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上学记(增订版) 作者: 何兆武 开本: *: 32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4 书号: 978702011466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zui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 活化石 。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本书是迈克尔 巴克森德尔对其早期生活和创造力形成的精彩记录。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他在剑桥拜F.R.利维斯为师的求学生涯,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游学经历,在维多利亚与阿尔贝蒂博物馆的生活细节,与约翰 波普-亨尼西的共事经历,以及他决心追随格特鲁德 宾和恩斯特 贡布里希加入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的缘由,展现了他在精神、情感以及文化上成熟的过程。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本书汇集了20位潮汕籍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他们中,有历经8年全程抗战的老兵;有二次入缅甸作战、九死一生的远征军老兵;有在潮汕战场上与日军恶战几昼夜、劫后余生的老兵;还有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桂柳会战、衡阳保卫战、许昌保卫战等等的老兵。这些老兵的回忆,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血与火交融的烽烟岁月,还原了真实的抗战史。一位位老兵的经历,就是一部民国抗战史的缩影。在阅读稿件过程中,老兵们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他们经历苦难,而没有被打倒,却是用苦难滋养出一颗悲悯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老兵是历史的在场者,他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抗战史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有血有肉的。加上相关老兵图片和实物图片丰富,能较好地引领读者走进真实的战场。老兵们大都年事已高,平均年龄92岁。本书实质上是
在北京郊区的村村落落中,“隐匿”着这样一个被遗忘的人群。他们的祖先,都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庄头”。“庄头”既不同于汉族地主,也不同于内城旗人或八旗兵丁,他们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经营庄园、土地,催租督产,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可富甲一方,但却世代为奴。如今,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人的淡化中逐渐泯灭……本书通过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了京郊地区旗人社会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本书是台湾统一企业董事长、“台南帮”领袖吴修齐先生的口述历史,讲述了其出身贫苦农家而后外出谋职、经商的经历,其对自己人生历程和工商活动之回忆,映射出台湾八十年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史,七十载商业、工业、经济演进史。
如果《我的抗战I》是前哨、序曲 那么《我的抗战Ⅱ 》就是更艰苦卓绝的战争史实、更加残酷而警醒的历史记忆 口述者身份更广泛 增加了更多平明受害者口述,并且增加了侵华日本士兵的口述,从他们的视角,讲述战争的惨烈、悲壮和残酷,更全面地反思战争。 内容描述更深入 深入细化《我的抗战I》中涉及的部分战役,完整呈现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亲身经历731部队的幸存者为你讲述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 战争场面更宏大 10大经典战役一一呈现,全景展现中国正面抗战史,细节更加丰富,人物也更加立体。 战争反思更多元 《我的抗战II》将更多的反思战争,有讲述中国老百姓在战争中的体验,有讲述日军暴力受害者的人生经历,有从日本军人的战争经历上,对过往经历的反思。
本书以大量抗战亲历者口述回忆为主线,同时结合战役实地寻访,使读者在阅读抗战老兵真实的经历中,亦可以对他们所经历之历史背景、战争经过等有系统了解,力求还原*真实的抗战。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立足于记述真实历史,对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战场与盟军共同对日展开战略反攻等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细节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全书以丰富的口述历史为基础,力求为读者呈现抗日战场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振奋精神的同时,也能触动人的心灵,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曾目睹了整个北洋的兴衰,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参与了直系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
他们生于 1930 年代的中国,出身中产家庭, 1948 年进入清华大学,是当时的学界精英。他们受业于中国知名学者,近距离领略了王竹溪、钱三强、何成钧、孙瑞藩、翦伯赞、严景耀、雷洁琼、陈岱孙等大师的风采。他们在求学期间亲身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本书既是个人大学生活的回顾,也是当时社会和国运的缩影与投射。
《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本书为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获奖文选。 “写家史”是中学生认识自我和实现自主教育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自主选题,与受访的长辈平等对话,通过问答接触到了多元而复杂的历史细节,进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养成对家族、对历史“同情的理解”。 书中记述了仅仅出于玩心热情参与文革大串联的懵懂少女,在唐山地震后不眠不休抢险救人的年轻军医,远赴边疆十余年仅以家书联系的战士,和家贫为匪、偷渡异乡的农民等人。他们是真实历史中的一分子,他们是我们身边有故事的普通人。 2011年至今,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每届参赛学生均超过万人,参赛学校超过1000所。累计培训教师、学生十万多人,数十位专家学者提供评审、指导和专题讲座等志愿者服务,
《老兵口述抗战①: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的作者李幺傻十余年来通过寻找并采访参加过随枣、百团、上高战役的抗战老兵和幸存者,真实还原了三大战争的场景,首次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 张自忠背负汉奸骂名,回到部队,他说的句话是:“我带着你们要去奔赴死亡。”然后马不停蹄,奔赴抗日前线,终捐躯沙场。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用一门缴获的大炮和仅有的6发炮弹,连续打下十几座碉堡;为了抢夺一杆三八大盖,要牺牲几条人命。 上高会战中,国共双方通力合作,共毙伤日寇约2.2万人,被何应钦誉为“开战以来精彩之作战”。 此书,是部从老兵视角描述抗日战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