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以下简称《集成》),经过我所《集成》编辑组的同志们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现在资料搜集行将完成,编纂工作大体就绪,**册已经可以交付出版了。今后其它各册也将陆续付印。这部书的出版,将为殷周青铜器的研究,尤其是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因之,我们相信,这将会促进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收录的多文资料,包括殷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各类器物,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宋代以来各家著录和国内外主要博物馆藏品,力争收集得比较齐全。各地新出土的发掘品和采集品,以各册编成时已公开发表者为限。预计所收器铭的总数当在万件以上。书中采用拓本的主要来源有五:(一)考古所多年积累的旧拓本,(二
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本书以上海博物馆藏甲骨为基础,收录其中七十余片重要甲骨的彩色照片、拓片、释文,按甲骨分期编排,同时附有其他一些代表性的甲骨形制图版。其中的彩色照片更是次刊布。为了兼顾文史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者还专门拍摄了这些甲骨文字局部放大彩色照片,使得其文字细节更为凸显。因此,本书的图版质量堪称一流,形式别具一格。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甲骨文献的样本,同时也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二千多年前的汉字形态。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尝试利用考古新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和非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以及与丧葬制度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形态,与秦汉文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扩展和开辟秦汉文学研究的对象、视野和领域,并尝试将个案研究置于历史脉络和轨迹中,站在中国古代文学整体构成形态的高度,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观照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秦汉文学传统形态和固有模式有所补充、发现、创新和突破。
本书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的第七卷,长沙走马楼二十二号井窑出土三国吴简,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二大类:一大类为采集简,一大类为发掘简。采集简系施工搅乱后,从井窑四周及十里以外湘湖渔场卸渣区抢救捡回的简,这种简相对残断,发掘简系吴简正式发掘后,现场得到保护,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简;这种简相对完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至第三卷为采集简,第四至第八卷为发掘简。本书所收据为发掘简,故而整理相对完整。 本书所收竹简:按长沙原始编号,起四九一九九号,止五五三五一号;按本书整理编号,起一号,止六一五三号。本书的拍照工作,分两次完成;次起于2004年10月28日,止于同年11月27日;第二次起始于2005年4月20日,止于同年5月21日。拍照工作由文物出版社刘小放、孙之常乘擔,宋少华领导和协调,汪力工、金平、蒋
本书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商周图形文字编》得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研究中心资助立项。此书是著名文字学家王宁教授的弟子经数年的收集、研究、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将商周时期的图形文字尽可能全面的加以收集鉴别,取其精品集于一编。这不但是古文字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书法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此书的编纂成功,得到了文字学界专家的广泛好评,她的面世,文字学界和书法界将获益匪浅。
敦煌留存的禅籍写卷计有300余件,分属百余种文献,事关禅宗经典及其注疏、早期禅宗语录、禅宗灯史、禅僧偈颂铭赞等众多内容,《敦煌写本禅籍辑校》撷取其中与禅宗史、禅宗思想研究密切相关的38种重要文献进行辑录和校释。这些文献大多虽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的整理刊布尚付之阙如,前有日本学者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后有姜宗福《敦煌禅宗文献研究》、黄青萍《禅宗北宗文本的价值及禅法》、韩传强《禅宗北宗敦煌文献录校与研究》等,但收录文献有待丰富,从校勘学上讲,由于照片不清等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鲁鱼亥豕时有所见。就本人的观察所见,《敦煌写本禅籍辑校》不论在文献收录还是在校勘方面,都在前贤的基础上有较大进步,所作录文、校勘等严格遵循文献整理的学术规范,所整理的文献数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 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上博儒籍是20世纪末上海博物馆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与儒家学派有关的简文,包含《孔子诗论》《性情论》等二十篇,除少数几篇以外,都属于传世文献中未见的佚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本研究,包括综合前人意见确定竹简编连,疏通简文大意,参考竹简形制和字迹特征,恢复每篇简文原始的篇卷状态等。下编为综合研究,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简文涉及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上博儒籍与孔子”“上博儒籍与‘七十子’”和“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三个主题,发掘上博儒籍提供的新信息,探讨儒学文献流传中的各种现象,反思判断出土文献学派属性的标准等问题。
丧葬记录类简牍是古人在丧葬活动中专门用来记录有关丧葬事务的一类简牍资料。楚丧葬类简牍保存大量与楚国社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楚国文字,提供了先秦器物方面的丰富数据,对于了解楚国名物制度、生活习俗与丧葬礼仪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大学简帛丛书:楚丧葬简牍集释》综合运用文字学、考古学、简牍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对已经公布的6批楚丧葬简牍,即信阳遣册、包山遣册与赗书、望山遣册、仰天湖遣册、曹家岗遣册、五里牌遣册,在简序编排、文字释读等方面逐一讨论,形成文本内容的集释,以期为系统研究楚丧葬简牍所反映的楚国物质文化、社会习俗等建立良好的史料基础。 《武汉大学简帛丛书:楚丧葬简牍集释》适合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考古学及历史文献学等研究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阳城汤庙碑拓文选(繁体版)》所记内容涉及乡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自十二世纪以来阳城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
一般提到的《蒼頡篇》,由三部分組成,包括《蒼頡》、《爰歷》以及《博學》,是秦代為了統一文字而頒布的字書,采用四言韻文的形式。此書是了解秦漢時期規範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對於研究文字的傳習史也有重要作用。但早已失傳,所幸在出土文獻中,我們有幸又見到了相關資料。出土《苍颉篇》研究通過對已公布的斯坦因所獲敦煌漢簡、居延舊簡、居延新簡、新中國成立後所獲敦煌漢簡、尼雅漢簡、阜陽漢簡、水泉子漢簡以及部分北大漢簡中的《蒼頡篇》殘簡的對比研究,**程度上復原了這部亡佚已久的字書,進而探討了此書的文本結構以及流傳中的不同版本。大致弄清楚了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基本弄清楚了“閭里書師本”**、五、六章的文本面貌,“姓名簡”由于見于多個出土本,現在可以肯定屬于《蒼頡篇》;其次,《蒼頡篇》文本結構具有一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为殷墟甲骨文考古报告,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由我社和上海杰申电脑排版公司合作,首开电脑编辑排版甲骨文字之先河。该书被誉为新中国考古报告之经典,曾获得多项大奖 ,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该书首版为国家 十五 规划重点图书。该套图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原始资料,为推动考古学、甲骨学和殷商史的深入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批甲骨资料中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是对商代历史的重要补充。本次再版,作者补充了近三分之一新的内容,并尽可能作了考证,颇有新意。此次再版,具有重要的文化推动作用,并有一定社科价值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符合国家主题出版需要。
《出土文献(第7辑)》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的系列学术集刊,主要收录出土文献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论文,包括《谈谈青铜酒器中所谓三足爵形器的一种别称》《曾侯乙墓竹简所见马车装备物品综合分析》《释金关汉简中与“过大公”有关的两枚封检》等,内容涉及甲骨、金文、简帛、玺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出土古文献有关专论文章的结集。作者致力于用出土古文献及其他古文字资料和传世古文献相互比勘印证,并指出我们既不能轻率疑古,又要很好地继承包括古书辨伪在内的有关学术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中国古典学和第二次重建工作。
帛书《老子》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由此可知其抄写年代在汉高祖时期,即公元前二零六年至公元前一九五年间。 这卷帛书的书写字体是间于篆隶之间的古隶体,是研究汉字隶变过程的重要资料。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卷帛书在字体结构上明显在反映了汉字隶变的痕迹,例如“有 ”、“若”等字,已呈现出颇带隶书意味的波、挑笔势,而其字形的取势,也座篆书的纵向取势向方正扁平方向发展。在点画上,则点,横、波、磔等隶书的基本笔画已成为构形的基本要素,其用笔粗细相间,方圆并重,其章法则欹斜正侧,参差错落,挥洒自如。可以说,这卷帛书已是隶书化趋势比较鲜明的一种古隶,具有随意可人的姿态和朴拙高古的神韵。
《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以收录明清时期反映土司内容的契约文书为主,但同时为了全面反映清水江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所收录文书的全面性、系统性,也尽可能地收录了一些民国时期契约文书。 高聪、谭洪沛主编的《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亮寨篇)(精)》为该系列专辑中的第二辑,共收录锦屏县敦寨镇亮司村龙玉林、色界村平星组龙胜榜、龙池村龙立群等3家农户所保存的明清契约文书159份,民国时期契约文书196份。
本书分为“比较研究”和“释析”两部分 。比较研究部分收入十余篇论文,曾分别发表于《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文化研究》、《学术月刊》、《文献》、《新华文摘》等刊物。释析部分包括图板、释文比较、校注、辨析等。本书通过对简本、帛书《老子》文字、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认为简本《老子》乃春秋时期李耳老聃所著,而帛书《老子》则是战国时太史儋的作品,两书存在着较大的思想差异。本书多发前人所未发,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明而且准确的简本《老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