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以“南海I号”的发现、打捞、考古和出水文物、海贸研究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案例,充分反映出“中国水下考古”为世界水下考古技术发展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实施整体打捞“南海I号”的“华天龙号”起重船,也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形象。 图书通过介绍以“南海I号”为代表的中国远洋商贸沉船的出水,表明中国在历 是海丝商贸的重要商品产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动力源。中国海商不断开辟新航线,扩大海洋贸易地理范围和朋友圈。中国传统文化 加频繁且规模化的走向世界。中国与海丝沿线 共同创造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本书收录2021年5月份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古文字与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西湖论坛”上所讨论之论文,有邬可晶《金文“儔器”考》、郭永秉《从新出清华简资料看〈说文〉古文考》、段凯《釋上博簡和魏碑中的“敕”字異體》等25篇文章,涉及古文字考释、出土与传世文献互证、字形演变、用字演变等多个研究领域。
冷战虽已结束,欧洲仍不安宁!长期被意识形态冲突掩盖着的民族问题,重新抬头,成为目前和末来欧洲各种动荡的主要根源! 本书全面追述欧洲不同地区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历史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周围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把历史上欧洲各民族的发展经过与相互关系梳理清楚,将民族问题的历程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了解欧洲民族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对当今纷繁的事态发展能够作历史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通过对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里的一些俗语词的吻合性研究,可以看到中原汉人在河西走廊一带跋涉的足迹,这启发和帮助我们从历史语言的角度去研究敦煌文献。 二是考释了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里有关租赁、借贷的俗语难词,特别是残缺不全的语段中的难词,为阅读研究扫清了障碍。 另外,书中还涉及租赁、借贷及民间买卖等方面的俗语难词,这应归功于来自中原的古老诗山方言,它为后人保留了有价值的资料。 三是考释了《敦煌变文集》《敦煌歌辞总编》里的一些俗语难词,解决了俗语难词的困扰,给阅读理解开拓了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四是解决了禅宗文献里的棘手难题。
\\\"【内容简介】:《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十三辑)》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所编辑刊。本辑共收录论文二十一篇,收录了多篇关于出土文献研究的论文,内容广泛,涉及甲骨文、金文、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的文字、文献等多种历史文献材料。其中《河南平顶山辛庄一号战国楚墓出土木牍初步研究》一文涉及出土文献领域的新材料,《简牍文书“券书”》一文通过分析券书的刻齿、与出入簿的区别等,进一步揭示了券书的性质、特点。这些文章或运用新材料,或使用新方法,或从新角度切入,具有一定前沿性。本辑所刊论文涵盖了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展现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明清时期对云南民族认知的演进与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墨渍浸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以已知民族为介质去认知陌生民族的链条推进式;明清国家政权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建构有重大意义。
《甲骨学小词典》出版后又三次再版,期间我和出版社都收到一些读者的反映,除提出上举的不足和建议外,大多希望尽快编一本内容更加丰富的《甲骨学辞典》。许仲毅先生和我数次商议编写的问题。他提出:“加强甲骨文中的内容。”因为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更需要了解甲骨文中反映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的字形与隶定的无太多差别,一般读者也能认识,如:人、口、大、小、牛、羊、犬、山、水、林、木等等,虽然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但不知在甲骨刻辞中是否一样?希望从《甲骨学辞典》中得到有关知识。他建议在编写时将甲骨学的一般性研究或介绍甲骨文的著述移到《人事年表》中。否则此书的容量太大,也不可能全妩遗漏地将每种著述都一一介绍完整。还建议在正文中增加已辞世的甲骨学家,使读者对他们在甲骨学发展史上作过的贡献有更多了
本书采用心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重要篇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整体勾勒和通论。认为郭店简书乃是战国中期编晚以前制作或传抄的儒道著作。前五章对《老子》、《太一生水》两种道家著作,《五行》、《性自命出》和《语丛》三组在抄作时间上呈现出历时性变化的文体特征;在战国早期《老子》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 且简本《老子》的发生,对于老子原本的思想及原始儒道关系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太一生水》的理论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宇宙生成论系统的构筑上,可能出于战国中期南方楚道家之手。对于儒简《五行》、《性自命出》及《语丛》诸篇。本书深论其心性论及伦理思想,对心性论所根源的天命、天道观亦有所探究。在分析各篇简书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又结合世传 文献的考证,认为楚简《五
魏晋二百年间,草、行、真这三种重要的书体完成了初步定型。此后,汉字便确定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这五种基本书体。 唐以降,中国文字结构形态几无变化,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争奇门艳,繁荣发展的阶段。其间自然经历了数个高峰和低谷,以波浪式的方式演进,直至现当代。 作为书写载体的简读的使用,恰存在于先秦至魏晋这一历史阶段。我们编辑出版这一套《中国简读书法系列》丛书,恰是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
历史似乎是一面魔镜,每个人在照看时都能看到不同。其实说历史就活在我们的解释之中,大概亦不为过。对春秋这段历史记载的解释,在历史上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作者告诉了我们《左传》的解释,同时他在书中的紧要关键之处,还尽可能地为我们讲述了和《左传》不一样的别样解释,这对我们习惯于对历史进行单一理解作了很好的修正。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大都用秦隶书写,有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书。竹简中有两组表格形式的日历,即秦汉简牍中常见的「质日」,分别属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和三十三年。参考简牍内容,可判定抄写年代约在秦始皇时期或稍早。这批简牍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批准号:IO&ZD090),目前正由本所负责进行整理,预计近年可整体出版。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其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已在众文物移二○二一年第六期以及《简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二年)中发表系列文章加以介绍,可供读者参阅,此处就不再详述了。 这批简牍抄写的时代,正处于汉字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隶书在日常使用中逐步取代篆书,并不断走向成熟。随着秦对东方六国的征服,晋、楚等东方文字的字形和笔法经过不同的书手,渐渐融入到秦隶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书法卷》汉字,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代表,还是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汉字从产生起,就有了书法艺术,经过了一个从自然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开始,书法艺术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而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主要书体,每种书体都有其书写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其中秦篆、汉隶、魏碑、唐楷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成为不同书体的楷模,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魏晋二百年间,草、行、真这三种重要的书体完成了初步定型。此后,汉字便确定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这五种基本书体。 唐以降,中国文字结构形态几无变化,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争奇门艳,繁荣发展的阶段。其间自然经历了数个高峰和低谷,以波浪式的方式演进,直至现当代。 作为书写载体的简读的使用,恰存在于先秦至魏晋这一历史阶段。我们编辑出版这一套《中国简读书法系列》丛书,恰是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
《古莲花池碑文精选》的主要内容为莲池为古碑荟萃之地,惜乎缺乏宣传介绍,“养在深闺人未识”。本着弘扬祖国文化的宗旨,《古莲花池碑文精选》极尽搜罗,并力求碑文句读准确、注释详而不烦,对每件碑石大都有裁体尺寸、存放地点、书写者简况、内容提要等基本情况的介绍。读者手持此书,按图索骥,可以对古莲花池碑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