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都城风物 选取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相关的名著四种: 包括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录从西周、汉唐到宋元的长安古迹,以及相关史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时代洛阳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关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开封的皇城建筑、城内各坊、民众的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
本书通过考察明清时代闽台地区的乡族组织与地方政治,探讨宋以后的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乡族组织与共有经济、家庭结构与宗族组织、民间信仰与仪式传统、地方行政与社会转型四个专题。 乡族与国家 这个话题始终值得学界深入探讨。作者郑振满在研究中的整合视野、问题意识及其作为研究基础的大量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民间文书的整理和分析,在历史人类学、经济史、区域研究以及基层治理等学术领域,都有着持续的启发性。本书可称为所谓 华南学派 的经典著作之一。此次新版,作者将全文做了一次修订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 主要人物小传 ,附录中撰集 库页岛历史纪年 ,这些工作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值得肯定。
《中国史稿地图集》(套装共两册)包括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的有关地图。其中有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图,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图,有历史上的民族分布及迁徙图,有历代战争的地图,有历代中外交通的地图,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图等等;总之,尽力以地图的形式,把我国历史上各族人民重大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活动史实反映出来,使《史稿》的读者对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地区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这是一部探究黄河及黄河文明的普及性著作,吸收近年来有关黄河史研究的成果,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本书以 快速发展的文明古国 为主线,通过大量翔实数据与深入分析,系统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交通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社会文化地理、全球经贸地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全书多维度探讨了印度地理的独特性、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分析了印度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 无夏之年 。 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
本书将11至16世纪高、低乡农田水利格局的演变、聚落变迁和土地开发,以及政区沿革等,置于区域社会整体中加以考察,并结合剖面分析和时段分析两种方法,阐释了高低乡区域结构的三个重要转变时段:(一)11世纪是农田水利大发展的时代,是低乡稻作引领开发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高低乡水利理论,形成了高低乡农田水利开发的基本面貌,也开启了一种高、低乡水利不协调的格局;(二)13世纪后期到14世纪,是高、低乡在繁重赋税压力和海上漕运体制下加速开发的时代,这在高乡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清江南重赋格局之奠定、高乡乡村权势之崛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14世纪的水利工程则令失序的水利格局基本稳定下来了;(三)16世纪是高低乡赋税制度趋于统一、水利和政区格局基本定型、市场走向整合的时代。各种经济、行政制度的改革和调
本书是三卷本《欧洲历史地理》的缩写精华版,围绕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个因素,选取欧洲历史上七个关键时期,来呈现欧洲在过去的2500年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空间模式。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者始终互相作用:环境一方面促进或约束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所改变,以符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观念和组织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因素;而在整个历史中,人和环境的关系已被人们掌握的技术所改变。本书运用大量地图、表格,直观体现历史变化,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本书从全球视角,深入古老的地图世界,透过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地图文化,勾勒出主流地图的发展脉络,划分出世界地图史上重要的时空发展阶段,回溯了从上古绘图到18世纪的地图发展历程,同时还介绍了历*著名的地图作品与地图学家。作者以学者的严谨态度、记者的求实精神,讲述了古往今来制图家、探险家和地图测绘者精彩纷呈的故事,重走地图史几千年的漫漫征途,讴歌了人类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
本书紧扣 城市化 主题,借助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理论,对清代至民国年间上海城西法华地区(涉及今长宁、徐汇、静安等区)的城市化进程作了长时段的研究,试图打通 传统 和 近代 的学术障壁,打破学界在江南市镇研究与上海城市史研究之间的隔异。作为清代康乾年间上海城西首屈一指的棉布业巨镇与开埠后得租界扩张之先机的华洋交界区,法华地区的城市化无疑具有典型的文明演进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通过研究这一地区在不同时空背景与地域格局下城市化的发育机理、动力机制、内涵特征、演化路径、时代局限等问题,本书力图揭示出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以市镇型为主导的 原生型城市化 模式如何从萌发、独立、鼎盛,及至被外力推引的 近代城市化 模式所阻断、异化,并最终使城市化进程趋向于传统与近代交织、城乡二元交错的状态。
本书首先阐释阿富汗国家的基本地理国情,在分析阿富汗地理位置与疆域变迁的基础上,简要讨论 19 世纪后期以来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的大国博弈与地缘竞争,以充分说明阿富汗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之后,分别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以及区域地理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探讨阿富汗地理问题。
本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配有100余幅图片,视觉呈现效果较好。全书的特点是,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有受访者的观点,较为客观生动地展现了 诗经地理 这一主题。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象;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 历史决定论 及其对地理学想象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 勒菲弗等 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 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本书意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赋予持续的时间以经久不衰的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随着中国走进国际舞台的中心,使得其迫切需要对世界主要国家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这不仅是中国探索世界的需要,更是对一个崛起中大国的必然要求。因此 重新探索世界地理 成为摆在地理学者面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本书基于地理视角及各类地理要素,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内部区域地理,论述了印度尼西亚在全球、南海、东南亚(东盟)等不同尺度下的战略位置及其与大国间关系的演变和今后发展趋势。本书为国人重新审视这一海上近邻提供了详细的地理信息与空间分析视角,也为相关管理部门、学者及区域国别研究提供基础的参考借鉴。
《地理科学类专业研究》是以地理科学类专业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迄今国内外尚无同类著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原则,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学习转型与成才方向、专业构成、专业建设发展、学科基础、主要课程、科学研究基本过程、文献平台与主要期刊、数据平台与数据来源、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学会与会议、工具书等基本问题。 《地理科学类专业研究》可作为地理科学类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地理科学类专业导论、地理学思想方法等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以浙江省档案馆以及温州、台州、宁波、舟山市档案馆的渔业档案为基础,从组织与技术两个角度考察浙江海洋渔业集体化的演进,进而丰富集体化研究的类型,深化集体化研究的空间。在政府的介入整合下,随着水产经营体系和集体经济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浙江海洋渔业经济实现了重大变革。敲舫与机帆船作为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渔业技术,对浙江沿海渔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较长的历史脉络中来看,集体化改变了近代的海洋渔业生产秩序,使国家权力在海洋渔业领域获得了空前的增长;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独特的财政汲取模式,并以持续的财政投入来构建权力基础。
《从 史记 到 人物志 》主要是从 人 入手讨论汉代文学与文化。《史记》是西汉描写人物的名著,《人物志》是汉末以来人物品评的总结。司马迁处在中国文化大变革的时期,他用文学的眼光叙述历史,描写了英雄的悲剧、平凡人生的悲愤。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是从 人心 入手探讨文学和历史的生成,昭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自觉,而《汉志》 诗赋 的独立和赋分四家说,是从学理上对文学自觉的宣示。由对文章的理性判断,到对人物的理论品评,正是刘邵《人物志》的本质所在,因此成就了我国一部系统研究人的才能和个性及政治作为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