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暂无内容简介。。。。。。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 黄 、土地之 黄 与人种之 黄 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了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 多元 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 一体 的意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依循 和而不同 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
本书是一本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工具性图书。内容上以宋、辽、金、元、明、清、 等各历史时期为脉络,涉及各时期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 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以历史地图、图片、示意图、文字的形式组合呈现。
《北极环境的现代性 从极地探险时期到人类世时代》关注北极地区的环境史与现代性的关系。本书以人类世概念为核心,将北极的现代性回溯到探险时代,将北极地区作为一个投射欧美现代性和现代化意识形态的空间,同时又从内部挑战这些范式,借以构建区域化的现代性概念。同时,本书从不同方面强调了北极现代性的多样性、杂糅性和多重性,对殖民主义、性别、资本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权力结构提出质疑,并强调北极现代性的其他可能。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本书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海道历史功能与变迁的专史。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青唐道”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海道因“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因丝路主干道河西走廊通道阻塞时,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的作用。南宋以后,作为中西陆路交通组成部分的青海道虽然总体上处在衰落期,但此道作为“茶马互市”的局部区域通道并没有衰落不振。作者以扎实的文字史料梳理和考辨,佐以重要历史遗迹和遗物为证,充分说明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华民族内部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乃是一部了解青海道、复兴青海道和丰富对丝绸之路文化认识的重要参考著作。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塞北高原,空旷得一望无际,偶有高矮相间、形式各异的古堡土墙蜿蜒于视线之内。他们从遥远的明朝穿越而来,以耋耄老者的姿态,执着地守护着今天的华夏大地……张珉,一个不苟言笑的山西男人,从2005年起,和他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
本书采用了与传统史学不尽相同的研究理路和技术路线,得出了不同的历史结论。本书认为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角度综合分析文明初始时期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后运用现代知识断代远古史。本书力图还原中华初始文明发祥地昆仑丘的本原本貌,从多角度研究中华初始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本书不仅对研究中华初始文明发展、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书根据中国的历史脉络展开叙述,从运河始建的春秋战国直到漕运废止的晚清,融合了历史、水利、地理、军事、农业、交通、文化等综合知识,集中讲述了大运河如何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王朝的运行和变迁,在历史的时空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