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 玉成中国 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 玉之辨 玉之用 玉之埋 和 玉之史 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古方编著的《中国古玉器图典(精)》是一部图文 并茂的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和鉴赏工具书,有较强的资 料性和实用性。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玉料 及产地、制玉工艺、器形与纹饰、仿古玉辨伪与鉴定 和古玉研究主要文献索引等六部分。材料新颖,解释 详尽,内容全面系统,具有权威性。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本书依托70年来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风格影响的玉器,配合以相关玉文化阐释研究文章,从玉器视角呈现新石器文化脉络中的石家河元素。
绿松石有着宛如蓝天的美丽色泽,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是人们最早开发利用的玉石品种之一。在我国,它与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并称古代四大名玉,已有长达9000年的使用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经夏商及至宋明,绿松石承载着先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成长为灿烂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支 绿松石文化,时至今日,依旧广受推崇。千秋岁月间,绿松石被赋予了高贵而神秘的内涵,亦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一致的喜爱和共同的追寻,是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更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BR》本书依托的绿松石古代文化展览精选全国各地考古发掘出土的绿松石质文物,包含青铜器、铜镜、玉器等各个门类, 从绿松石相关文物视角系统呈现贯穿石器时代与王朝文明的中华文化脉络。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出了不同的风貌。然而,中国古代玉器的鉴赏与研究还未像青铜器、陶瓷、书画等门类那样,发展出一套处理与理解相关材料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的目的并非是依据年代序列来呈现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法进行全面综述,而是以古器物学的方法来描述与分析中国古代玉器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全书分为“玉器工艺篇”与“玉器时代篇”两章,从“料、工、形、纹”四个基础层面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玉器在原料分配、制作工艺、形制功能、艺术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为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提供一套较为系统的方法。
石峁玉器是始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遗物,是研究论证石峁遗址遗存性质以及石峁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南于各种客观因素,大批石峁玉器脱离了原始环境,流散于世界各地,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研究石峁遗址的历史文化和玉器史是一个巨大的缺陷。在这个关键时刻,石峁文化研究会主动承担起了 保护石峁遗址和抢救石峁文物 的重任,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石峁遗址的发掘取得了 石破天惊 般的重大发现,而且石峁文物的抢救征集也硕果累累。今天我们以分享成果,提供资料的形式,首先选择有代表意义的石峁玉器编纂成书,展示给大家,希望《石峁玉器》的出版能起到一个拾遗补缺、推动研究的作用。
本书基于考古出土一手资料,对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质工具的形态、用料、加工、使用、再加工及其反映的石器工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研究。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统治阶层控制下层次分明的石质工具生产模式以及先民务实的使用体系与再加工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仰韶古国由上至下重视聚落发展、合理调配资源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是仰韶中晚期古国发展与文明进程的核心生产特质与重要构成内容,为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提供了基础动力。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经过初期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西汉中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这给官营玉器雕琢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代玉器是在先秦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先秦玉器的优秀传统,但又有所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汉代玉器的发展程度和形成的新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玉文化的高峰,并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古代玉器大量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意识到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撰写研究古代玉器的文章,其中也包括研究汉代玉器的著作。在已发表的有关汉玉的著作中,多数是对汉玉的某一器类或某一方面进行的专题研究,而对汉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综合性著作为数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器玉器精萃)》内容介绍:西安博物院从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金银器、玉器中遴选了131件组精品,举办了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器玉器精品展,展览受到了参观者的普遍欢迎,现将展品和部分虽未展出但是在西安出土的金银器、玉器结晶成册,以飨读者。
古玉收藏的要旨,古玉鉴定的真谛!作者积三十余年鉴藏经验一一解析!面对蕴藏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代玉器,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这本《古代玉器鉴定通论》是刘学贤、刘嘉父子从近30年古玉鉴藏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点心得,也是从几十万字的论述中筛选出来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語石》一書,既是古代石刻學的集大成者,也是近代石刻學的開山之作。時至 ,《語石》確定的研究範疇和構建的理論體系仍為石刻學者所沿用。可以說,《語石》是石刻學 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一部經典不僅定本可以嘉惠學林,其文本產生的過程本身也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語石》撰寫始於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 終刊刻於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其間大致經過了撰寫、補撰、校改、謄寫、批改、刊刻等幾個階段。此次影印上海圖書館所藏的兩部《語石》稿本,一係初稿本,一係謄清稿本,二者與《緣督廬日記》一起勾勒了《語石》成書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