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三卷本《欧洲历史地理》的缩写精华版,围绕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个因素,选取欧洲历史上七个关键时期,来呈现欧洲在过去的2500年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空间模式。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者始终互相作用:环境一方面促进或约束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所改变,以符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观念和组织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因素;而在整个历史中,人和环境的关系已被人们掌握的技术所改变。本书运用大量地图、表格,直观体现历史变化,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本书通过在长城史研究领域引入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首次提出 长城社会史 研究模式,在细致地梳理各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视角与方法,并结合多次实地考察的成果,对榆林长城修筑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因素进行全方位考察,在对榆林明长城修筑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明长城修筑的原因和作用。不仅是一项史料丰富、论证翔实的实证研究,而且对于当前长城史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书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作者以扎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对国学、 西藏问题 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真腊风土记》为周达观于13世纪末奉使真腊(今柬埔寨),归国后写成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柬埔寨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辉煌的吴哥文化有详细记载。校注者在过去中外学者研究该书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校注,是研究柬埔寨历史和中柬关系史的读物。《西游录》记述了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至中亚的各地见闻,为13世纪初中国与中亚交通的重要史料。《异域志》是周致中根据元以前资料著录了210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理、风俗、物产情况,文字虽然简略,但其中有不少已佚书的材料。
书稿为作者延续《寻找香格里拉》一书的新著,为关于历史、藏学研究、史学方法等方面的学术散文,是一本轻学术型的 大家小书 。作者以扎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对国学、 西藏问题 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西北史地丛书 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蒙哥》是冯承钧先生翻译的伯希和和闵宣化关于中亚语言、种族及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伯希和著《蒙哥》《荨麻林》《莎儿合黑塔泥》《四天子说》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蒙占的历史,地理、宗教、人名、种族等进行了梳理和考证,解释了诸多历史悬疑问题。闵宣化著《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是关于东蒙古一带辽代都城上京的探察考古文集。
本书系统梳理了南海诸岛从古至今较为重要的各类文献,以图配文的形式,较为全面的呈现了文献所记载的南海诸岛情况。全书按内容分为三卷:古代卷、近现代卷和外国卷。三卷共收录南海诸岛文献313种,图片876张。其中每卷按照文献成书年代或事件发生时间加以排列,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著录文献成书背景、版本、作者情况及所涉南海诸岛问题,力图准确、客观的展示文献中的南海诸岛概貌,以期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具体的文献依据。
《山海经存(套装共4册)》共分九卷,卷六、卷七原阙,是汪绂根据全书体例所补。汪绂于文字训诂、山川地理考证、神怪内容疏解等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工于刻绘,曾因家贫,以在景德镇画甆维持生计,《山海经存(套装共4册)》中所录的四百二十余张图片,除卷六、卷七外,均可确定是作者亲手所绘。这些图片,生动传神,线条流畅,加上作者对《山海经》有精湛研究,可保证这些图片能准确传递文字内容,从而有助於读者理解原书。
苏州园林发源于何时?为什么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数千年,且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惊艳众生的代表作?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耦园……这些在咫尺之地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都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凝聚了中国人怎样的择居智慧?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怎样的隐逸情怀?那些曾经生活在此的文人雅士们,都曾怀着怎样的心情精心打造着自己的家? 作者从事园林多年,对园林史、园林建筑都颇有研究心得。本书从苏州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入手,介绍苏州园林的环境背景,然后逐一推荐苏州代表性的园林,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每一座园林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
本书是三卷本《欧洲历史地理》的缩写精华版,围绕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个因素,选取欧洲历史上七个关键时期,来呈现欧洲在过去的2500年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空间模式。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者始终互相作用:环境一方面促进或约束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所改变,以符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观念和组织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因素;而在整个历史中,人和环境的关系已被人们掌握的技术所改变。本书运用大量地图、表格,直观体现历史变化,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阅读、感知都是思想活动。思想活动有个特点,一套思想与不同的具体对象碰撞,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具体成果,表面凌乱,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而思想其实就是考对象的万变来充分展现的。换言之,学术思想就是要用基本概念应对大千世界,这在地理学科尤为突出。 作者的研究与其他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者的不同在于,他是能把历史与当代联系在一起的学者。在本书的文章中,不论讨论的对象是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城市乡村,也不论关照的是讲堂还是市井、书本还是现实,作者都能用通俗流畅的文笔把许多有关的新鲜观念、理论及知识,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实结合起来,文章读起来几乎篇篇都有精义,对读者不仅能更新知识也很有启发性。
宁波学术文库是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整合全市社科研究力量,努力发挥“智库”作用而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的集成,体现了宁波市社科界网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宁波科学发展为主要研究肉容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彰显了当代宁波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宁波学术文库分研究基地系列、课题成果系列、学术年会系列、专题研究系列和出版资助系列五个系列出版。 《絮斋集》,袁燮撰,其传见《宋史》卷100。袁燮字和叔,南宋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袁燮进士及第,历任江阴尉、知江州、都官郎官、礼部侍郎兼侍读、宝文阁直学士等职。 袁燮,作为“甬上四先生”之一,是陆九渊心学在浙东的主要传播者,对于
宁波学术文库是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整合全市社科研究力量,努力发挥“智库”作用而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的集成,体现了宁波市社科界网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宁波科学发展为主要研究肉容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彰显了当代宁波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宁波学术文库分研究基地系列、课题成果系列、学术年会系列、专题研究系列和出版资助系列五个系列出版。 《絮斋集》,袁燮撰,其传见《宋史》卷100。袁燮字和叔,南宋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袁燮进士及第,历任江阴尉、知江州、都官郎官、礼部侍郎兼侍读、宝文阁直学士等职。 袁燮,作为“甬上四先生”之一,是陆九渊心学在浙东的主要传播者,对于
宁波学术文库是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整合全市社科研究力量,努力发挥“智库”作用而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的集成,体现了宁波市社科界网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宁波科学发展为主要研究肉容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彰显了当代宁波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宁波学术文库分研究基地系列、课题成果系列、学术年会系列、专题研究系列和出版资助系列五个系列出版。 《絮斋集》,袁燮撰,其传见《宋史》卷100。袁燮字和叔,南宋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袁燮进士及第,历任江阴尉、知江州、都官郎官、礼部侍郎兼侍读、宝文阁直学士等职。 袁燮,作为“甬上四先生”之一,是陆九渊心学在浙东的主要传播者,对于
钱穆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古史地理亦卓有研究,《先秦诸子系年》《史记地名考》为其代表作。本书汇集作者民国时期考论古代历史地理的文章二十余篇,包括三篇长文《周初地理考》《古三苗疆域考》《楚辞地名考》,及多篇短论如《秦三十六郡考》《中国史上之南北强弱观》《水利与水害》(上下篇)等。作者以通儒精神将地名学、史学、政治经济、人文及民族学融为一体,辨析异地同名的历史现象,探究古代部族迁徙之迹,进而说明中国历史上各地经济、政治、人文演进的古今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