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 玉之辨 玉之用 玉之埋 和 玉之史 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从文化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人地关系诸方面,分兴隆洼文化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代四大阶段, 对中国北方地区(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北、陕北、冀西北)新石器时代文化做了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北方地区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这本书的照片清晰,附有电子显微照和精工拓片,有助于从细部考察.在古玉鉴赏图书中出类拔萃,商人一等。我认为,这本书与上本书一样,值得珍藏和认真阅读。这对学习玉器,将会大有收益。众所周知,鉴定玉器要从玉料、受沁、做工、器形、纹饰这五个方面去考察,雷先生正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实物,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理论,因而在这五方面,具有真知灼见,做到准确辨别真仿、断定时代,说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
《湖湘出土玉器研究》作者喻燕姣主要利用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数万件湖南境内出土的玉器资料,并广泛引用湖南各地州市文博单位的馆藏资料,以出土时间为序,对历年来湖南出土玉器的出土地点、原产地、工艺特色、形制用途、器物断代、文化归属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本书作为“能论”兼“史论”的形式和内容,论述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8000年玉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况。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具本质性的特征是阴阳二元文化及其“中和”思想。而“阴柔”又是它的主要文化内涵。玉的本质是坚利、厚朴和温润(阴柔)是其特质。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相一致。中国传统玉文化内容浩繁,蕴含精深。想用一本书进行完全论述是不可能的。笔者采用“突出重点,顾及一般”的方法,力求达到“论述有据,立论明确”的学术标准。在每章或每节的文尾,设《总结》一项,把上述论说的内容加以概括与深化,目的是说明玉器与玉文化及其各个时段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实用古玉辨伪》共分8章:古玉发展概述、古玉辨伪方法、古代玉料辨识、古代治玉工艺、古玉作伪、学习古玉辨识的推荐书籍、古玉辨伪实例、古今玉料实例。在对中国古代玉器历史演变、特点和制作工艺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古玉的玉料、制作工艺、作伪方法等方面讲述了识别真假古玉的方法,并通过对40余件古玉的实际鉴别,详细讲述了具体辨别过程。
论印之书,以印谱为多,其能原原本本,细述印章之源流者,世不多见。这本《鈢印通释(珍藏宝典)》由那志良著,此书于记述印章源流之外,并将印形、印文、使用、鉴藏、材质、刻铸、印钮、边款、印人、印泥等,分门别类,一一详述,有条不紊,巨细无遗,实属印章学上之完作。出版以来,颇受欢迎,发售不久,即告售罄,购者遂多向隅。兹特再出《鈢印通释(珍藏宝典)》,用享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