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后世甲骨文简明字典》,是依据学者李圃著的《甲骨文文学》而定名创作的。在此著作中,他熟谙甲骨文造字的发展趋势,指出:“加素造字法的能产性,在甲骨文的造字过程中已初见端倪,而通过这种造字法创造大量的新字,那还是后世的事情。”笔者领会这“后世”是相对于殷商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甲骨文而言。笔者又从谷衍奎编的《汉字源流字典》中,具体地看到了这种创造后世甲骨文的方法,并且依此字典对绝大多数的现代汉字,进行了后世甲骨文的创作。 创造这本甲骨文字典,笔者的动机是希望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甲骨文,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读,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因为原生态甲骨文只有一千多个字,按王本兴新编《甲骨文字典》虽已增加到1603字计,也还是不敷应用。但以此为基础,已分化、蕴藏着大量的后世甲骨文。事实证明
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 本书介绍了董作宾先生亲临殷墟考古现场的故事,收录了殷墟考古人董作宾先生的珍贵手稿,重现了甲骨文出土的艰难历程,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独有的甲骨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实用入门手册,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汉字故事解读,从甲骨仪式到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全方位带领读者跟随大师身影重返考古现场,寻找汉字源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字之美。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位于湖北省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匾)城外西南一点五公里处的江陵磗瓦厂内,因取土而发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由荆州博物馆配合准行发掘。它是一座土坑木榔墓,墓坑上部已遭破壤。葬具是一椁一棺,榔室内分成头箱和棺室。随葬品置于头箱中,主要有漆耳杯、漆奁、漆盒、漆盘、木俑、铜鍪、铜蒜头壹、竹筒等。各种漆器的形状和纹饰,舆江陵地匾屋年来发现的西漠早期同颊文物如出一辙;铜鍪、蒜头壸,剐舆江漠平原秦人墓中的同颊文物的凰格相似。襞掘者推断墓葬的年代是西漠早期(莆参兄《江陵眼家山三座漠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一九八五年期)。据墓中所出历谱可知,墓主人去世当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或其后不久。从葬具和随葬品判断,墓主人身份并不高,随葬的各种古害也暗示墓主人生前是一名低级官吏
近出西周金文,指《殷周金文集成》(考古所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马承源主编)未来得及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二十一世纪初出土的西周金文,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篇章,如戎生编钟铭文、晋候苏编钟铭文、楚公逆编钟铭文、逨编钟铭文、虢季编钟铭文、史惠鼎铭文、倐戒鼎铭文、伯唐父鼎铭文、静方鼎铭文、吴虎鼎铭文、四十二年逨鼎铭文、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夷伯簋铭文、鲜簋铭文、保员簋铭文、爯簋铭文、柞柏簋铭文、殷簋铭文、史密簋铭文、宰兽簋铭文、虎簋铭文、晋侯对盨铭文、燹公盨铭文、达盨盖铭文、否叔卣铭文、州子卣铭文、卣铭文、克罍克盉铭文、匍鸭盉铭文、逨盘铭文等三十余篇,其历史内容、文字词语的价值之大,引起了多家学者的考释与研究,成果丰硕,但分歧很多,互有得失,文章资料又散见于各处,不易查
《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充分利用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天圣令等新发现的材料,对汉唐间的法典编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驿传运输及过所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读颇富新意,深化了相关认识。同时,还对历史文献的校勘、辑佚等提出一些有益的新见。
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利用先秦秦汉的本书对历代尤其是清末以来的研究者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今本《诗经》的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共分为: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正今本《诗经》文字、辨明《诗经》某字之读法、弄清《诗经》字词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搜罗例证,并条分缕析,既有对成功例子的分析、总结和补充,又有对反面例子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诗经》的创见。出土文献和传世的《诗经》材料相比勘,校正文字,确定用法,梳理文义,重新对《诗经》的相关内容进行较有根据的解读。
由张显成和王玉蛟所合*的《秦汉简帛异体字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专刊)》一书是*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简帛文字资料库的秦汉简帛异体字研究 的成果,以出土秦汉简帛为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是国内对出土秦汉简帛异体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作。其中重点对秦汉简帛异体字的类型、特征及演变条例、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将秦汉简帛异体字以字表形式逐一呈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本书既对汉字史特别是汉字俗字史有着重要意义,又对推动现代汉字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br/
甲骨文字不够用,只能假以时日待专家和学者考评释读更多的卜文,来弥补这一不足。目前,创作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许多的作者有时也只能正确地借用金文等大篆结体,作应急之用。予曾编著并出版《甲骨文拓片精选》《22家甲骨文书法赏评》《三十三家甲骨文书法诠释》《甲骨文小字典》《甲骨文字典》等多部甲骨文专著,在查核考评资料期间,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凡形近相似的甲骨文字,则特别小心谨慎的对待,往往要比考查其他卜文单字多花十倍、二十倍的时间,对待这些不容易区分的形近字,去认识这些形近字的所以然,去理顺这些形近字的关系。从而加以归纳,加以校勘与总结,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区分卜文形近字的体会和文章。初没有想要成书出版的计划,只是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一部分,谁知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许多读者、同仁来
《中国殷墟骨文化》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之一。系填补殷商文化研究空白之作,作者殷杰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安阳殷墟骨器著名收藏家。 据该丛书主编,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字信研究员在给本书所作序言称:“殷杰等《中国殷墟骨文化》一书的价值,在于全面系统地反映近年有关骨文化发掘和研究的*成果,给殷墟骨文化研究以不可忽视性的启示,并促进殷墟骨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孟宪武教授对该书的评价是: “目前在这方面可以说还是空白。” 目前殷墟发现的大量骨器、除占卜用的卜骨、卜甲,还有骨雕艺术品、装饰品、礼仪兵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其他骨制品,不仅殷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