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后世甲骨文简明字典》,是依据学者李圃著的《甲骨文文学》而定名创作的。在此著作中,他熟谙甲骨文造字的发展趋势,指出:“加素造字法的能产性,在甲骨文的造字过程中已初见端倪,而通过这种造字法创造大量的新字,那还是后世的事情。”笔者领会这“后世”是相对于殷商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甲骨文而言。笔者又从谷衍奎编的《汉字源流字典》中,具体地看到了这种创造后世甲骨文的方法,并且依此字典对绝大多数的现代汉字,进行了后世甲骨文的创作。 创造这本甲骨文字典,笔者的动机是希望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甲骨文,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读,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因为原生态甲骨文只有一千多个字,按王本兴新编《甲骨文字典》虽已增加到1603字计,也还是不敷应用。但以此为基础,已分化、蕴藏着大量的后世甲骨文。事实证明
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 本书介绍了董作宾先生亲临殷墟考古现场的故事,收录了殷墟考古人董作宾先生的珍贵手稿,重现了甲骨文出土的艰难历程,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独有的甲骨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实用入门手册,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汉字故事解读,从甲骨仪式到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全方位带领读者跟随大师身影重返考古现场,寻找汉字源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字之美。
陈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现任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简帛》集刊与“简帛网”主编、历史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侧重战国秦汉简牍文本复原和内涵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包山楚简初探》、《郭店竹书别释》获第二、第四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出版著作十多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魏启鹏先生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近年来一直从事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已出版多部著作。本稿(含《郭店楚简〈五行〉笺证》、《马王堆帛书〈德行〉校释》)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失传两千多年的佚籍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以内外证结合,参照发明,对其内容及章句进行了较详细的笺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除此之外,该稿还附录了一些相关的作者本人和别人的研究文章,使读者对全书的内容及性质有较完整的认识。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共10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 《周易》、 《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本书对殷墟甲骨无名组卜辞进行了首次全面的分类整理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甲骨组类学”的分类断代理论、学术史、材料的基础整理、无名组字体的分类断代及左右卜制度的分析等。书中将无名组卜辞分为历无名间、阔吉、左纤吉、左典吉、何无名间、右健吉、右瘦吉、右矮吉、右劲吉、双吉、无名黄间等11类,并根据称谓、钻凿形态、共版现象、共见人物等确定了不同类别的大致年代范围。书后附有《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小屯南地甲骨》所录无名组卜辞的分类表,方便查阅。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三篇。这三篇形制、字体相近,应是同抄于一卷者。其内容涉及先秦佚诗以及孔子的一些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44):秦汉简牍研究存稿》收录武汉大学杨剑虹老师关于秦汉简牍研究的学术论文20篇,是作者一生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关于居延汉简的探讨,包括十篇论文。主要围绕居延汉简所反映的窦融对河西的治理、西汉在西北的屯田、东汉的雇佣劳动、两汉吏制和行政管理、乡里组织、邮政制度、汉简中簿籍的性质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二部分是关于湖北与江苏所出秦汉简牍的探讨,也收入十篇论文。包括对秦简《编年记》、秦简《语书》、汉简《奏谳书》、“江陵汉简”的研究;湖北、江苏所出秦汉简牍所反映的秦汉手工业和商业问题、农业生产问题,“隶臣妾”问题,遗产继承问题,口赋、徭役、兵役制度等问题的研究。
1973年底,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批及有价值的古代帛书,此即见于著录而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经成书于我国早中期。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使人们对于在百家争鸣中取得思想界主导地位的黄老学派的发展线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在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黄帝四经》做了深入考察、阐释。帛书《黄帝四经》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本书给与了详尽的解释。全书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组成。书末附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
暂无内容简介。。。。。。
甲骨文字不够用,只能假以时日待专家和学者考评释读更多的卜文,来弥补这一不足。目前,创作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许多的作者有时也只能正确地借用金文等大篆结体,作应急之用。予曾编著并出版《甲骨文拓片精选》《22家甲骨文书法赏评》《三十三家甲骨文书法诠释》《甲骨文小字典》《甲骨文字典》等多部甲骨文专著,在查核考评资料期间,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凡形近相似的甲骨文字,则特别小心谨慎的对待,往往要比考查其他卜文单字多花十倍、二十倍的时间,对待这些不容易区分的形近字,去认识这些形近字的所以然,去理顺这些形近字的关系。从而加以归纳,加以校勘与总结,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区分卜文形近字的体会和文章。初没有想要成书出版的计划,只是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一部分,谁知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许多读者、同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