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国际化程度高。 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
口述历史的整理与研究目前在国内外方兴未艾,本书详尽介绍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作者唐纳德·里奇,现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邀历史学家。他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在马里兰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编过“特威恩口述历史系列”丛书,出版了几部美国历史教科书及多部学术著作。他曾提作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也曾在美国历史学会等研究机构任职,并以其20多年的访谈经验于美国各地主持各种口述历史计划及研修营。因对口述历史的特殊贡献,他曾获得代表美国口述历史界崇高荣誉的“理查德·利奥波尔德奖”和“福里斯特·波格奖”。
本书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 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正等人,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苏轼传稿》从苏轼 家庭和早年生活 从杭州到湖州 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 苏轼的影响 等十四个话题展现苏轼的一生和苏学的魅力;另附 苏《传》补墨 ,收录五个专题,以更全面地呈现苏学相关问题。《王水照说苏东坡》的主体部分是王水照先生在香港城市大学讲课录音的整理稿,包含 永远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三种文化影像 宋词与人生 等四讲;书后附录部分苏轼诗词作品的精彩讲解。以轻松而严谨的笔墨,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苏轼的丰富人生经历和苏学的深广魅力。
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辛酉政变,庚子拳变,八国联军入侵,清帝退位 见证一段风云变幻的晚清史 *后两代清宫大内侍卫口述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由口述者后人记录并整理。他们于禁卫生涯中目睹了清末宫廷皇室生活不为人知的细节,以及经历了辛酉政变、庚子拳变、八国联军入侵、清帝退位等重大历史事件。 新见解密紫禁城善扑营日常训练、武力部署、生活逸事等 揭秘大清洋务部接待外国使臣神器 清宫版 口香糖 亲睹珍妃私下 化装出宫 、慈禧钟爱 模仿秀 等细节 紫禁城是否暗藏地下通道? 八国联军入侵时,紫禁城留守官兵展开了怎样的惨烈抵抗? 八国联军炮轰京城,又是否试验了 毒气弹 ? 央视9纪录片频道执行导演指导创作剧本《禁卫》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从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杨振宁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先生开展研究,后来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在杨先生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又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本书中,葛墨林院士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在开展物理学研究、支持祖国教育科技发展、维护祖国名誉尊严、关心提携后辈学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本书所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上个世纪初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爱音容犹在心中。
一 位 九十高龄仍心系免疫事业的病毒学家 一段拯救千百万人却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历时四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访问并整理成书 往返京滇,走访顾方舟先生多位亲友,以求全景呈现历史 ◎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国土沦陷,亲身感受亡国奴的屈辱。 ◎ 四十年代,依从母亲心愿,学医以谋生,受进步师生影响,转志于公共卫生事业,秘密加入共产党。 ◎ 五十年代,肩负祖国重望,成为首批留苏学生,一去四载,刻苦钻研病毒学。学成归国,投身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临危受命,再赴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死疫苗方案,依据国情,提出活疫苗技术路线。 ◎ 六十年代,举家入滇,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 成功研制
本书主要是旗人妇女的口述。作者认为,只有从这些获自民间妇女的资料与通常带有权力意识的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正统知识的比较中,我们才可以重新认识被边缘化了的一些人物和日常事件,并找到新的意义。 本书访谈主题集中于三点:一是相对汉族而言,这些有着旗人背景的妇女,对于自己出身的民族是否具有以及具有的是什么样的集体记忆;二是满族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与族际通婚情况;三是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妇女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 丛书简介: 欧亚备要 丛书所谓 欧亚 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
本书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嫡孙女张珑先生的同名回忆录《水流云在》的增订本。作者以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通过细致入微而又极具穿透力的观察,通篇用平和、沉静、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从民国到共和国的近代风雨激荡中起伏跌宕的长达九十年的人生经历。全书从她的家庭背景说起,出生在上海极司非而路40号的深宅大院,见证了张元济先生盛年*舒心的出版家岁月;较长时,在江西九江庐山牯岭中路118号A、和上海上方花园24号的童年往事和家庭生活;在上海中西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求学生涯。参加工作后,先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后随丈夫下放焦作附近的秦屯干校,又辗转赴湘西黔阳山区重执教鞭;1973年调回北京,从事建筑情报编译和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在建设部建研院创办我国*部英文建筑杂志《中国建筑》
本书系根据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对全山石先生的口述史采访整理而成。书中回顾了全山石先生90年的艺术人生,谈及其家庭环境、艺术启蒙、求学习画、留学苏联至回国任教后种种经历。他在长期的油画教学和创作实践中,辛勤耕耘,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成果丰硕。书中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全先生的24幅美术作品,书后还附有全先生重要著作目录和油画作品目录。全书内容充实,既是对画家不平凡生活历程的全面记录,又有大量鲜为人知又鲜活生动的创作故事,具有很强的学术指导和艺术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6 第二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 本书一方面从跨学科应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理论的探讨,也有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从公众传播作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国内外的现状,阐述口述历史在文化普及与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进展。
《光前裕后:一百位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五十位苏州评弹人演讲录,下卷为五十位苏州评弹人访谈录。 苏州评弹人演讲录以 评弹与江南社会 系列讲座的形式,遍邀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评弹人前来演讲交流,共计辑录五十讲。每一篇演讲稿均经整理并由演讲者本人审核认可。演讲者中包括评弹艺人、研究者、创作者、管理者、爱好者等各类人士,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苏州评弹这一传统曲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生存、发展、变化以及其在各个阶段与社会的互动的情况,以全景式、多角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了解文字材料以外大量的历史细节。 苏州评弹人访谈录收录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历年来采访评弹人所得的口述史五十篇。这些口述史学涵盖了评弹艺人史、书目史、书场史、听客史、
《清代旅蒙商述略》 n n 作者:秋原 n 规格:185 125毫米 n 内文:60克瑞典环保纸 n 装帧:平装+彩图拉页 n 页数:496页 n 定价:46元 n 书号:ISBN 978-7-5133-1788-7 n 出品:读库 出版:新星出版社 n n 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本书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就是这个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帮集团——晋商。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广泛,获取商业成就辉煌的时代。 n 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 n 本书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杨祥银*的《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拉格纳尔 鲍德松 (Ragnar Baldursson),1975年来华学习,1976-1979年在北京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95年进入冰岛外交部工作,先后担任冰岛驻华使馆一等秘书,冰岛驻华使馆参赞,冰岛驻华大使馆公使参赞、副馆长等职务。鲍德松先生为推动中冰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往,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鲍德松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刻和独道的理解,曾经将《论语》、《老子》翻译成冰岛文;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记录者,曾经著有《当代和近代中国历史》、《1976》等著作。本书主要以口述的形式记录鲍德松先生在中国求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学,以及他作为一位职业外交官对中国和世界变化的认知。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 萨法日尼口述》受访者穆斯塔法 萨法日尼,1971年至197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与历史,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该系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交工作,1992年至2002年担任巴勒斯坦国驻华大使。现任阿拉伯信息交流中心主任,并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任教。本书详细介绍了穆斯塔法50年来与中国、与北大延绵至今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以 视角 讲述了巴中外交,以及阿拉法特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往来。
本书是台湾统一企业董事长、“台南帮”领袖吴修齐先生的口述历史,讲述了其出身贫苦农家而后外出谋职、经商的经历,其对自己人生历程和工商活动之回忆,映射出台湾八十年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史,七十载商业、工业、经济演进史。
夏禹龙同志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毕生从事理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性贡献,曾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建立了全国*旱的邓小平理论中心之一。此外,他还与汪道涵等领导同志熟识,参与了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世博会举办等重大活动的咨询决策工作。夏禹龙同志解放前即于南洋模范中学加入中共地下党,建国后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及著述,饱经沧桑,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是目前上海宣传系统屈指可数的前辈。由葛涛、夏禹龙编著的《思想之自由乃我毕生不渝之追求--夏禹龙先生口述历史(精)/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60周年口述系列丛书》为夏禹龙同志对其一生的口述回忆记录,糅合了他的人生经历与治学道路,包含着他对历史的总结与匠用。
陈墨著的《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从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重视角,讨论口述史学问题。指出口述历史须从上述诸学科学习方法与经验,接受多学科检测鉴定,进而又能为上述学科研究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