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历史的地理枢纽/汉译名著本11》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 十六本改变世界 的 巨著 。
《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为载体,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 这本书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提炼精华,条分缕析,使电视内容得到了完整呈现。书中出现的地名覆盖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大到数省区域,小到一条街道,都能找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故事,勾起那些既精彩又独特的乡愁记忆。
本书介绍了周公的生平与功绩。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 元圣 和儒学先驱,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的古文字功底深厚,能够充分利用金文等周公同时代的记录来复原周公的生平事迹及当时的政治背景,用当时人的视角来观察周公的为人、执政等情况。因此本书中展示出来的,是处于周公的时代的周公,尽量减少了后人对周公的描述。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
李润英、陈焕良译注的这本《山海经(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精)》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 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其中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历史地理学十讲》汇聚了其学术成果的精粹,以十个专题分别从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方面厘清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治学严谨,用详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再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地理的发展与沿革,为历史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历史地理学十讲》汇聚了其学术成果的精粹,以十个专题分别从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方面厘清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治学严谨,用详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再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地理的发展与沿革,为历史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历史的地理枢纽》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全书由《燕京胜迹》《美哉中国》与附录三部分组成。 《燕京胜迹》初版于1927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张,首次展出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在2009年的华辰影像拍卖中,本书以10万元的高价成交,堪称20世纪20年代*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美哉中国》初版于1930年,共收录中国各地*艺术性的照片42张。其中一张天空映衬下的竹叶照片,显示出摄影师的功力完全不亚于欧洲任何一位大师。 附录部分包含《天坛》和《常见之华人容貌》两本相册。《天坛》共收录27张天坛主题照片,其中袁世凯祭天的数张照片十分珍贵。作者约翰·詹布鲁恩为袁世凯祭天大典的官方摄影师。《常见之华人容貌》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收录了摄影师卡特的24张中国人肖像照,记录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
明清太原复原图本图基于古太原县城的历史资料和遗址考证成果手绘复原而成。大小为全开,正面为古太原县城整个城池的俯瞰风貌图,背面为当时的民俗风情概貌以及五六个主要建筑的立体复原图。目前政府已经申请了一批启动基金在对太原古城进行复原重建,其依据就是本图正面的复原图。主要资料如下:古太原县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在地,距市中心20公里,它是建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的明、清时期的太原县旧城。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沿用了晋阳古城 城池凤翔余 的建筑局,俗称 凤凰城 。它依托龙山,展示着古晋阳龙凤呈祥之灵气,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
图文并茂地讲述中国古代先进的导航技术。
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生动地介绍了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华夏文明的特点以及在地理学上的成就。本书利用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成果,并结合作者多年来实地考察的经验,分析了诸如民族、山脉、河流、风等地理要素与人文历史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地理思想。
《中国历史演变长卷图示》简介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无数的先贤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着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数次王朝更迭和分分合合后,*终走向统一。 《中国历史演变长卷图示》为16开本,展开全长约9米,采用拼接折页的装帧形式。内文以色段和图示绘制出一条历史长河,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直观展示了中华民族从 五帝 约公元前2550年至1949年近五千年来的演变过程。 图示中每一小格为5年,各朝代及主要政权在长卷中均有相应的位置。正文中每页均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以线段示意,为历代王朝及主要政权在我国历史中的交替演变过程;中段辅以地图,强调该政权此时此刻在中华版图上的位置或疆域;下段为国内外重大事件与人物,方便读者参阅对照。 本图示图文结合,表现
《那达慕的现代传承及意义阐释》一书在对那达慕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考察了那达慕的历史起源和历史进程,探寻了那达慕现代传承的历史根基,对那达慕进行了学科界定,认为那达慕是不同于农业文明的草原游牧节庆活动。该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查,梳理了那达慕民俗事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现代那达慕的组织形态、符号体系及传承状况。该书分析了敖包那达慕、庆典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家庭那达慕及衍生性的那达慕等不同组织类型,围绕核心象征符号 男儿三艺 探讨了那达慕的复合和不断添加、转义的符号体系,探讨了那达慕现代传承的内在动力机制,进而就那达慕节日文化发展和族群认同、文化传承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见解。
本书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部游记。《滇康道上》为著名化学家曾绍抡一九四一年带领西南联大十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著名报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了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本书介绍了我国40多种主要的历史地理学文献,对于初学历史地理的朋友们来说是够了,但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知道,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有时间和空间的,从理论上讲,任何有时间和空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这样的学科研究特性就造就了历史地理学文-献的广泛性。我们在过去的研究经历中,运用的文献已经远不止本书介绍的文献,历代的诗文集、会要、会典、笔记小说、类书、传记等都可成为我们研究历史地理的文献来源。比如唐宋诗歌、唐宋笔记中,就有许多复原当时生态环境的珍贵史料,我们不能不看。所以,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对历史文献的阅读面可能远比一般研究断代史或专门史要求更广,看的书要更多。因为从理论上讲,任何历史文献都包含着历史地理的研究信息。所以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
阿拉腾嘎日嘎编*的《中国游牧环境史研究--以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报告为基础资料》是中国社会科 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2年度调研重点项目的 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调研的前期准备、选址、目 的和方法等,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的游牧环境, 普通、中等、富裕牧民的访谈录,以及调研沿路农牧 见闻录等,*后对牧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 议共决策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