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册:原始社会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第二册:秦 西汉 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 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 唐 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 辽 金时期;第七册:元 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 人─图像─世界 三位一体的棱镜,折
《图说中国历史?西汉》以西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西汉时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防水、耐折、撕不烂。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权威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西汉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详解西汉都城长安。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西汉时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历史名人:详解西汉时期的风云人物,评析西汉名人的历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彩图版)》主要收录由外国人测制、描绘今中国范围内城市或城镇的近代地图。同时,为了完整展现外国所绘中国城市地图演进的历史全貌,本书编者也收录了部分创作于前近代或近代早期、但未运用近代实测技术的外国人所绘中国城市地图,以及一些由荷兰、英国、日本等国人士或机构绘制的内容表现较为细致的城市鸟瞰地图或绘画地图,以便于比较研究。 本书为迄今为详细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联合目录。书中编制的相关地图条目总数达2336条,涉及城市地图近2500幅,测绘者来自英、法、美、日、俄、德等20余国,地图涵盖我国各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镇,合计约700余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测绘质量较高的各种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其中不乏测绘年代较早,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
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始于早期人类在中华大地上的诞生和发展,终止于夏代国家建立之前,约 200万年的历史,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200万年至约1万年前,分为早期的直立人和中晚期的智人,代表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人类在洞穴内居住,会用火,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元谋人、北京人、金牛山人、山顶洞人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种植水稻、粟等作物,饲养各种家畜,生产方式逐渐从攫取型经济过渡到了生产型经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起源地区之一,是水稻、粟、黍等粮食作物的故乡,延续了数千载的农耕社会传统。各地新石器文化既独立发展,又不断交流和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文化谱系。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祭坛
本图以刘子如19世纪末绘制的《增广重庆舆地全图》(迄今重庆少数尚存的、记载*为详细的古地图之一)为基本底图,用漫画笔触描绘了人物、建筑、交通工具,如打制铜火锅的匠人、手持望远镜瞭望的哨兵、江中众人奋力摇浆的船只,惟妙惟肖地重现了清末民初重庆的地理和历史面貌、风物民情。图后并附有重庆古城建设历史、重庆市重要景区分布图、古代巴渝十二景、重庆古城部分现存历史遗迹、历史地名趣谈、老重庆寻古指南、重庆歌等资料。
坦桑尼亚全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于1964年4月26日合并建立,初称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1964年10月24日改为现名。改国名前,举行过全国选国名评选活动,*后内阁选中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 一词分别由代表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的词头Tan与Zan,加上斯瓦希里语名词自拉丁语借用的意指地名的后缀一ia构成,意为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起来的国家。坦噶尼喀得名于坦噶尼喀湖。1858年英国探险家理查德 伯顿来到此湖地区,从当地土著人中调查得知, 坦噶尼喀 源于班图语动词 Kutanganyika ,为 汇合 、 聚集 之意,指无数河流在此汇集成湖泊,许多部落在湖畔聚集生息。桑给巴尔一词则来自于波斯设拉子方言, 桑给 意为黑色人种, 巴尔 意指土地,全名意指黑人居住的地方或黑人的国家。在我国古书中也早有记载,称之为 僧袛 、 层拔
本书收录的地图,是从搜集到的400 多幅长春历史地图中精选出来的,其不乏珍贵的手绘本和孤本。时间自1800 年长春厅设治开始,至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止,涵盖清代、民国、东北沦陷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春厅、长春府、长春县、长春市(东北沦陷时期称 新京 )等辖区的历史地图,共计106幅。本书收录地图分为三个图组,即区划地图(17 幅)、街路地图(41 幅)和专题地图(38 幅),另加一附录:包括今天长春市所属的五个县(市、区)的历史地图(10幅),以及两份布告。这部《长春历史地图集》将长春城市历史以一 种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填补了长春历史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对长春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书是编著者延续《辛亥革命史地图集》的创意,继续以地图来展示辛亥革命运动发展变化所处在的空间,使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他们所关心的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并且对整个形势也可以获致总体的印象。相较《辛亥革命史地图集》而言,《辛亥革命历史地图》对历史事件的把握更加精准,内容更加丰富,
《北平市城地图》比例尺为1:5万,出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政府工务局绘制,立生图书社印刷发行。此图是一份建前夕出版的北平市全国,那时北平市地域范围,清晰可见,北至回龙观,南至西红门,东至花园闸,西至三家店,这是一份用地形图编制而成的政区地图,图上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北平市的状况及长安街沿线规划图迹。此图为等大地图。
本书稿分为政治、文化、经济三个部分,以重庆抗战史为学术基础,整合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其他文博、研究机构保存的历史图片,以及海外搜集到的珍贵图片,是一部反映重庆抗战历史的图像历史著作。 本书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回顾重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了解今天的重庆;有助于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铭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彰显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
成一农汇编的《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精)》以长期被忽视的古籍中收录的舆地图为主要对象,并结合各图书馆已经公布的绘本、刊本以及刻石的舆地图,共收录清代之前的地图500余种。书中首先对收录舆地图的古籍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以此为基础,通过比照分析,按照谱系将具有渊源关系的舆地图分类列出,并简要说明各谱系所属地图之间的关系和重要差异。 部分则以舆地图为主要材料,对古地图研究中被忽视或者有着错误认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杰里·布罗顿所著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精)》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 、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 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 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 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
澳门是欧洲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在东亚建立的个居留地。在四百六十多年的交汇过程中,澳门成为联系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节点。本书以古地图为视角,引领读者重温西方人从海上东来后的这段历史,解读全球化早期进程中东西方之间的互动。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以时间为序,以地图为平台,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全书共编辑设计了81幅地图,收录照片288幅,精炼史料文字7万余字。通过精心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程,让广大读者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