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马孟龙的《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 水平横剖面 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脱胎于全国百篇优博,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全面展示西汉八百侯国的历史变迁及地理分布,考辨精详,新见迭出,辛德勇誉之为 读书得间 ,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舆地广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欧阳忞撰。全书三十八卷,记述历代地理沿革,反映了北宋后期的政区建置情况。 《舆地广记》与以前和同时代的历史地理学著作相比,在编撰体例上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前四卷首叙历代疆域沿革离合,五卷以后分叙宋代路府州县及其沿革,前代州邑宋代所不能有者,如燕、云十六州之类,仍以 化外州 附各路之末。该书要言不烦,条理清晰,详今略古,纵横结合,为历代舆记中之佳本。 本书的点校整理,以清代学者黄丕烈校印的《士礼居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武英殿聚珍本等版本,并广泛参考历代正史地理志、历代地理总志、政书和其他典籍所引《舆地广记》的内容,吸收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校正文字,施加全式标点,编制附录和地名人名索引,为读者提供
本书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历史重大气象灾例复原研究 及后续多项研究成果写成。作者从浩繁的气象史料中遴选出典型的历史极端气候事件,陈述其复原之实况并精心绘成实况复原图显示,推演复原其天气过程,定量推算其气候特征值,书中陈述的44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干旱、雨涝、异寒、异暖各类,它们分别发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作者进行了历史气候特征值的定量推断的新探索,又将复原的历史实况与现代气象记录进行对比,并运用现代天气学、气候学理论酌予诠释,还述及这些事件之社会影响(饥、蝗、疫等)和自然条件背景(太阳活动、火山、海温)诸方面。本书旨在增进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将人们对极端气候事件的了解扩展到距今千百年的历史时期。全书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推演之处严谨
《藏春:元大都规画》讲的是刘秉忠规划元大都的故事。书中作者围绕元大都规划的相地、城制、营城、街巷、建置、易简六个环节提出了24个 猜想 ,而后以 猜想-证明 的方式系统探究元大都规划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本书旨在以元大都为案例,揭示中国都邑规画的规律,在复杂中辨别易简,在城市多样化现象与普遍的规划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让我们对自己,对人类,对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书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可以面向以下三类读者:第一类是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地理学家和其他对复杂性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剖析了一个通过组合地理、城制、街制等少量常见要素创造出形态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具体案例;第二类是规划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相信书中提供的元大都规画的新见解能让城市
本书是谭其骧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本书分上、下、续三册。上册收有解放前的论著36篇,内容主要是对古地理的考证,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关于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 下册收有解放后论文31篇,内容侧重对历史地理的探讨:东汉黄河安流 局面出现的原因,西汉以前黄河 下游的河道,渤海湾西岸的海侵, 上海地区成陆年代的探讨,建镇时间、上海得名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历史 文物上反映出的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等等内容。谭其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 理学家。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说,他是“一辈子做学问的人。” 一生不追求个人著作,而把毕生精力放在教学和历史地理的研
《舆地纪胜》200卷,是一部私家撰写的大型地理总志,记载南宋疆域府州军监,其下列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行胜、景物、故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12门,本书是研究南宋以前地理的重要文献,由于其大量辑录人物、碑记、诗文资料,所以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书流传绝少,为四库全书所未收。此次影印出版,由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撰写前言,详述该书版本及价值。本书后附地名、人名、碑记索引等。
本书是作者花了10多年时间撰写的一部有关上海历史地理的著作,他在阅读上海史地方志图书时发现许多疑问,并通过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加以分析对比,乃至实地考察遗址遣迹,对这些疑问加以考证研究,提出一已之见,一己之论。在多次学术论坛和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引用。这是一部学术探索性图书,实为抛砖引玉,让上海历史的探讨研究中,有些看法希望学术界再商讨,有些立论还需用更充实的历史资料作进一步证实。初衷是还原更多历史本来面目,更加多地接近历史的原貌。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 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 继道统而新治统 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 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
本书Z大的突破,在于 将图碑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 纳入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视野 中,它不仅拓宽了资料的范 围,同样拓宽了研究的视野 。以山陕水利图碑这一珍贵 资料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 本、实地调查相结合,梳理 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 况,并以每一通水利图碑为 中心,结合已有研究和其他 民间文献,开展个案研究, 寻找共性和差异性,在视角 、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 创新和突破。以水利图碑为 突破口,形成对金元以来中 国水利社会历史变迁的整体 认知和理解,对于今天处理 好人水关系,积J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 讲话精神、践行 两山 理论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 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为当 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 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提 供了重要依据。
本书围绕缅甸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自然灾害、人口、民族、宗教、城市、产业、交通与对外经济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系统性的分析,揭示了缅甸在各领域的发展演变、原因,并探讨了各领域的相互作用。本书图文并茂,从主题选取、框架设计、内容撰写思路、数据挖掘、新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探索了缅甸地理撰写的路径,是深入了解缅甸地理和交流国别地理撰写思路不可或缺的读本。
本书借鉴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利用柬埔寨统计年鉴、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数据,运用地理系统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与过程、人地关系生态系统、区域差异与联系等角度,研究柬埔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经济转型与空间重塑、农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工业兴起及空间集聚、旅游开发及时空嬗变、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等主要特征及其一般规律。
本书全面解析了越南的自然、人文、经济和区域地理特征,以及这些地理特征如何塑造越南的农业模式、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差异。通过结合地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本书不仅可以为学术研究者提供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提供基础的参考借鉴。无论是地理学者还是关注东南亚研究的专业人士,本书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越南的地理结构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地位。
本书*版曾获得郭沫若史学奖和首届政府图书奖,时隔6年做增订版。此次修订有如下调整:1.在原书的基础上,修订了原书中错误,新增条目千余条,如关于考古新发现、重要文物古迹、著名的建筑物等。2.大幅度改动和调整的条目四五千条。随着行政区调整, 今地 也做了相应调整。3.另新增字头笔画索引,更方便读者阅读、检索。4.重新编绘地图,鉴于全国行政区划的变化,附图也根据*的行政区划(2015年底)予以重编和改绘。 全书六万余词条,是已通行半个多世纪的《古今地名大辞典》的两倍以上,字数也为其三倍以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编纂,著名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二十余年,八易其稿而成。内容包括古国、都邑、各级政区、山川、泽薮、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及
赴他国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对于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跨国考古也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基于文明交往的跨国考古研究————以亚洲地区为例》以文明交往为着眼点,对19世纪中期以来亚洲地区跨国考古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期研究,包括对他国来华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及我国学者赴国外开展考古工作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从时空上阐明亚洲地区跨国考古的整体面貌、时代特征、成就与不足以及*新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基于文明交往的跨国考古研究————以亚洲地区为例》通过对西方中心文明理论的回顾和反思,结合文明交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对跨国考古推动文明交往的发生机制展开深入讨论,并对今后我国开展跨国考古提出具体建议。
本书坚持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围绕菲律宾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口分布、民族文化、经济格局、基础设施、对外经贸、地域系统等多重领域展开系统研究,既揭示了菲律宾自然要素、经济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发展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也剖析了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机制。本书融合了丰富的图表与生动的案例,立体而全面地勾勒出菲律宾的国别地理特征,力求为菲律宾地理研究与国际交流搭建坚实桥梁。
本书为陆大道院士数十年研究成果集合于一体的文集,综合叙述了陆先生科研生涯中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的逐渐变化与调整、若干研究领域的简要回顾,主要包含了在工业布局与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城镇化问题、首都北京的国家高端服务业经济中心功能的定位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国重大交通与能源工程、中国国情与国家发展战略问题、我国地理学与人文及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等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最后还包含了对于经济地理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前景的深刻思考和体会。 全书分成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生产力布局与国土开发 ,主要收录了工业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共19篇。第二部分 国土规划与区域发展 ,主要收录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和
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和历史的有关思想和理论,以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为基础,在《地理学思想史 通论和年表》之年表基础上,完成《地理学思想史 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包括:地理学年表:前25世纪之前、地理学年表:前25世纪至前11 世纪、地理学年表:前10世纪至前1世纪、地理学年表:1世纪至18世纪末、地理学年表:1800年至1899年、地理学年表:1900年至1959年、地理学年表:1960年至今。
此书为译注本,是中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就译者所据版本而论,张星烺先生所译《马哥孛罗游记》较好。该译本是根据较新的《游记》版本,即称为《Z写本》的拉丁文写本,由意大利的拜内戴拖教授译为意大利文,又经人译为英文,张先生即据英译本译出。这一版本有许多记载为其它版本所无,弥足珍贵。作为史料,极有价值。张星烺(1889 1951),字亮尘。江苏泗阳人,著名历史学家。1906年赴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是中国*早攻读生物化学的研究生之一,为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之子。1926年,应聘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以水道爲綱記載區域地理信息爲著名的典籍。以往對水經注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版本校勘和酈學史梳理兩個方面,而對其中所涉及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基本没有解决,所繪製的水經注圖也難稱精準,無法適應現代學術的發展需要。有鑒於此,《水經注校箋圖釋 洛水流域諸篇》在重寫水經注疏與重繪水經注圖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以水經注洛水流域諸篇(包括卷十五的洛水篇、伊水篇、瀍水篇、澗水篇,卷十六的穀水篇、甘水篇)作爲研究對象,在前人既有考訂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相關的傳世文獻和出土資料,以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探究,對水經注所載洛水流域的文本重做系統的校勘,還原出一個全新的版本。同時指出酈道元所引文字的出典,對酈氏文本進行了解構。并以此爲基礎,采用注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