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 本书介绍了董作宾先生亲临殷墟考古现场的故事,收录了殷墟考古第一人董作宾先生的珍贵手稿,重现了甲骨文出土的艰难历程,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独有的甲骨占卜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实用入门手册,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汉字故事解读,从甲骨占卜仪式到占卜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全方位带领读者跟随大师身影重返考古现场,寻找汉字源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字之美。
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该书根据地下出土的纪年铜器铭文的历日记载,运用金文月相词语含义和所指时间研究的成果对金文的历朔进行复原工作。这是金文月相词语研究成果的运用和延伸,属于基础性研究。本书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与金文历朔研究相关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透彻的研究和阐述;二是对王年、月份、月相词语和干支四要素齐全的70余篇纪年铭文的历朔以及所属王世,结合器型纹饰、铭文内容、人物地点等要素,给出了较为精确可靠的数据;三是对殷纪年纪时铭文的历朔,西周三要素、二要素纪时铭文的历朔,春秋战国时期纪年纪时铭文的历朔都做了探讨和研究。
刘信芳编著的《出土简帛宗教神话文献研究》主要從宗教學、歷史文獻學的角度,結合古文字、考古學研究方法,對簡帛宗教神話文獻做全面的整理與研究。包山楚簡神明與《九歌》諸神的對應關系,對《日書》四方四維與五行原理的分析,以及在文本釋讀方面對帛書“五妖”、“四殘”、“三時是行”的解說,對曾侯乙墓衣箱“斗土”二字的解說等等,頗能顯現本書的創新之處和學術價值。
考察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否则不足以得出较为真切的认识。在全面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佟大群著的《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分九章,对这个牵涉颇广、意蕴丰富的学术现象进行了系统探究。其中既有人物研究,也有学案研究;既有部类文献研究,也有代表论著研究。本书的篇章架构和内容,兼顾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民国学人,如何在文献辨伪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学术、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从而推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由李均明、刘国忠、刘光胜、邬文玲编著。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百年来发现的大量简帛,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误记或谬篡,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以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地理学、军事学乃至天文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学科的发展。《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全面展示百年来出土的所有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
本书搜集整理武威出土的所有西夏文和汉文文献,采用先整合,再分类研究的方法,弥补了学界对武威西夏文献所作的个体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释录西夏文佛经时,克服了现存文献残页内容支离和片段的缺点,与汉文佛经文献互相补充,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西夏文佛经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对比,还厘清了西夏文佛经的多种版本及刊印、流传情况。
陈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现任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简帛》集刊与“简帛网”主编、历史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侧重战国秦汉简牍文本复原和内涵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包山楚简初探》、《郭店竹书别释》获第二、第四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出版著作十多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本书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指通过考古发掘等方式出土的有文字材料。20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工作蓬勃发展,出土的有文字材料极为丰富,已经形成了若干专门性的学科,如甲骨学、青铜器及金文研究、简帛学、敦煌学等等,在古代文史研究中大放异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出土文献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文史研究中发展快、也有潜力的一个领域。,在出土文献的研究过程中,清华大学可以说是躬逢其盛。
秦汉简帛是战 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 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 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 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简帛资料 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字或书写方面的错 误,有时把字写成另外一个字(称之为 讹别字),有时把字写得不成字(称之 为讹错字)。 该书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秦汉简 帛中的讹字,展开讹字的专题研究。第 一章是绪论,介绍秦汉简帛及讹字研究 的概况,阐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 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对 二十多种秦汉简帛中的311例讹别字和 127例讹错字做细致分析,分别从判定、 分类、整体特征、致误原因和心理学阐 释等几个方面对讹别字和讹错字做探 讨。第四章是综合比较研究。 对秦汉简帛讹字面貌的整体呈现和 系统探讨,可以充实文字学研究,促成 古文字考释,补益字书修纂,校正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三篇。这三篇形制、字体相近,应是同抄于一卷者。其内容涉及先秦佚诗以及孔子的一些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
本书利用传世文献与简牍、金石等文物考古资料,以秦汉基层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秦汉时期名田制的源流、兴衰及其历史影响,厘清了户赋与刍稿税的含义;通过选取燧长与候长、邮人、工匠、赀家、贫民和官奴婢等几个 点 ,对秦汉时期职业、身份与社会阶层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对秦汉基层官吏的考绩制度、秦汉文吏的地位变迁、都官与离官的关系以及邮驿制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法律与社会关系方面,探讨了秦汉时期 公室告 与 家罪 所反映的立法精神,循吏、酷吏与人治、法治的关系, 无任 、 五任 所体现的邻里担保制度,《月令》中的环保理念及保护生产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秦汉法律的影响。
《出土文献》第十二辑精选了39篇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新学术成果,内容涵盖甲骨、金文、战国、秦汉吴简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甲骨论文4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论文17篇和秦汉吴简论文11篇,极具学术影响力,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梁涛、白立超编写的《出土文献与古书的反思》是“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丛书”之一种,全书围绕“出土文献与古书的反思”这一主题,从“理论纵横”与“个案研究”两个层面考虑,选取了海内外有代表性的名家学术论文汇集成册,充分展示了目前学界对此论题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是欲了解本论题的书。可贵的是,《出土文献与古书的反思》持论公允,对部分有争议的问题,有意选取论战各方的论文,以期展示论辩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