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极到南极,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的脚印? 这些探险家为何萌生了征服极地的念头? 他们做了怎样的准备,又付出何种代价,去寻找心中的海上航道? 通往极地荒原的路途,危机四伏;踏上极地征程的勇士,命途未卜…… 这部《极地探险简史》带领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世界,回顾五百年来的探险故事。告诉我们,是哪位英勇无畏的探险家力排众议,个抵达北极点?又是哪位航海家赴险如夷,克服重重阻碍征服南极点?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探险家们前赴后继,探索极寒之地,丰富并改写着人类对地球母亲的认知。 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寒气扑面而来,让我们冒着凛冽的暴风雪,跟随探险船队穿越极海,乘坐狗拉雪橇征服极点,在雪海冰山间,破解两极未知地带的神秘代码。
本书为徐教授关于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研究的论文集,共收论文三十一篇,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类同,整合为二十四篇。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三组,组六篇,考述周代南土诸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第二组十三篇,是有关楚国历史地理与考古方面的探索;第三组五篇,是对荆楚历史地理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本书稿为一部琉球全史,时间自公元636年至2008年,以琉球发展、覆灭、灾难和抗争的历史为脉络,重现琉球被日本占领、被美国管制的灾难历程,涵盖琉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书中包含大量琉球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是读者全面了解琉球的之作。 琉球本为中华属国,自1879年被日本占领,不仅饱受战争和欺凌之苦,连琉球的历史真相也难再续写,作者用时三年,收集日本、琉球、台湾地区以及国际人士所写的有关琉球的记录,同时参考现代学者的学术著作,完成此书,填补了国内琉球史料方面的空白。书中所载美日在琉球的所作所为,实令中华儿女愤慨。本书不仅是一部全面的琉球史料,更有鞭策和警醒华夏子孙之意义。
《吐蕃地名研究(J)》首次用地名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7—10世纪特殊环境下敦煌古藏文文献(包括藏区本土及西域等地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吐蕃地名的由来、沿革变迁及其映现出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以藏汉古文献为依据,加以缜密的论证,弥补藏汉文献记载中历史地名背景含混不清的缺陷,消除由于历史地名背景不清造成的对某些史料的误解,试图客观公正科学地复原吐蕃时期我国西北区域历史地理面貌。 对古藏文吐蕃地名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解决古藏文文献解读上遗留下来的多种问题,还原史地的本来面目。
所谓青铜时代,不仅仅局限于工具和武器的青铜质地,事实上,它是远古一系列高知名度的老家族、交织更替、伏扬流转于古代的中国,前后合计两千年之久的一段历史。因为古朴幽雅、闪着青铜光泽,所以这样来命名它。 在漫长又色彩斑斓的两千年中,形成了封建的松散多元化社会,捍卫绝对权力的各大诸侯轮番出场,交替与崛起的纷争跌宕起伏。而出现于本书中的人物有:“极好极好”的尧、舜、禹、汤、周文、周武;“极坏极坏”的蚩尤、夏桀、纣王、厉王;至于漂亮的“坏”女人,则有妹喜、妲己、褒姒。甚至更早时,还出现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远古神祗......所有这些可爱人物的存在,遂使青铜时代有了让人追想的幽然色泽!
从北极到南极,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的脚印? 这些探险家为何萌生了征服极地的念头? 他们做了怎样的准备,又付出何种代价,去寻找心中的海上航道? 通往极地荒原的路途,危机四伏;踏上极地征程的勇士,命途未卜…… 这部《极地探险简史》带领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世界,回顾五百年来的探险故事。告诉我们,是哪位英勇无畏的探险家力排众议,个抵达北极点?又是哪位航海家赴险如夷,克服重重阻碍征服南极点?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探险家们前赴后继,探索极寒之地,丰富并改写着人类对地球母亲的认知。 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寒气扑面而来,让我们冒着凛冽的暴风雪,跟随探险船队穿越极海,乘坐狗拉雪橇征服极点,在雪海冰山间,破解两极未知地带的神秘代码。
以色列吉迪编著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视觉与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公元前第2千纪后期至第1千纪前期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描绘了北方地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北方地带的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马勒别墅坐落于上海市陕西南路30号,1927年修建,1936年竣工,主建筑呈现斯堪的那维亚挪威风格,犹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近百年过去了,虽然它的主人马勒已不知去向,但这座建筑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中奇特、传奇色彩的建筑之一,每天都会吸引无数的人驻足观赏,也引发人们对这座建筑的好奇与猜测。本书的作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走访当年曾在马勒别墅工作或进入过马勒别墅的人员,详细了解马勒别墅里发生过的故事,以及马勒家族来上海的前后经历,撰写了这本书,作为对马勒别墅悠长的说解,让去过或没有去过马勒别墅的人都能通过这本书探寻马勒别墅的神秘与神奇。
暂无内容简介。。。。。。
北庭古城所在的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天山北麓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金附国、汉金蒲城、唐北庭军府驻地的庭州、北庭回鹘,到察合台蒙古都城别失八里,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一直闪耀着多元文化的奇光异彩。本书通过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综合考察,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以吉木萨尔为中心的天山北麓东段古代文明的起源、变化、发展、繁荣、陨落的全过程。在“大北庭”的宏观历史背景下,结合整个西域史和吐鲁番学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作为“小北庭”的今吉木萨尔县古代历史文化。本书版本采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河南,古称中原,简称 豫 ,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河南的政区地名,不仅来历古老,数量众多,而且含义丰富,演变繁杂。本书共收集河南境内省、市、县(区)三级政区共计约200个,主要介绍各级政区的名称来历、地理位置、政区沿革、政区划分、人口面积等重要信息。书中的政区沿革部分,以各级政区所辖的地域有记载的历史时点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阐述了该政区的地名来历及演变,区划的变动及大势,及其所辖下级政区沿袭变革情况。
何为 中国 ?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疆域? 新清史 、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 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 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 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