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本书以上海博物馆藏甲骨为基础,收录其中七十余片重要甲骨的彩色照片、拓片、释文,按甲骨分期编排,同时附有其他一些代表性的甲骨形制图版。其中的彩色照片更是次刊布。为了兼顾文史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者还专门拍摄了这些甲骨文字局部放大彩色照片,使得其文字细节更为凸显。因此,本书的图版质量堪称一流,形式别具一格。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甲骨文献的样本,同时也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二千多年前的汉字形态。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尝试利用考古新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和非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以及与丧葬制度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形态,与秦汉文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扩展和开辟秦汉文学研究的对象、视野和领域,并尝试将个案研究置于历史脉络和轨迹中,站在中国古代文学整体构成形态的高度,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观照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秦汉文学传统形态和固有模式有所补充、发现、创新和突破。
本书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的第七卷,长沙走马楼二十二号井窑出土三国吴简,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二大类:一大类为采集简,一大类为发掘简。采集简系施工搅乱后,从井窑四周及十里以外湘湖渔场卸渣区抢救捡回的简,这种简相对残断,发掘简系吴简正式发掘后,现场得到保护,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简;这种简相对完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至第三卷为采集简,第四至第八卷为发掘简。本书所收据为发掘简,故而整理相对完整。 本书所收竹简:按长沙原始编号,起四九一九九号,止五五三五一号;按本书整理编号,起一号,止六一五三号。本书的拍照工作,分两次完成;次起于2004年10月28日,止于同年11月27日;第二次起始于2005年4月20日,止于同年5月21日。拍照工作由文物出版社刘小放、孙之常乘擔,宋少华领导和协调,汪力工、金平、蒋
本书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商周图形文字编》得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研究中心资助立项。此书是著名文字学家王宁教授的弟子经数年的收集、研究、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将商周时期的图形文字尽可能全面的加以收集鉴别,取其精品集于一编。这不但是古文字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书法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此书的编纂成功,得到了文字学界专家的广泛好评,她的面世,文字学界和书法界将获益匪浅。
敦煌留存的禅籍写卷计有300余件,分属百余种文献,事关禅宗经典及其注疏、早期禅宗语录、禅宗灯史、禅僧偈颂铭赞等众多内容,《敦煌写本禅籍辑校》撷取其中与禅宗史、禅宗思想研究密切相关的38种重要文献进行辑录和校释。这些文献大多虽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的整理刊布尚付之阙如,前有日本学者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后有姜宗福《敦煌禅宗文献研究》、黄青萍《禅宗北宗文本的价值及禅法》、韩传强《禅宗北宗敦煌文献录校与研究》等,但收录文献有待丰富,从校勘学上讲,由于照片不清等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鲁鱼亥豕时有所见。就本人的观察所见,《敦煌写本禅籍辑校》不论在文献收录还是在校勘方面,都在前贤的基础上有较大进步,所作录文、校勘等严格遵循文献整理的学术规范,所整理的文献数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 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上博儒籍是20世纪末上海博物馆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与儒家学派有关的简文,包含《孔子诗论》《性情论》等二十篇,除少数几篇以外,都属于传世文献中未见的佚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本研究,包括综合前人意见确定竹简编连,疏通简文大意,参考竹简形制和字迹特征,恢复每篇简文原始的篇卷状态等。下编为综合研究,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简文涉及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上博儒籍与孔子”“上博儒籍与‘七十子’”和“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三个主题,发掘上博儒籍提供的新信息,探讨儒学文献流传中的各种现象,反思判断出土文献学派属性的标准等问题。
《阳城汤庙碑拓文选(繁体版)》所记内容涉及乡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自十二世纪以来阳城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
一、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的配套書。資料依據(集成》工一工8册。引用資料後面的出處幾點幾,即《集成》第幾册第幾號器。 二、本書主要由《殷周金文集成》的釋文、單字表、引得和附錄四部分組成。釋文目前有考古所集體編寫舆筆者個人所作兩種,但兩者從體例(直譯、意譯)、釋字、句逗、補缺等方面,都有質的區别。二者當可互相補充,並行不悖。 三、對銘文可隸定者隸定之。部分篆字為便于書寫刊印,據該字字形的大略加以隸寫,例如,所謂“亞醜。之“醜”,書作齪,正面直立人形兩手執干戈者隸作胸,蝙蝠形字書作蝠等。其中,酰實即召,胸即戎,是可識之字。蝠類字則帶有假設符號性質,尚待考訂。部分隸定字,為便于讀者辨認對照,在該字的字號下,先寫原篆,後寫隸定字。實在難以隸定者,按原篆字
1993年,我曾为赵平安教授的《隶变研究》初版写序。当时他还在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已经就七十年代以来出土的简牍帛书做了较深入的研索。那段时间有一系列重大的简帛发现,例如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等,都在学术界造成轰动,而其所属时代主要是秦至汉初这一中国文字演变嬗化的关键时期。
1993年,我曾为赵平安教授的《隶变研究》初版写序。当时他还在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已经就七十年代以来出土的简牍帛书做了较深入的研索。那段时间有一系列重大的简帛发现,例如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等,都在学术界造成轰动,而其所属时代主要是秦至汉初这一中国文字演变嬗化的关键时期。
本书为文字考古第3册之对中国古代神话巫术文化与原始意识的解读。
《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汇集了作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新的著作。 《古代宗教与伦理》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仍用三联旧本,而改正若干错字。《朱子书信编年考证》用三联书店出版的增订本,未加改动。《有无之境》、《诠释与重建》、《传统与现代》皆用北京大学出版社本,改正了已经发现的若干错字。《朱子哲学研究》和《宋明理学》用华东师大出版社本,亦改正了若干错字。至于《宋元明哲学史教程》,原名《中国宋元明哲学史》,是1998年应香港公开大学之邀所写的教材,此次收入论著集,改定今名,内容则未作改动。
陈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现任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简帛》集刊与“简帛网”主编、历史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侧重战国秦汉简牍文本复原和内涵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包山楚简初探》、《郭店竹书别释》获第二、第四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出版著作十多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该书收录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的5至14世纪西域文献残片235件(192个文本),其中汉文223件、回鹘文8件、西夏文4件。其中不少具有较高佛学历史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如5世纪东晋时期由帛氏作注的写本《道行般若经》、6世纪南北朝时期由高僧昙鸾所书的《大般涅槃经疏》、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的《大方等大集经》等。该书是财政部立项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的抢救保护”项目的一部分。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古老的汉字,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国书法的鼻祖。 甲骨文字中独体字80%是象形字,其图形设计融入了各种情境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不同的功用和审美意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奇妙的造型功能。甲骨文的象形特点很容易贴近大众,在抽象表现的同时,有那么一些象形的意味,使观者产生类似观山、看海、听啸的感受。 韩志强编写的《甲骨文十二生肖》选取传统文化中为普通民众熟知的“十二生肖”,将民俗与学术相结合,说文解字。甲骨文独体字中象形字占多数,而且一字多形、一形多意的现象很多;十二生肖都是动物,所以用甲骨文象形字具象书法来表现更显生动、逼真。本书通过二者互为表里,为广大读者上了一堂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通俗理论课。
《李凤苞往来书信》是晚清福建船政学堂留学生监督、驻德公使李凤苞与天津军械局委员刘含芳等人的通信。自光绪三年正月初五日(1877年2月17日)起,至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1885年9月2日)止,收录了军械局去信99封(其中有不列号6封),李凤苞来信154封(其中有不列号7封),时间长达八年,共五十多万字。此次标点出版,无论是为李凤苞本人,还是近代海防乃至军事建设、中外交流史,都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供研究者利用。
陈伟主编的《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08JZD0036)成果,是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五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释文,加以断句、缀合和编连,尽可能读通简文,并与传世和出土的战国秦汉文献相比照,以探明简明牍文献语文和历史层面的含义。里耶秦简牍主要是秦代迁陵县廷与上级洞庭郡府和下层司空、仓官、田官诸署以及都乡、启陵、贰春三乡的往来文书和各种薄籍,涉及郡县与官署设置、官吏的考试题陟黜、赋税徭役、诉讼、廪食、符传、作务、邮传,贡献等,透射出鲜活、细腻的历史场景。《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可为这些珍贵文献的解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金文编 (影印)精》分正续两编,正编为殷周金文,续编为秦汉金文。集録以彝器饮识为主,兵器镜鉴附焉。玺印泉币应另为专编。摹写之字据拓本或影印本为多,西清古鉴等书变易大小者,原器剥蚀模糊者阙焉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三篇。这三篇形制、字体相近,应是同抄于一卷者。其内容涉及先秦佚诗以及孔子的一些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