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 何谓中国 。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价值偏好,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徐霞客游记》为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散文游记,死后由他人整理而成。该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大部分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包括《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白岳山日记》《游黄山日记》《游武彝山日记》《游庐山日记》《游九鲤湖日记》《游嵩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太和山日记》《闽游日记》《游五台山日记》《游恒山日记》等十七篇名山游记,以及《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二十二篇地方游日记。该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是一部科学著作,其所保存的关于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记述,尤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又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著作,周宁霞女士评它 不假矫饰,不事雕琢 , 气势雄放 ,钱谦益先生说 霞客先生游览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国内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 科学的总结性成果 ,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通过考察明清时代闽台地区的乡族组织与地方政治,探讨宋以后的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乡族组织与共有经济、家庭结构与宗族组织、民间信仰与仪式传统、地方行政与社会转型四个专题。 乡族与国家 这个话题始终值得学界深入探讨。作者郑振满在研究中的整合视野、问题意识及其作为研究基础的大量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民间文书的整理和分析,在历史人类学、经济史、区域研究以及基层治理等学术领域,都有着持续的启发性。本书可称为所谓 华南学派 的经典著作之一。此次新版,作者将全文做了一次修订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 主要人物小传 ,附录中撰集 库页岛历史纪年 ,这些工作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值得肯定。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第三版)》主要收录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古今地名的对照,县级以下地名不属本表收录范围。主要内容包括今地名和古旧地名(包括改置地名和废置地名)。分设所在地区、今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沿革变迁、废置地名六栏,其中今地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收词,沿革变迁包括改置地名和设置年代两个部分。本表地名资料截止2019年底(重要政区变动截至2020年6月底)。
本书是对2013年第三版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根据最新规定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对内容,特别是脚注部分,作了修正和补充。
这是一部探究黄河及黄河文明的普及性著作,吸收近年来有关黄河史研究的成果,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本书为专门探讨春秋时期齐、卫、晋、秦四国交通路线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国别为划分依据,以春秋时期齐、卫、晋、秦四国为研究范围,以《左传》中战争、盟会等空间移动记载为核心,兼及巡狩、遣使、出奔、迁徙、婚姻、丧祭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和考古出土报告,以及卫星地图等数位资料,逐一分析齐、衡、晋、秦四国的交通路线,还原了春秋时期中国北方的主要道路交通网络。了解先秦时期交通样貌,对把握秦汉以降交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 无夏之年 。 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 人─图像─世界 三位一体的棱镜,折
本书以探讨先秦至明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研究方法为主轴,对中国地理学史进行了全面概括,阐述了自有史以来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书中对有关作品的年代与内容的虚实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阐明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曾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 转变 的重要著作。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大运河传奇 京杭大运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非常系统地梳理了以运河为载体的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展示了运河文化不一般的文化魅力。
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以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及实地考察相结合,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地图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不同的层次,对周代南阳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区各诸侯国的族属来源、历史发展、地理变化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弄清他们各自汇入楚民族的不同时期和为后来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所提供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而探讨这两个地区在楚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楚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长期开发、经营中所作出的贡献,对正确认识秦统一前我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意义,认识楚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及其光辉文化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奠立一块科学的基石。
本书是一部西方古典时期的城市史,也是一部简要的古典文明史。作者追溯了120个古城的建城历史,着重厘清它们在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交代了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幸存至今的命运。在分析城市的选址与地形时,作者采用统一的比例尺绘制城市平面图,直观地呈现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与规模差异。对于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作者旁征博引,论断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除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和文化史,本书还涉及交通史、人口统计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将城市放在一个立体、动态的古典世界来研究,可增进读者对西方古代城市和古典时期历史的全面了解。
本书是布罗代尔晚年的*后一部大作,是他雄心勃勃的《法国史》计划的*部分。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 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 ,因为 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 。该书原计划由四卷组成,*终只出版了前两卷:《空间和历史》《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试图从地理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人文科学的角度,分别考察法兰西的全部历史。该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