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 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将中国文化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做深入浅出的可视化表达,对专业性的历史地图、图表进行大众化和可阅读化设计,以文字解说、地图、示意图、图表、文物和古画图片等形式呈现。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
《人文地理学通识》因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而享誉全球,畅销30余年,是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教材。本书是其第12版,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前半部分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文化特征,解释人口、流行文化、语言、宗教和族群等的分布情况及迁移、改变之原因,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龄化、贫困化、流行病、移民与种族冲突等与现代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后半部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的发展模式等,其中粮食安全、能源困境、气候变化等世界热点问题均有涉及。人地关系,全球化与地方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则作为两条隐形线索贯穿全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内设多个独具特色的版块,旨在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对国际
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马孟龙的《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 水平横剖面 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脱胎于全国百篇优博,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全面展示西汉八百侯国的历史变迁及地理分布,考辨精详,新见迭出,辛德勇誉之为 读书得间 ,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下册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每个章节都随文附有相关地图、形势图、分布图,利于读者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本书的问世,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部地理总志,犹侧重于军事地理。作者顾祖禹生于清初,有感于明统治者不明边防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而至亡国之恨,遂花二三十年之功终成此书。 该书以明两京十三司为纲目,分历代州城形势九卷,各直省一一四卷,山川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叙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侧重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对景物名胜所在皆略。对旧舆地书名实错误,据正史多有订正。 本书由贺次君、施和金先生整理,是《读史方舆纪要》的*个整理本。点校本以宋氏纬萧堂写本为底本,校以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校本。以历代正史、《资治通鉴》、各种地理总志、方志参校。经校勘整理,对原书的脱讹衍倒共出校勘记一千三百余条。
《舆地广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欧阳忞撰。全书三十八卷,记述历代地理沿革,反映了北宋后期的政区建置情况。 《舆地广记》与以前和同时代的历史地理学著作相比,在编撰体例上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前四卷首叙历代疆域沿革离合,五卷以后分叙宋代路府州县及其沿革,前代州邑宋代所不能有者,如燕、云十六州之类,仍以 化外州 附各路之末。该书要言不烦,条理清晰,详今略古,纵横结合,为历代舆记中之佳本。 本书的点校整理,以清代学者黄丕烈校印的《士礼居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武英殿聚珍本等版本,并广泛参考历代正史地理志、历代地理总志、政书和其他典籍所引《舆地广记》的内容,吸收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校正文字,施加全式标点,编制附录和地名人名索引,为读者提供
本书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历史重大气象灾例复原研究 及后续多项研究成果写成。作者从浩繁的气象史料中遴选出典型的历史极端气候事件,陈述其复原之实况并精心绘成实况复原图显示,推演复原其天气过程,定量推算其气候特征值,书中陈述的44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干旱、雨涝、异寒、异暖各类,它们分别发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作者进行了历史气候特征值的定量推断的新探索,又将复原的历史实况与现代气象记录进行对比,并运用现代天气学、气候学理论酌予诠释,还述及这些事件之社会影响(饥、蝗、疫等)和自然条件背景(太阳活动、火山、海温)诸方面。本书旨在增进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将人们对极端气候事件的了解扩展到距今千百年的历史时期。全书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推演之处严谨
《藏春:元大都规画》讲的是刘秉忠规划元大都的故事。书中作者围绕元大都规划的相地、城制、营城、街巷、建置、易简六个环节提出了24个 猜想 ,而后以 猜想-证明 的方式系统探究元大都规划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本书旨在以元大都为案例,揭示中国都邑规画的规律,在复杂中辨别易简,在城市多样化现象与普遍的规划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让我们对自己,对人类,对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书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可以面向以下三类读者:第一类是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地理学家和其他对复杂性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剖析了一个通过组合地理、城制、街制等少量常见要素创造出形态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具体案例;第二类是规划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相信书中提供的元大都规画的新见解能让城市
本书是谭其骧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本书分上、下、续三册。上册收有解放前的论著36篇,内容主要是对古地理的考证,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关于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 下册收有解放后论文31篇,内容侧重对历史地理的探讨:东汉黄河安流 局面出现的原因,西汉以前黄河 下游的河道,渤海湾西岸的海侵, 上海地区成陆年代的探讨,建镇时间、上海得名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历史 文物上反映出的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等等内容。谭其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 理学家。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说,他是“一辈子做学问的人。” 一生不追求个人著作,而把毕生精力放在教学和历史地理的研
《舆地纪胜》200卷,是一部私家撰写的大型地理总志,记载南宋疆域府州军监,其下列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行胜、景物、故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12门,本书是研究南宋以前地理的重要文献,由于其大量辑录人物、碑记、诗文资料,所以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书流传绝少,为四库全书所未收。此次影印出版,由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撰写前言,详述该书版本及价值。本书后附地名、人名、碑记索引等。
本书是作者花了10多年时间撰写的一部有关上海历史地理的著作,他在阅读上海史地方志图书时发现许多疑问,并通过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加以分析对比,乃至实地考察遗址遣迹,对这些疑问加以考证研究,提出一已之见,一己之论。在多次学术论坛和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引用。这是一部学术探索性图书,实为抛砖引玉,让上海历史的探讨研究中,有些看法希望学术界再商讨,有些立论还需用更充实的历史资料作进一步证实。初衷是还原更多历史本来面目,更加多地接近历史的原貌。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 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 继道统而新治统 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 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
本书是"中国学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精选了谭其骧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代表性的经典论文29篇,包括《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秦郡新考》《新莽职方考》《湖南人由来考》《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等,以彰显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
葛剑雄师从谭其骧院士,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本书是"中国学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精选了葛剑雄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包括《西汉人口地理》《中国移民史 导论》《中国人口史 导论》,以及9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著自出版或发表后,皆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我国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有重要意义,以彰显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
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经典著作中的一卷,汇集了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教授的经典著作和论著。周振鹤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书将其一生中在历史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成果汇集成册,从他的两本经典专著《西汉政区地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和他重要的学术论文三个部分展示了周振鹤教授的学术成果和在史地研究中的贡献。
青海地处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三山高耸于此,三江发源于此,一湖碧水,无穷旷野。它东接中原甚至远跨长江流域,西达新疆南道,北通河西走廊,南临西藏雪域,道路畅通,盘踞要津。 丝绸之路青海道开拓甚早,但其繁盛则在吐谷浑时期。公元4 世纪初,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青海,约于313 年建吐谷浑国,至663 年被吐蕃所灭,历时约350年。 西海长云:6 8世纪的丝绸之路青海道 展览简述吐谷浑国历史,并以近40年来海西地区吐谷浑 吐蕃相关考古发现为依据,通过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精美观赏效果的文物,展示6 8世纪(包括吐蕃时期)吐谷浑人的生活、文化和艺术史,揭示青海道在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过程的重要地位。 西海万里路,长云暗雪山。让我们来倾听青海更西的众多珍贵文物讲述的丝绸之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