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那志良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 书中所叙,皆为作者的亲历亲闻,展示的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时代大背景下的遭际。所引资料,所谈往事,弥足珍贵。其中尤以抗战中文物南迁着墨最多,叙述最为详尽。近两万箱计百万件文物,长达十多年,行程数万公里,却无一受损,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套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世界遗产地:唐崖土司城》的文化情怀聚焦于世界遗产地唐崖土司城。全书分为二十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由“游历情”、“小知识”、“大信仰”、“神故事”、“巧测验”等五部分构成。“游历情”是笔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及心态,从文化的角度对进入恩施咸丰县后又前往唐崖土司各景点旅游而产生的思考,算是一种文化导游,虽然有所思考,但却是一种情感表示。“小知识”是根据各景点需要,因心灵所感而觉得应有而编辑的相关知识。“大信仰”反映的是与景点相关的文化信仰因素。“神故事”多来于民间故事,有几条则是笔者搜集整理的,前提是与景点相关。“巧测验”也属知识系统,是考虑在旅游过程中,可能相互提问。全书知识性、可读性等兼具,既适合有关的文化研究者参考,也适合普通爱好者阅读。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介绍泥版书的发展历史和代表文化。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很多国家曾广泛使用过的一种文字类型,虽然所写的语言各有不同,但在外形上都是由一些小楔形笔画组成的符号,这是由于使用泥当纸、芦苇杆儿作笔在泥版上摁出符号的结果。这种文字在纪元以后已逐渐失传,直至近代考古学者在西亚及其邻近地区进行的发掘工作才从地下挖出无数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数十万件完整和残缺的泥版,正反两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无人认识的楔形文字。经过一些学者们艰辛而又曲折的努力,一些楔形文字终于考释成功。此前,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知之甚少,《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为我们讲述了在那里曾有过的失落了的远古的文明。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钱界集币活动出现新的势头,集币爱好者、研究者愈来愈多,因而一本普及并关注提高的古钱辞书,理应面世。在此大势下,朱活先生将早年在《文物》杂志连载刊出的关于历代钱币的辞书内容略加增补,以《古钱小辞典》由文物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之后又经三次重印,此次为第四次重印。这本辞书的内容,以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历代钱币(包括纸币)为主体,兼录流传到我国的邻邦古钱(如朝鲜、琉球、越南古钱币)。同时,附有《古钱名词简释》。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的自然生态面貌及其演变,奠定了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别具一格的重要地位。 敦煌石窟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是敦煌学研究的,由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体艺术。敦煌艺术主要是指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画、麻布画、纸画、写本以及敦煌地区的其他文物艺术品,如古墓壁画、画像砖、汉简书法等。 本书中的敦煌艺术内容仅以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为主体出现,亦是敦煌文化艺术的主体。简要论述了敦煌艺术史。
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和光静影”系列是以明信片形式,将山西 塑像壁画中之精品选取出来,通过 角度的摄影作品,将其 特色的、 有价值的地方呈现出来,彰显古代塑像壁画遗存之高光。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铁佛寺的二十四诸天塑像造型奇特,色彩艳丽,表情夸张,体魄高大,细节生动,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不走 ,追求中庸和平,体现沉静安详的佛教造像之传统审美语境下,整组造像另类、突兀,非主流,可谓是神来之作。本书以高清图片,从表现塑像 好的角度选取,给读者呈现各具特色的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
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是一家从事文物、艺术品和文物复(仿)制品经营和综合性的专营店。该店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3年正式挂牌成立。河南旷世文物商店,藏品丰富多彩,陈列别具匠心,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是理想的购物场所,更是文化艺术品的殿堂。商店现拥有一支以邝有勋和韩建先生为首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文物鉴定和经营的管理队伍。《旷世文物》收入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所收藏的陶瓷作品40多件,书画作品近30幅,这些收藏陶瓷和书画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科研价值。
唐代帝王陵墓是唐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缩影。它是唐代丧葬文化的代表和集中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的兴盛和衰亡过程。 本书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佐证,以唐代帝王皇位的更迭和主要历史事件为主轴线,从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的不同角度出发,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的理论思想为指导,钩沉索隐,考核稽实,历史地、系统地阐述了唐代帝王陵墓的体制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盛衰演变的过程,并对陵园石雕艺术品,陪葬制度以及陵墓主人的历史地位和功过,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融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语言流畅,它将有助于您了解唐王朝从盛到衰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博物馆藏品操作手册(文物及艺术品包装运输指南)/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博编译丛书》为文博实践操作指南读物,系统介绍了日本博物馆协会总结的善于艺术品包装、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展示了日本博物馆协会在行业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具体的行业操作流程和方式。对博物馆界亦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