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 本书介绍了董作宾先生亲临殷墟考古现场的故事,收录了殷墟考古第一人董作宾先生的珍贵手稿,重现了甲骨文出土的艰难历程,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独有的甲骨占卜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实用入门手册,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汉字故事解读,从甲骨占卜仪式到占卜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全方位带领读者跟随大师身影重返考古现场,寻找汉字源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字之美。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 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本书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2009,商务印书馆)的续集,选编作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同类主题的论文49篇,分为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 新出简帛与古文献研究 评论及其他 三个部分。古文字考释资料从商代甲骨文跨越到东汉简牍,囊括了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所收文章既有严密的考释文章,也有学术史的回顾,又有对名家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本书采用心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重要篇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整体勾勒和通论。认为郭店简书乃是战国中期编晚以前制作或传抄的儒道著作。前五章对《老子》、《太一生水》两种道家著作,《五行》、《性自命出》和《语丛》三组在抄作时间上呈现出历时性变化的文体特征;在战国早期《老子》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 且简本《老子》的发生,对于老子原本的思想及原始儒道关系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太一生水》的理论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宇宙生成论系统的构筑上,可能出于战国中期南方楚道家之手。对于儒简《五行》、《性自命出》及《语丛》诸篇。本书深论其心性论及伦理思想,对心性论所根源的天命、天道观亦有所探究。在分析各篇简书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又结合世传 文献的考证,认为楚简《五
李明晓*的《散见出土先秦两汉法律文献校注》 吸收古文字与法律史*新研究成果,对先秦至东汉时 期的出土法律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为上古法制 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的直接成果,以《简帛文献语料库》为依托,对19世纪末至今100余年来出土的大量汉代乃至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文献进行了语言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为简帛文献的语法研究、简帛文献的语义研究、简帛文献的语音研究、简帛文献的文字研究四大部分,分别从语法、语义、语音、文字等几个方面对简帛文献进行了梳理。本书非常强调地下文献与地上文献(传世文献)的结合,体现出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等其它地下文献研究的不同特点。由于有新材料的支撑,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具有创新价值。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二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九十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西山尚志*的《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精)》文主要运用中国的新出土文献进行相关研究,涉及到中国的思想史、历史、文字学、文献学等各种领域。本书绪论,通过重新探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来表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学问观,并为了作为“科学”的历史学者共同追求、探讨真实而写作了《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出土文献?—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的不可证伪性—》一文。本书**编是运用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缁衣》重新探讨《礼记》四篇(《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与《子思子》的关系。第二编是出土文献《周易》的文字、语言研究的部分成果。第三编是对出土文献《老子》的研究。**、二章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郭店楚简《老子》三本、《太一生水》和《语丛四》的抄写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批判书法、笔迹鉴定等
《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充分利用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天圣令等新发现的材料,对汉唐间的法典编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驿传运输及过所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读颇富新意,深化了相关认识。同时,还对历史文献的校勘、辑佚等提出一些有益的新见。
由张显成和王玉蛟所合*的《秦汉简帛异体字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专刊)》一书是*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简帛文字资料库的秦汉简帛异体字研究 的成果,以出土秦汉简帛为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是国内对出土秦汉简帛异体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作。其中重点对秦汉简帛异体字的类型、特征及演变条例、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将秦汉简帛异体字以字表形式逐一呈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本书既对汉字史特别是汉字俗字史有着重要意义,又对推动现代汉字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br/
《初学编(甲金文论*选读甲骨选片)》系作者姜可瑜为甲骨文、金文研究者精心编纂的一部初学入门书,汇辑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对初学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从《卜辞通纂》和《殷契萃编》两部书里精选了数百片甲骨,为初学者观摩研究提供便利,另外还附有作者发表过的论文若干篇。
本书为《岳麓书院藏秦简》的衍生开发产品,主要针对已经出版的前三卷的简文及注释进行修订补充,以期反映整理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学者的意见,使其更加准确还原秦简的本来面貌,对广大读者准确把握这批简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采用小开本、平装本、低定价、携带方便,可以满足更多读者需求。
陈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现任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简帛》集刊与“简帛网”主编、历史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侧重战国秦汉简牍文本复原和内涵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包山楚简初探》、《郭店竹书别释》获第二、第四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出版著作十多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帛书籍本来是原本的古代文献,其研究与文献学密切结合,是自然的。至于学术史这一学科,历来与简帛学关系较远,这是由于早期发现的简牍多属文书之类,与学术史少相干涉。但在20世纪70年代,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发现以后,由于其内容性质,竟使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学术界的新潮流,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由于新出简帛珍异重要,前所未见,经过大家探讨,发现学术史这一学科中不少久已形成的定论有重新推敲和考虑的必要,这甚至包括若干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于是有些学者提出了“重写学术史”的呼吁,这便不能不说是“兹事体大”了。具体说来,比如由银雀山简引起的兵家源流问题,由马王堆帛书引起的“黄老”道家问题,由睡虎地简引起的法律史问题,由郭店简引起的“思孟学派”问题,由上博
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