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主要包括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三部分。作为shou部有关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水文化的综合性著作,本书广收第一手资料,重视田野考察并广泛结合考证研究,图文并茂,融史料性、原创性、可读性为一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浙东运河水利工程体系遗存进行了分类介绍,对大禹治水与历代浙东治水核心精神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厘定,并辑录、整理了一批相关文献,以供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下篇收入十余篇相关考证文章,涉及浙东运河的多学科研究和浙东运河沿线重要文化论题。本书意在为大运河相关研究留存史料,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本书利用出土唐人墓志的文献资料和墓志资料对唐代乃至中古时期的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地理进行全面的创新性研究。全书总共分十章,分别从研究进展、唐人墓志与唐代环境、唐人墓志与唐代政区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交通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经济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乡村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人的地域观念等十个方面构建了全书的研究体系,是*部全面利用出土唐人墓志研究唐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
大运河是春秋以降在中国中东部跨越若干流域、沟通南北的水路,对中国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四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大运河沿线的考古工作中,发掘了一大批重要的遗址,整理了前所未有的新资料。同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利用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从经济交流、水利工程、河流形态、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方面,拓展了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推动了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
《桂林历史人物录》为研究桂林历史、人物的工具书,每个人名列为一个词条,简单介绍其生卒年、字号、籍贯、出身、主要官职和在桂任职情况及其诗文著述等。为方便读者对人物研究,在部分人名词条下录其资料出处,以供查考。所选人物分朝代,按姓名笔画,依次排列。所选历史人物范围,限于桂林及其郭临桂县本籍和宦桂、旅桂等外籍人士,上自秦汉,下至清末。 本书选取的原则:一、凡在桂林生活过,又留下与桂林有关的文艺作品或石刻等文物古迹者。二、桂籍人物有著述者;或有特技者;或外任知县以上,政绩卓异者。三、宦居桂林,官在知府以上者。凡具备上列之一者,酌情收录。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 192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还包括多幅手绘地形地貌及部分科考途中拍摄的照片,是北疆博物院自建馆以来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对研究中国北方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河湖流域以及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民俗宗教、北疆博物院历史及藏品研究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即是对的是对其中地图分册前半部分的
近100年前,一个负有间谍使命的芬兰探险家由新疆入境,途经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到达北京。这个中文名字叫马达汉的人,沿途写了数十万字的旅行日记,拍摄了1370余幅照片,在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之后,这些日记和照片方得面世,尽现20世纪初叶中国西北的人文风貌。
《桂林历史人物录》为研究桂林历史、人物的工具书,每个人名列为一个词条,简单介绍其生卒年、字号、籍贯、出身、主要官职和在桂任职情况及其诗文著述等。为方便读者对人物研究,在部分人名词条下附录其资料出处,以供查考。所选人物分朝代,按姓名笔画,依次排列。所选历史人物范围,限于桂林及其附郭临桂县本籍和宦桂、旅桂等外籍人士,上自秦汉,下至清末。 本书选取的原则:一、凡在桂林生活过,又留下与桂林有关的文艺作品或石刻等文物古迹者。二、桂籍人物有著述者;或有特技者;或外任知县以上,政绩卓异者。三、宦居桂林,官在知府以上者。凡具备上列之一者,酌情收录。
近100年前,一个负有间谍使命的芬兰探险家由新疆入境,途经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到达北京。这个中文名字叫马达汉的人,沿途写了数十万字的旅行日记,拍摄了1370余幅照片,在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之后,这些日记和照片方得面世,尽现20世纪初叶中国西北的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