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粟裕以省立师范学生身份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的叶挺铁军,开始其传奇军事生涯,在专门训练军官的铁军教导团中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成为红军中有名的神枪手。南昌起义中,粟裕被任命为起义军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负责周恩来、贺龙和刘伯承等起义领导人和前敌委员会的安全警卫工作,同时负责策应朱德领导的南昌军官教导团的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粟裕虚心学习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经验和理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1928年七溪岭战役中,粟裕带领三人小队俘虏上百名敌军,朱德夸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是未来革命的接班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为华中抗战打开了局面。1942年石港之战,粟裕指挥 老虎团 创造出了以零伤亡痛歼日寇600余人的战争奇迹。1944年车桥战役全歼日伪军千余人,自己仅伤亡
张学良, 20 世纪中华民族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曾经拥有四省地盘和数十万雄兵的第二代 东北王 ,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的焦点和中心人物。他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史进程。 张学良 1920 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 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 年恢复人身自由, 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 年 10 月 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 101 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
陈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在100年的漫长生涯中,大体上以50岁为界,正好可以分前后两个50年。 前50年,他因为与蒋介石的家世渊源,受到重用,平步青云,与兄长陈果夫一起成为老牌国民党的掌门人,在政界呼风唤雨,权势熏天。历来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作为政治人物的陈立夫,其具体的功过是非,还有待历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后50年,陈立夫脱离政界,定居美国19年,自谋生计,自食其力。与此同时,潜心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数十种,成为著作等身的一家。他的文化观及其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闸述,容或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有几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他对中华文化十分挚爱,殷切期盼中华文化复兴。第二、陈立夫在美国前后生活了21年,他对资本和商人统治这个世界感到忧心如焚。陈立夫呼吁人类从中国
本书作者熊向晖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共产党员,长期从事我党地下工作,解放后在外交战线上担任要职。近十年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写下了大量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叙述真人真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地下十二年的工作、周恩来、李克农与年日内瓦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真相、“乒乓外交”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本书将这些重要文章重新修订,结集出版。
《韦拔群评传》以史事为经和以论评为纬进行经穿纬插纵横论述的同时,还附有大量的注释引文以及一些插图,使得本书不但具有革命英雄事迹的可读性、感染性和图文并茂的生动性,而且具备了学术研究的信史价值。加上黄现瑶教授的后人整理本书时,采用了一些涉及韦拔群烈士事迹的新问世史料,使得《韦拔群评传》所用史料新旧掺和,既弥补了部分旧史料完整性的不足,又对黄现瑶教授所述内容和学术观点进行了充实与强化辅助,还避免了《韦拔群评传》借以论评的史事的过时性和局限性,从而充分揭示出弘扬壮族模范共产党员韦拔群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精神以及对当今全党全国正在进行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现实诏示意义。
张学良,20世纪中华民族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曾经拥有四省地盘和数十万雄兵的第二代“东北王”,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的焦点和中心人物。他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
徐恩曾,与戴笠齐名的国民党两大特工巨头之一。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谍报人员,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高超手腕和血腥手段投机钻营、争权夺利,缔造了臭名昭著的“中统帝国”,又在国民党zui高当局和诸多政敌的联合打击下走向没落。本书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记述了徐恩曾复杂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阴险、狡诈的手腕和矛盾、复杂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中统的神秘性、特殊性和国民党高层之间的诸多铁幕,堪称一部国民党特工史和黑幕写照。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有很多,还有许多烈士无名地安眠于历史长河中。这本《我的父辈(英烈篇)(精)》由张黎明主编,书中反映的只是无数革命英烈中的一小部分。人民不会忘记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必将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让我们重温这些感人篇章,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奉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这本《我的父辈(英烈篇)(精)》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本书内容:一、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主要成员,对军阀混战持何种态度? 二、如何评价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三、中东路战争是“孔不无故挑衅,无故投降”吗? 四、怎样评价张学良调停中原大战? 五、“九一八”东北沦陷,边疆大吏难辞其咎 六、张学良之所以是“千古协臣”
欧阳青大校,奉身兵旅数十载,曾登庙堂之高,又习帷幄之机,经博览戎机,熟知军中人事。多年间欧阳君暇时笔耕不辍,佳作迭出。近作《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回首录吾军中首次行军衔制之盛况,又抒代将领风貌豪情。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一书着重所述,实叙20世纪50年代前期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过程。其资料丰富,内容生动,愿了解人民解放军历史之人值得一读。通览全篇,从中可看到一个个名将鲜活形象,亦可从其成长过程得出不少有益启示。中华江山,千年干戈,名将无数,尤以解放军将帅英武之名盖世无双。看欧阳君笔下,展无数骁勇竞折腰,犹如凌烟图册,录几十载功彪勋业。南昌举义,井冈星火,长征铁流,抗日雄图,三役决胜,大陆一统。吾党建军起自草莽,红旗漫卷农奴挥戟,千名将领来自山野,经千
《王耀南回忆录》是王耀南将军晚年付出巨大心血撰写的力作,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回顾了他从矿工到将军的独特经历,严谨真实地记述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众多的战役、战斗和重大行动的决策实施过程,传神生动地追忆了他们亲见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在战争年代的生涯行止。 《王耀南回忆录》是一部有分量的书,全书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辉耀着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不息的理想色彩。这部书不仅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还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施政、治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且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相信各界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得教益和启迪。
上将张爱萍虽百战疆场,但又是名闻天下的儒将。他长期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和中央军委身居高位,曾有过创造我党我军建章立制的“五十六个”的辉煌;也经历了“六次死里逃生”、“十次让职三次辞职”、“二次敌牢”、“文革五年囚室”的风云变幻及政治舞台上的三起三落…… 本书作者在走访了解、搜集整理大量手材料的基础上,又得在将军身边工作之先利的基础上,又得在将军身边工作之先利条件,述写了这位目前正远离喧嚣但又令人梦魂萦牵的名将的曲折而又传奇的人生,再现了他丰富而又多彩的晚年生活画卷…… 本书融党史军史于一炉,集历史与现实为一体,史诗般的叙述又如行云流水,阅后使人耳目一新,是目前难得的人物传记。
《*回忆录》共21章,约52万字,附有68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全书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内容翔实又重点突出,以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其中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详尽叙述,给党史、军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和佐证,对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教育启迪后人,对汲取我军建设和发展的经验,都有重要意义。
开国上将叶飞,在战争年代,“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威震敌胆;新中国成立后,几度亮出政坛,再掌军机,一路佳绩迭出,广有建树。他令敌人惧恨,深受人民钦敬。叶飞的一生,既功高业伟又瑰丽传奇。著名的战斗故事片《东进序曲》、家喻户晓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凝聚、折射着他当年的风采;开改革先河的“蛇口模式”、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构想,记录了他晚年的睿智哲思。 本书记述的是叶飞将军一生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
新中国是从他们手中诞生的,在领袖*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本书首次公布了中央军委确定的三十六位军事家的名单,完整地记叙了他们的戎马生涯和赫赫战功。
叶剑英传编写组编著的《叶剑英传》由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立项,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历经十余年努力,聆听叶帅生前56次回忆谈话,查阅军内外100余家档案馆等单位所收存的史料,走访近千人,根据大量**手资料再现了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元帅辉煌的历史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书稿经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贺龙(1896—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桑植县人。早年参与领导湘西暴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援鄂战争和北伐,曾任建国川军一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第九军一师师长、独立第十五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南昌起义军总指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红军二军团总指挥、红三军军长、红二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一二○师师长、晋西北军区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