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次。 本书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本书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遗产、合理利用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为该系列纪录片之书面呈现,它保留了纪录片中之精华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纪录片的内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本书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本书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遗产、合理利用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为该系列纪录片之书面呈现,它保留了纪录片中之精华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纪录片的内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本书共收录宋代谱录八种,即《太湖石志》、《云林石谱》、《宣和石谱》和《渔阳公石谱》石谱四种,以及《燕几图》、《桂海器志》、《琴笺图式》、《茶具图赞》等器具类谱录四种。两宋时期,中华物质文明灿烂辉煌,士人生活丰富多彩。文人雅士闲暇消遣娱乐,收罗骨董、赏玩器物,尚雅清玩之风盛行。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文人学者,或考订名物、绘制图谱,或记述掌故、见闻,撰写了不少谱录之作。这些谱录有的切于生活实用,有的只是消遣清玩之作,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斗茶、赏花、造园、玩石、博古都在此时为盛,相关的记载和专书便逐渐增多,各类谱录的撰写也开始流行,石谱类和器物谱类著作便在这种风气的熏沐下应运而生。从这些谱录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石料的种类、用途、形状、颜色以及品评标准,器物的品类,还可以从文中记载
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后裔以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让今人惊叹的辉煌文明,在先民众多的智慧结晶中,古代车马作为人们早期代步、载物的工具,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代车马制造的精湛技艺,到古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从先秦时期等级森严的车马制度,到秦朝实施“车同轨”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一路探寻古代文明的遗迹,去聆听那来自遥远时代真实的回响。
本书的作者都是在博物馆工作的专家,有着比较丰富的文物展览王作经验。所以,我相信读者读这部书,会有走进一座恢宏的历史博物馆的感觉。精心选择的、优美的典型文物图像, 附以简练的文字介绍,使读者既可以了解历史,又可以领悟与欣赏文物,增加许多文物知识。这应该是本书突出的特点。当然,据我所知,类似的著作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日本都出版过,体例并非本书首创,但是由于本书作者们均具有博物馆专家、学者身份,故而本书在文物选择之得当与诠释之准确方面,应该是同类书很难达到的。 本书虽不属于学术专著, 但是,从将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通过文物去研究、阐释历史方面看,本书显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我认为,以文献研究为主的历史学只能称为狭义的历史学,如何将其更好地与考古学相结合,使二者真正成为历史
在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数人类文明的杰作。这些人类文明杰作既包括了如繁星般点缀在华夏大地上的那些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也包括曾深藏于皇宫大内和豪宅深院的那些小巧玲珑的国粹精品,书画文玩。它们历经沧桑、几经浩劫留传至今,是我们民族兴衷荣辱的实物见证。 本书就是想为读者撩开罩在文物面庞上的神秘面纱,讲述它们身后的那些曲折的故事,让读者走近文物、亲近文物。让读者走进文物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中,走进与这些文物息息相关的那些人的曲折人生中,与文物一起重温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善恶美丑、悲欢离合,以此来呼唤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更加珍爱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论述了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河,产生了众多的货币造型和不同质地的货币。本书分别介绍了贝币、布币、刀币、先秦古钱、金币、银币、石币、银锭、纸币、铁钱等等,并配有精美的图片,幅细部图,纤毫毕现。和较为详细的参考资料,供收藏爱好者鉴赏。
《考古学视野下的江南纺织史研究》主要利用考古发掘成果,细致释读历史文献,运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深入分析纺织元素,对先秦两汉时期江南地域的纺织业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探讨,从而推进了中国早期纺织史和江南地域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