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 以志岁月云 。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要探索并解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人文空间衍变的复杂过程。它将人的能力(理性的与感性的)与大地紧密结合起来,并展示人类历史行为的空间维度,这是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是理解历史的必要路径,这种视角与路径是不可替代的。 历史地理学作为学科的形成,是人类智识发展的必然成果。它以生存世界的丰富性为前提,揭示其间隐含的错综关系;它以人类的本质为旨要,论证文明的多维特征;它以理性反思为基础,为前瞻提供智慧。历史地理学所关注与叙述的知识类型、人文理念、地方习俗,乃是构成当下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所以历史地理学离每个人都不远。
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 地理思维 ,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懂地理的人,有一种 地理头脑 ,看问题有地形、地利、空间的一套思维框架,谈出来的东西都能落在实处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象;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 历史决定论 及其对地理学想象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 勒菲弗等 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 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本书意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赋予持续的时间以经久不衰的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地理学的性质》在欧美地理学界是一本经典性方法论著作,从1939年问世以来,盛誉始终不衰。它对地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及其方法,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细致、深刻的论述,是研究地理学的的著作。
本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配有100余幅图片,视觉呈现效果较好。全书的特点是,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有受访者的观点,较为客观生动地展现了 诗经地理 这一主题。
本书由历史学家马雍择其研究西北边疆历史地理以及古迹文物等问题的论文而成,共收有关古代西域史的论文十七篇、书评一篇,书评一篇,目次由他亲自编定的。马雍先生有关古代西域史研究成果的精粹,可谓略备于斯。其内容,从涉及时间来看,大部分属于东汉末和魏晋南北朝,只有少数几篇上溯西汉,下至隋唐以降,从涉及地域来看,跨过葱岭以西的不多,主要是葱岭以东,即今新疆地区。因此,可以说本书集中反映了马雍先生有关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史地的研究成果。马雍先生治古史始终密切注意着考古学界的每一个新发现,在全面占有、认真研究文献资料的同时,注意利用实物资料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记载,从而得出翔实可靠的结论。本书绝大多数篇章都是结合文献和实物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这是此书的*特色。
本书作者是法国近代知名地理学家,从本书可以看到他的理论体系,他对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方法的阐述与探讨,以及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人文地理学家所关心和研究的各种问题。 此书的各篇论文写成于四十年代以前。现在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都已经挣脱镣铐,获得独立。德芒戎生活的年代,是法国向外扩张殖民的年代,这影响到他对一些问题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表述。
这本论文集的文章多数是围绕汉唐长安城的地理尤其是水陆交通等问题作探讨,除了关涉城坊的已见《隋唐两京丛考》外,还旁及唐以后西安城和其他交通要道,对重要文献如《水经注》等也有所考订,初版面世后为研究历史地理以及研治隋唐史者所欢迎。是一部以考证见长的优秀论文集。 辛德勇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考证,这也是内行人的共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他的考证文章所以写得好,真能解决问题,主要在于他对文献的娴熟,因而考证起来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地理学博大精深,如大海浩瀚。地理学认知人地关系,直指生存与发展的紧迫问题。地理学伴随你我,乃 修身 要义。本书通过作者对地理学性质的认识、对地理学同人成果的评介、对导师和几位地理学泰斗的感怀、对自己成长至关重要的地理学平台的颂扬,以及作者本人的 恋地情结 和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感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地理学如何探究天人之际、谋求经世致用,也彰显了当代公民地理素养的重要性。
1845年,大英帝国如日中天,也是风帆战舰最为辉煌的时代。59岁的约翰 富兰克林爵士率领幽冥号和恐怖号以及129人的队伍前往北极探索西北航道。这支装备精良、人员配置极高的皇家探险队却诡异地消失在了茫茫冰海。无数人,无数支探险队,无数次的搜寻都没有找到这两艘船。直到170年后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本书最大程度还原了西北航道探险历史过程。作者以可靠史料的重组,讲述了西北航道探险的历史过程,再现了在北极荒原上探险队队员的生活状况及其悲惨结局,并分析了导致悲剧的各种可能性。本书内含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包括航海图、绘画、打捞上来的船员遗物等。
《理论地理学》是美国威廉 邦奇的一本专著,于1962年出版,出版以后,在西方地理学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推祟为一本名著。 在书中,作者利用了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了一系列地理理论,在方法论上有不少突破。作者着重把数学应用到地理学中,形成此书一个重要的特色。此书在阐发地理理论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交通路线的布局、城市的规划、市场区的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此书不仅对地理学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和商业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也有参考价值。
当今中国城市研究以实证为主,在理论化以及对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注方面,都还稍显不足。《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既是一本针对21世纪城市问题的城市研究专著,也是一本涉及诸多城市理论的力著。本书作者尼尔 博任纳(Neil Brenner)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 城市理论 教授,也是该学院 城市理论实验室 主任,是近年在北美乃至世界城市研究领域*影响力的学术新星,尤其擅长理论思辨与批判。本书涵盖了博任纳近20年来对于城市问题、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诸多思考,其中既有作者早期的研究,如尺度政治与西欧区域及国家重构,也有其近期对全球 星球城市化 的系统研究以及对传统城市化理论的全面批判。本书可以说是了解21世纪西方城市理论的***物。
本书首先考察肇始于古代,直至20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西方环境史的历程。环境史源自两个学派:法国年鉴学派和美国边疆史研究学派。前者关注长时段的研究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制约,后者强调近代资本主义对自然界的不断改造。第二章相应地介绍中国环境史自帝国时期以来到近代的逐渐兴起。第三章考量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使用的不同尺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地方、区域以及全球的范围的观念来彼此相联。第四章梳理了把环境史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诸多创见。
油田、管线与跨国企业,为何带不来想象中的美好?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 黑丝路 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 五千公里 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这是*次有人追溯源头,捎来能源生产地与消费
新疆塔里木盆地作为陆上 丝绸之路 的关键节点,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和 世界四大文明 的交汇之地,其汉唐时期交通路线的变迁,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本书应用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历代史籍、官修图志及方志、宦游遣戍札记等资料的整理、补证,结合出土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对环塔里木盆地地区重要的地理方位、通行路线及其历史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以实地考察为基础,探讨了帕米尔高原的交通路线。展示了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文化地理概貌。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对话之路。中阿文献对丝绸之路相向而行的记载彼此呼应,表明丝绸之路通衢广陌,是*活力的国际贸易走廊。本书着眼于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丝绸之路的中国段进行研究,详细梳理了中阿丝绸之路交往的历史,有助于拓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视野,寻找失落的东西文化的交流轨迹,推动两个民族间在地理知识方面的跨文化交流。
大费周章地进入一座巴黎的历史宅邸,是否值得?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将历史与地点联系起来,那就值得一试。 仿佛被催眠一般,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傅科摆的铅锤就象征着永恒回归的巴黎,而一切都围绕它旋转。巴黎是永恒的。真正的巴黎属于头脑,这是一架在没有神灵干预的情况下,能让时间停滞的机器。 大卫 唐尼 巴黎拥有大量隐蔽的、氛围绝佳的公园、艺术家工作室、咖啡馆、餐厅,以及一些19世纪以来就几乎没有变化的街道,她浑身都散发出浪漫的氛围。而这里的艺术、建筑、都市风光、河流沿岸,与无与伦比的日常生活一同构成了其中的重要部分。 不过,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样来自隐藏的源泉:它那些爱发牢骚的居民,不畏消极的怪异文化,还有它悠久丰富的历史献上诸多谜团、愉悦和挑战。造访巴黎的人很少怀疑, 光之城 的辉煌、时髦和无
本书对唐代旅游地理进行了研究,具体从唐代旅游发展、唐代旅游者地理、唐代旅游资源地理和唐代的旅游媒介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从时间特征上说,唐代旅游发展呈现出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广泛又相对集中的不均衡态势。唐代入境旅游者以使者、僧人和商人为主,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周边国家和中亚、欧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国家。唐代国内旅游者以宗教旅游者,文士旅游者、商人旅游者为主。唐代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现代旅游资源分类表的旅游资源类型基本都有;唐代旅游资源的点状分布主要受政治、经济、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交通指向性;整体上唐代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出来。唐代旅游交通以《元和郡县志》所载基本交通线为基础,外加长江运输线构成;唐代旅游食宿相当发达,私营馆舍
唐宋之时是中日大规模交流的开端,至唐中后期,民间贸易逐渐兴起。在贸易过程中,丝绸、瓷器为中日之间贸易的大宗,中国丝绸对日本的影响可从正仓院文物中获得佐证,同时,中国瓷器的东传对于日本茶道的兴起和发展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书从中日之间的商路,丝绸、瓷器的流传等各方面,对唐宋时期的中日丝瓷之路做了全景式的描绘。
新时期以大运河为代表的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而进入后申遗时代,大运河遗产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可持续保护和管理的挑战。同时,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正处于建构期,对像大运河这样的巨型、跨区域文化遗产的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关系尚未明确。本书围绕自申遗以来未曾解决的多重复杂管理体制给大运河遗产保护带来的问题,聚焦多元价值与利益冲突,引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一种较新的 基于多维价值 的方法,与申遗背景下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原规划模式的不足,提出适应新时期需求的规划方法。本书首先对 基于多维价值 的规划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该规划方法的发展演化过程、基本概念、核心技术特点等;随后对 基于多维价值 的规划实践加以研究,包括该理论方法在两类国家的发展路径、在世界文
这是国内的对《法显传》进行系统校勘及笺注的著作,属反映法显西行求法途中见闻的旅行传记。内容涉及5世纪初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风俗、物产等方面。是书整理,以韩国海印寺藏高丽藏本为底本,参校以崇本、毗本、圆本、资本、碛本、金本、石本、镰本、七本等版本,主要着力四点:一是纠正目前许多《法显传》点校本中诸多标点不当之处;二是对《法显传》中部分 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普通而义别 的中古疑难词语予以注解;三是对不同版本《法显传》中出现的异体字、讹俗字等进行了考释;四是对《法显传》中诸多佛语词或涉及佛教文化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