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在我三岁那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在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我便登极为皇帝 ── 清朝的第十代,也是zui 末一代的皇帝。登 基 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 溥仪 爱新觉罗 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 * 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 1912年2月,他跌下统治地位的时候年仅六岁。《我的前半生》 (全本) 是 溥仪 的自传, 溥仪 从自己的家族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满清皇帝退位、 中华 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 经历。
群众出版社自1964年3月出版《我的前半生》后,2007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全本)》,补充了1964年出版时删掉的16万字;2011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灰皮本)》,这是溥仪*早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所写的反省笔记;2013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清样上批校的亲笔墨迹;2013年1月同时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图录)》,作为其他几个版本的辅助性读物。至此,《我的前半生》的所有版本集结到齐,几个版本反映了这部旷世名著的完整成书过程,对照阅读会使读者对溥仪有更全面、真实的了解。为便于读者收藏,将五个版本统一装帧设计成套装。
明朝计有十六帝,本丛书包括除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帝朱由检而外的十四位皇帝的全传。虽名为 皇帝全传 ,实则各卷以皇帝为核心人物,对该朝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做细致、生动的描绘,力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完整的社会风俗画卷。 本丛书作者廖心一先生原为历史学者,其创作秉持 言必有据 的原则,意在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与当今通行的戏说类、穿越类写作迥异其趣。整套丛书字数达千万之巨,涉及人物三千二百余,百分之九十以上实有其人;书中除个别情节属想象与虚构外,稍微重要的人物、情节及典章制度,都有出处。为此,作者翻阅了大量史料,前后历经三十余年,呕心沥血,方告完竣。各卷末附《人名索引》,列出该卷出现的重要人物,以便读者随时翻检。 《嘉靖皇帝全传》以嘉靖皇帝为核心人物,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嘉靖朝所有重大事
《康熙传》 卓越领导力是怎样炼成的? 清军入关18年后,年仅8岁的玄烨登上帝位。谁也想不到,八年后,他一举擒拿权倾朝野的鳌拜集团,实现亲政。一个娃娃皇帝,他的见识与魄力从何而来?康熙告诉你,修炼领导力要趁早! 康熙是帝王,更是卷王。自律刻苦爱思考,解锁帝王技能之余,卷出职场新高度,老师忙飞,大臣崩溃。出塞外,巡江南,收台湾,拒沙俄,征朔漠,调度有方,用人得宜,建立不世功勋。弥合满汉,言出必行,经济文化两手抓,开启中国封建王朝后的辉煌。 本书充分运用《清实录》《康熙起居注》等一手史料,详细讲述康熙自律、勤奋、宽仁、开明的一生,解析卓越领导者如何提升自我,活到老、学到老,如何巩固权力,如何教养子女,平衡事业与家庭。 《雍正传》 多面 真汉子 的改革与突围 十三年如何改变一个国家?康熙末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表现平凡又低调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让位”闹剧……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在暗示什么。雍正难道真的得位不正,甚至弑父?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雍正即位就刻了一方“为君难”的印玺。因为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各种抵制他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父皇康熙的成就看起来也的确难以逾越。但雍正立志成为“一代令主”,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各项积弊,扭转大清王朝早已隐现的衰亡危机。 为此,“硬汉皇帝”雍正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饬行动,而在如此严重的困难与重重阻力面前,他该如何破局?该如何让大清跳出“盛
晋唐五代宋元古书画,千载传承,其间留下了包括历代内府和重要藏家的收藏鉴定用印。这些古印是不同时代的印记识鉴,是确认古书画所历时代和真伪的依据和见证,但自明代以来,这些鉴藏古印本身的真伪却异常混杂颠倒。作者积数十年之研究,对历代鉴藏古印的真伪作了全面分析和考辨,成此专著次为十章。从面对传世至今包括若干国宝名迹在内的古书画作品作出独立的鉴别。这也应是吉书画研究和鉴定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探求。
抗战爆发后,高宗武接受蒋介石的指派,辞去外交部职务,在香港以日本问题研究所为掩护,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但是在这段时间,他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江精卫“和平运动”从事秘密外交活动,并追随汪精卫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后来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高陶事件”发生后,外界一直希望从高宗武口中,了解到汪精卫“和平运动”的真相,虽只言片语,亦必弥足珍贵。但是他始终守口如瓶,对当时的经历避而不谈。这本《高宗武回忆录》是他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后,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但是书稿完成后,他很快放弃了出版意愿,以致许多与他有过密切接触的人,都不知道有这部书稿存在。直到2005年6月底,这本回忆录的手稿才被意外发现,由陶恒生先生译成中文,并对相关史实做了详细的考订和
不论是同历朝历代的君主们相比还是同明朝的列祖列宗们相比,崇祯帝都不能算是一个很差劲的皇帝。他好学勤政,严于律己,人也相当聪明干练,具有这样全面素质的帝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实在是并不多见的。但他生不逢时,正好赶在一个最不利于实施统治的时代登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崇祯帝的秘极进取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如果在明末天子宝座上的是一个比较昏聩无能的皇帝,比如万历或是天启那样的皇帝,明朝的国祚也许还能再苟延一段时间 因积极振作而误国、亡国,最终还不得不把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本身就是个足以令人震惊的结局。 崇祯帝是怎样把自己一步步逼到了这样的绝路上?史学专家苗棣抽丝剥茧地对人物命运多重意味的精妙分析,对今人极具深刻借鉴意义,这正是作者选择《大明亡国史(崇
隋文帝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文帝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本书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隋文帝建立隋王朝、统一全国的历程,详尽分析了他的各项治国方针和成效,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他的历史作用做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