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 走 出来的国际商贸通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壮观、文化*神秘的古老驿道。本书是一部全景再现茶马古道(川藏线)历史风貌的非虚构文集。作为资深记者和旅游作家,李贵平通过田野考察、人物采访和文献研读,将马帮、背夫、驿镇、互市、客栈、建筑、驮畜、民谣、情爱、土司、自卫、古战场、护茶之战等 珍珠 串联起来,构成斑斓的历史人文画卷。作品集故事性、史料性、思想性为一体,平静的叙述中如深穴岩浆般蓄存强大张力,又呈现清晰的地理元素 该书也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茶马古道旅游路书。
从北极到南极,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的脚印? 这些探险家为何萌生了征服极地的念头? 他们做了怎样的准备,又付出何种代价,去寻找心中的海上航道? 通往极地荒原的路途,危机四伏;踏上极地征程的勇士,命途未卜 这部《极地探险简史》带领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世界,回顾五百年来的探险故事。告诉我们,是哪位英勇无畏的探险家力排众议,第一个抵达北极点?又是哪位航海家赴险如夷,克服重重阻碍征服南极点?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探险家们前赴后继,探索极寒之地,丰富并改写着人类对地球母亲的认知。 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寒气扑面而来,让我们冒着凛冽的暴风雪,跟随探险船队穿越极海,乘坐狗拉雪橇征服极点,在雪海冰山间,破解两极未知地带的神秘代码。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本書為錢賓四先生考論古代歷史地理長短論文之彙集。先生之考地,*先考楚辭地名,遠在民國十一年,尚在其始撰先秦儲子繫年前一年。及際阵成書,續為此業,成闹初地理考,時為民幗十九年。此後續有撰述。*後一種為史記地名考,則完成在二十九年。嗣後以國事日非,先生治學別有關注,於此一領域遂未再有專著。 一九八一。年,先生年八十七,乃將史記地名考以外各文彙编為本書;翌年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滇康道上:滇康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的一本,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书。《滇康道上》为著名化学家曾绍抡1941年带领西南联大社会、政治、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系10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著名新闻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的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庐山是我国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名山,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山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开发历史久远,文化蕴积深厚。明清以来,庐山开发范式的转换,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由盛转衰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大变局中呈现的。在此过程中,庐山从一座传统文化名山转变为驰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并由此划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学术丛书·历史: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J)》以明清以来的庐山开发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庐山由传统渐进式的山地开发到近现代跨越式的避暑地开发,并逐渐走向城市化的漫长历程,对考察我国文化名山开发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展示的是一部立体的江南名镇南浔在近现代的流变史,作者以晚清民国的大时代背景立题,将小历史的个案研究置于大历史的观察视角,作者提出的“南浔现象”的问题研究,彰显出一个历史学者的问题意识和深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晚近时期的南浔,既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缩影,更是早期资本主义市场化在中国的缩影,同时,它又以缩影的形式展现了江南市镇由传统向近现代曲水流觞式的转型演进历程。南浔在近代的历史命运,从长时段的空间范围和地方性知识角度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解读范本和经济社会景观——南浔现象。
本书勾勒出明代云南政区治所的状貌,阐明、揭示了其性质、地位、演变轨迹及其多样复杂的背景,并从而探寻一些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特殊性的规律。
《邕乡处处:广西旅行记》由著名民族学家田曙岚所著,详细记录了他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游历广西四十余县的考察所得,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广西各地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概况,是一本全面介绍当时广西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图书,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广西当时的历史人文状况,也可把它当作不错的旅游指南。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乡愁东岸:东北江浙海南岛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收录了《东北游记》《江浙旅行记》和《海南岛旅行记》三种图书。《东北游记》为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1930年带领其民生公司考察团由上海经青岛到大连,再到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各地考察的记录,很好地反映了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人在东北的活动情况,为当时关内民众了解东北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江浙旅行记》由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王桐龄(1878—1953)著,记录了他1925年7月应邀去南京执教,顺便游历江浙之所见,内容包括南京、杭州、苏州、镇江、无锡、扬州等地的教育、文化、物产、民俗、名胜古迹、交通设施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海南岛旅行记》由原贵州民族学院研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西北望:陕西新疆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收录了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王桐龄所著《陕西旅行记》和英国著名地理学家萨维·汉丁著、夏雨译的《西北重镇新疆游记》两部书稿。《陕西旅行记》记录了作者1924年暑期赴西北大学任教过程中所亲眼所见,包括当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人口、吏治、教育、交通等各个方面,而且着重论述了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西北重镇新疆游记》不但清楚地告诉读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围的风土人情,而且详细记述了沙漠的演变及里面值得注意的考古材料,更有作者及其手下在沙漠中的惊险遭遇,破解了很多沙漠之谜,知识丰富,故事惊险,不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沙漠历险记,更是当今沙漠探险者难得的探险指南。
西南地区自古民族众多,区域特征明显,其民族地理格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历程。张勇著的《历史时期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研究》全面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的产生背景、内容、特点及变化,并探讨其发展演变规律。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部系统论述民族地理观的著作。
该文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使人们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西安城在这一时期为西北重镇的特殊地位.全文共分七部分.部分探讨了明清时期西安城水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部分通过分析郡王府、镇国将军府等的相关问题论证明清时期西安在西北地区作为政治重镇的特殊地位.第三部分通过研究清代西安城内的城中之城--满城与南城来论证这一时期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特殊地位.第四部分通过研究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教育设施--书院、学校及贡院的相关问题,以论述这一时期西安城作西北文化重镇的城市特征.第五部分探讨了明清两代西安城内官署的分布与变迁.第六部分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内市场和商人会馆的分布与变迁的研究,论述了西安作为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西北经济重镇的重要地位.第七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漫道南国真如铁:西南漫游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是我国近代教育家侯鸿鉴1933年为考察教育,漫游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诸省,出越南,再到香港的游记,主要记录了上述各地的教育行政及中小学教育状况、风土人情、山水风景等。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各地的相关状况,而且还可把它当做一本不错的旅游指南。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匹马苍山:黔滇川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收录了《黔滇川旅行记》《松潘游记》和《峨眉游记》三种书。读者既可以把它当做自助游的指导,也可以从中了解三省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黔滇川旅行记》由革命烈士薛子中(笔名薛绍铭,1907-1937年)所著,记录了他1934年由广西进贵州,由贵州经云南入川,后回到武汉沿途中的见闻及其相关思考,内容广泛,插图丰富;《松潘游记》为著名新闻人傅樵斧1915年4月从重庆赴松潘担任知事所记沿途见闻,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峨眉游记》由川军起义将领、中共地下党员张志和(1894-1975年)所记,详细记录了他游览时峨眉各大景点的风景和沿途见闻,图文并茂。
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将地理学定义为“旨在解释区域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指出地理学的学科视角之一是“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历史知识与地理课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与地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地理必须了解历史,而历史的变迁必然和地理紧密相连。历史学上的名人典故、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等内容,可加强地理教学的时间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由此可见,地理学以空间差异为横坐标,以时间变化为纵坐标,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立体系统,历史的角度是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