罗列材料,而后进行分类,得出结论,作者缺少鉴别古玉真伪的知识。两者各有缺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古玉研究和鉴定人员只有分工没有合作,造成假古玉泛滥。有些文献只是罗列材料,有些文章更离谱,把玉琮写成可以食用的,写成轴承套……主流文献中,玉器多被视为礼器,甚少分析其实用功能。 古玉真真“假假”,需要研究者和收藏者都掌握鉴别古玉的常识和理论依据。古玉鉴定主要从材质、做工、器
陕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近五十年来,陕西有不少重大的考古发现,出土大量文物,为中国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等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本书作者刘云辉先生长期在陕西从事和主持文物工作。公余之暇.潜心研究陕西出土古玉.成绩卓著。已先后出版《周原玉器》(1996年)及《北周隋唐京畿玉器》(2000年)二书,蜚声古玉学界。近年致力于陕西境内出土东周玉器的研究,甚有心得,因而撰成《陕西出土东周玉器》一书问世。 《陕西出土东周玉器》的内容,以东周秦国玉器为主,兼及一部分春秋晚期楚式玉器。按时期先后及不同国别,分别论述,巨细无遗,条理清晰,是研究东周玉器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按秦自襄公立国之后,锐意发展经济和军事,而文化却相对滞后。尽管如此,秦国玉雕却别具一格,自成系统,成为东周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
《金相玉映: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玉器》收录了湖北省博物馆藏金器、玉器400余件,是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玉器一次较集中、全面的展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古代金玉器的时代风貌和发展历程。相信此书的出版能增进人们对于湖北出土古代金、玉器的认识,从中感触荆楚大地文明发祥与进步的勃勃生机,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从石家河文化历次出土的玉器中,一共精选和载录了159件。书中除逐件发表玉器的照片和说明外,还尽可能地配发了一些线图。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和研究这些资料,从学术史的角度,对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发现和研究情况作了概述。 本书收集159件玉器,包括人头像、蝉、虎头像、龙、凤、鹰、鸟、羊头像、鹿头像、鹰形笄、笄、柄形器、管、坠等,系统的为你展示了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真实面貌。
《紫玉金砂》以紫砂壶为载体,从紫砂的泥料、壶式、工艺、刻画装饰、名人与壶等角度,带领读者走进壶的艺术世界,感受这种华夏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和壶中意趣。阳羡一丸土,几经琢炼制成的素净之壶,有生命、有灵性,点线间渗透出平淡质朴。紫砂壶色泽润滑,刻、书、画巧藏心思,蕴涵禅机,优雅的气韵不夺茶香,被历代茶客奉为茶具之首,贵同珠玉。好壶贵在养。这一养,养出了壶与人的气质,养壶成为一种心情的名字,一种人生的态度。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 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在原书的基础之上,作者增加了《考古绘图的艺术性》等三篇文章,使图书在考古科普方面的价值得到提升;作者同时将个别旧图替换为细节更为严谨的新作,使得图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基本信息: 书名:南朝陵墓雕刻艺术(精装) 定价:280.00元 作者:南京博物院著,徐湖平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010202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kg
《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增订本)》收录历年发现于以上地区、散见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现存的红山文化玉器213件,并按以下类别对其进行了编排:考古发掘品、有出土单位的收集品、遗址收集品、有出土地点的收集品、有出土地区的收集品、其他珍贵收集品和资料部分,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
杨晶编著的《中国史前玉器的考古学探索》是一部关于史前玉器的考古学研究专著。主要运用层位学、类型学以及文化谱系分析等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玉器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不仅注重形制、纹样的演变,更注重组合关系和使用方式的变化,努力将玉器的研究,从外表提升到内涵,从物质切入到精神,始终将研究的宗旨定位在探索玉器背后所彰显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这一高层次目标上。 《中国史前玉器的考古学探索》内容包括“基本问题试论”、“系统文化考略”、“典型器物解析”、“史前玉器综述”四部分。通过基本问题的综合性探索、不同区域的系统性探索、典型器物的专门性探索,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层层深入地搭建起中国史前玉器发展演进的时空构架,力求从玉器形态的演变及其与人、时、空的关系爬梳中,探
秦雷主编的《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Ⅱ)(精)》为系列丛书《颐和园藏文物大系》之玉器卷的第2本。玉器卷收录颐和园藏玉器172件,本书收录约二分之一。 颐和园藏玉器从汉代至晚清,其中多为乾隆时期的玉器,其中一部分为乾隆御用之器。其用料、设计、做工堪称玉器中的上品。 此次颐和园藏玉器系首次公开系统出版,可为玉器鉴赏、收藏和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标准器,同时也为现代玉雕等领域提供可借鉴的工艺、纹样及雕刻手法等参考。
本书是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的科学研究报告。作者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矿物学、工艺美术和微痕技术研究等方面,就其考古发现、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生产生活、价值意义、玉器类型、玉石特质、工艺技术以及文化传承和传播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
玉器,自沟通天地人神的礼仪用玉,至德行配玉、以玉喻德的佩玉,再到雅赏性用玉,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人文情趣和审美意识,玉蕴吉祥,伴美人生。山西博物院藏玉,自周秦两汉的礼玉,而宋元明清的佩玉与赏玉,品类文全,内容丰富。此书遴选176件/套精美玉器,裒为集,以多角度精美图片为主,辅以重要玉器线图和简明的鉴赏图说,系统梳理了山西博物院玉器收藏特色与实绩,集中表现了山西省玉器发展的简要历史。无论对于玉器收藏还是玉器研究,都是本难得的图录著作。此系通过政府采购所取得的 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 系列丛书之一。
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国之重器,礼之所依。玉器上的纹饰,是用远古美学观念所创造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本书以考古资料为支撑,从艺术学视角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要素,探讨典型纹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解读玉器所承载的良渚人的信仰与精神。玉器典型纹饰中蕴藏着丰富的良渚元素,浸润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记忆和情感共鸣,将玉器纹饰古为今用,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的认同点进行合理转化,推动地域特色城市文化IP、文创产品开发和良渚玉器纹饰艺术的美学传播,让更多的民众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良渚文化之美,具有现实意义,亦是本书编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