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江,是历史的刻度、大地的史诗,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母亲河。 全书透过地理看历史,多维度、全景立体式介绍了横跨中国11个省级行政区,牵系中国40%以上人口的万里长江,以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诸多支流。 在 什么是长江 的概述之后,分别讲述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大流域范围内的名山大川,大江大湖,名城胜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历史变迁。 近200张图片精美而大气磅礴,充分展示了长江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源远流长,再现了长江近5000年来的历史地理变迁。
《藏春:元大都规画》讲的是刘秉忠规划元大都的故事。书中作者围绕元大都规划的相地、城制、营城、街巷、建置、易简六个环节提出了24个 猜想 ,而后以 猜想-证明 的方式系统探究元大都规划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本书旨在以元大都为案例,揭示中国都邑规画的规律,在复杂中辨别易简,在城市多样化现象与普遍的规划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让我们对自己,对人类,对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书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可以面向以下三类读者:第一类是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地理学家和其他对复杂性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剖析了一个通过组合地理、城制、街制等少量常见要素创造出形态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具体案例;第二类是规划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相信书中提供的元大都规画的新见解能让城市
本书是谭其骧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本书分上、下、续三册。上册收有解放前的论著36篇,内容主要是对古地理的考证,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关于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 下册收有解放后论文31篇,内容侧重对历史地理的探讨:东汉黄河安流 局面出现的原因,西汉以前黄河 下游的河道,渤海湾西岸的海侵, 上海地区成陆年代的探讨,建镇时间、上海得名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历史 文物上反映出的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等等内容。谭其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 理学家。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说,他是“一辈子做学问的人。” 一生不追求个人著作,而把毕生精力放在教学和历史地理的研
本书以商周族群迁徙与早期地名、国族名变迁为研究主题,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尝试确立探索商周时期族群迁徙的研究路径,即利用典籍与出土文献中直接和间接的叙事性文字、隐性的地名线索、带有传说性质的族群谱系和人物遗迹、考古学文化遗存及出土信息明确的族氏铭文材料进行综合研究。第二部分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首先考察早期地名的文例背景、构词形态与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早期地名的来源与转化以及人名、国族名和地名(都邑名)的关系问题,继而对同地异名、异地同名等特殊地名现象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第三部分围绕国族移徙与地名变迁的关系,对商周 地随族迁 现象加以分类考察,由此揭示上古秦汉之际地名空间流动的若干变化。终章基于 地名组群 重叠现象及古史传说等若干要素,选取豫东北、鲁
本书全面解析了越南的自然、人文、经济和区域地理特征,以及这些地理特征如何塑造越南的农业模式、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差异。通过结合地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本书不仅可以为学术研究者提供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提供基础的参考借鉴。无论是地理学者还是关注东南亚研究的专业人士,本书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越南的地理结构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地位。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 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 继道统而新治统 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 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
本书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历史重大气象灾例复原研究 及后续多项研究成果写成。作者从浩繁的气象史料中遴选出典型的历史极端气候事件,陈述其复原之实况并精心绘成实况复原图显示,推演复原其天气过程,定量推算其气候特征值,书中陈述的44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干旱、雨涝、异寒、异暖各类,它们分别发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作者进行了历史气候特征值的定量推断的新探索,又将复原的历史实况与现代气象记录进行对比,并运用现代天气学、气候学理论酌予诠释,还述及这些事件之社会影响(饥、蝗、疫等)和自然条件背景(太阳活动、火山、海温)诸方面。本书旨在增进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将人们对极端气候事件的了解扩展到距今千百年的历史时期。全书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推演之处严谨
本书从水变化和水政治的视角,考察 亚洲水塔 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水资源供需变化对跨境水冲突与水合作等水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 亚洲水塔 流域陆地水储量整体减少,流域内国家总取水量波动增长,东南部用水量增加而西北部减少;流域跨境水冲突与水合作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复合作用下的结果,两者均呈现出波动增长且以南亚为爆发中心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内水冲突风险或将进一步增加,南亚和中亚是未来水冲突风险较高的地区;流域内跨境水冲突与水合作关系整体表现出水合作大于水冲突的对应关系,两者呈现出大体一致的关系走势。
本书坚持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围绕菲律宾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口分布、民族文化、经济格局、基础设施、对外经贸、地域系统等多重领域展开系统研究,既揭示了菲律宾自然要素、经济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发展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也剖析了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机制。本书融合了丰富的图表与生动的案例,立体而全面地勾勒出菲律宾的国别地理特征,力求为菲律宾地理研究与国际交流搭建坚实桥梁。
此书为译注本,是中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就译者所据版本而论,张星烺先生所译《马哥孛罗游记》较好。该译本是根据较新的《游记》版本,即称为《Z写本》的拉丁文写本,由意大利的拜内戴拖教授译为意大利文,又经人译为英文,张先生即据英译本译出。这一版本有许多记载为其它版本所无,弥足珍贵。作为史料,极有价值。张星烺(1889 1951),字亮尘。江苏泗阳人,著名历史学家。1906年赴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是中国*早攻读生物化学的研究生之一,为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之子。1926年,应聘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
本书围绕缅甸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自然灾害、人口、民族、宗教、城市、产业、交通与对外经济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系统性的分析,揭示了缅甸在各领域的发展演变、原因,并探讨了各领域的相互作用。本书图文并茂,从主题选取、框架设计、内容撰写思路、数据挖掘、新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探索了缅甸地理撰写的路径,是深入了解缅甸地理和交流国别地理撰写思路不可或缺的读本。
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和历史的有关思想和理论,以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为基础,在《地理学思想史 通论和年表》之年表基础上,完成《地理学思想史 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包括:地理学年表:前25世纪之前、地理学年表:前25世纪至前11 世纪、地理学年表:前10世纪至前1世纪、地理学年表:1世纪至18世纪末、地理学年表:1800年至1899年、地理学年表:1900年至1959年、地理学年表:1960年至今。
《舆地纪胜》200卷,是一部私家撰写的大型地理总志,记载南宋疆域府州军监,其下列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行胜、景物、故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12门,本书是研究南宋以前地理的重要文献,由于其大量辑录人物、碑记、诗文资料,所以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书流传绝少,为四库全书所未收。此次影印出版,由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撰写前言,详述该书版本及价值。本书后附地名、人名、碑记索引等。
《地理学报》于1934年创刊,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地学期刊之一,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创刊 90 年来(英文版创刊于 1991 年),在《地理学报》及《地理学报》英文版创办和编纂过程中,在以竺可桢、张其昀、李旭旦、任美锷、侯仁之、黄秉维、吴传钧、刘昌明、郑度等为代表的蜚声中外的地理学家的引领下,《地理学报》始终坚持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地理科学水平 的办刊宗旨,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多年来,《地理学报》影响因子、被引频
本书借鉴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利用柬埔寨统计年鉴、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数据,运用地理系统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与过程、人地关系生态系统、区域差异与联系等角度,研究柬埔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经济转型与空间重塑、农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工业兴起及空间集聚、旅游开发及时空嬗变、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等主要特征及其一般规律。
本书对《三礼》中涉及的礼器、乐器、戎器、玉器、符节旌旗、丧葬、燕器等名物分门别类做了系统的考释。考释的同时综合运用了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出土简帛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本书涉及名物之多,考释规模之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古代经学学者的名物研究,尤其是针对名物研究中的疑难问题,都利用出土资料做了系统的研究。 全书按 饮食器与盥洗器 乐器 戎器 玉瑞、符节、契约 旌旗 丧葬 燕器、养器、亵器 动植物 其他名物 主题分为九章,综合利用文献、古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对名物进行了考证。本书在继承传统学术方法的同时,利用考古出土实物资料,以及战国铜器图像、两汉画像石砖图像等,举凡可资利用的资料,广为搜集利用,突破了传统上文献与文献之间循环操作的经学研究模式。同时还配上了很多实物插图,这就大大不同于
全书共有17卷,除第一、二卷是绪论之外,其余全是对当时希腊人所知的、有人居住世界的描述。斯特拉博提出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用途,地球、纬度、大洋、阿那克西曼德和赫卡泰奥斯的理论、关于对跖问题、自然地理、政治地理、三大洲的划分原则地理研究的数学方法和有人居住世界的看法,等等。全书大体上按照自西向东的布局,详细地介绍了罗马帝国、希腊、古代中亚地区、小亚细亚地区、非洲等地的历史、地理、经济及外贸等情况,是一部范围最广、内容最全面的、真正的地理学著作。作为古代世界最宏伟的地理学著作,本书在学术上具有的水恒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本书引用了许多古代地理资料,无意之中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上古地理著作,现代学者正是借助于本书,把许多已经失传的古籍钩沉出来。
中华民族创世史诗是我国多民族创世史诗的总称。中华民族创世史诗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诗学表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本书开篇讨论中华民族创世史诗的定义、文本,进而分析中华民族创世史诗共性与个性辨证统一的特点,最后阐述中华民族创世史诗的价值等议题。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概述、精彩诗篇故事情节举例、诗歌美学、诗性智慧的结构论述了我国27个民族的32部创世史诗。本书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 丝路环境 专项的重要成果,由数十位中外学者共同执笔完成。本书首先基于政策、文献、报道等相关回顾分析提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战略途径,而后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应对气候变化、减贫、可持续生计等领域进行深入解析,并选取咸海、亚吉铁路、中埃 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9个建设案例以及老挝、柬埔寨、尼日利亚等典型国家进行深入研究。本书图文并茂,从建设案例到重点领域、重点国别等多个维度系统探索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路径,是深入了解 一带一路 建设不可或缺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