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17 ~ 1790.4.17),美国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缔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实业家,他也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他一生参与了美国多项重要文件的起草,包括《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他曾说,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书作者沃尔特 艾萨克森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曾撰写过《史蒂夫 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基辛格传》《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等多部畅销的传记作品。在本书中,艾萨克森凭借其精湛的写作功底,记录了富兰克林的过人胆识及其传奇般的成功人生。我们将看到,富兰克林 这位有魅力的美国国父是如何缔造出美国精神,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正如托马斯 杰斐逊所言: 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佩服的人有三位:
本书是英语世界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熊向晖同志在晚年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生动翔实地记载了他在中国共产党*代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在隐蔽战线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十二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从事外交工作的丰富经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让读者领略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作风和斗争艺术,以及熊向晖同志的传奇人生和传奇经历。
在20世纪的英国历史中,温斯顿 丘吉尔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1965年他90岁去世时,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安德鲁 罗伯茨的这本传记采用了40多种全新的资料来源,包括国王乔治六世的私人日记,之前较为重要的丘吉尔传记均未使用过这一资料。这让他对丘吉尔的描述比起以前的作者更加亲切,也更具说服力。本书并没有竭力遮盖丘吉尔的缺点,并且它也为读者提供了完整地欣赏丘吉尔的美德与个性的机会:他在工作(和饮酒)上的无限能量、他着眼于大处的格局、他勇于冒险和坚持出现在现场的决心、他在哪怕是*绝望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幽默感、他的友谊的广博与深厚,还有他那有些时候会出人意料地感动落泪或伤心落泪的特殊习性。更重要的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个性从何而来 他一生都渴望取悦自己的父亲(甚至是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
《希特勒传》以广大历史爱好者为对象,因而着重点在于阐述布尔什维主义及其强权政治的具体体现对希特勒的世界观、政策以及战争决策的影响。这部政治传记有意识地更多地依据希特勒的自述,而不是各种参考文献,因而有别于此前出版的关于这位德国独裁者的所有传记。 本书拟从民族社会主义之所以获得历史意义的角度解读希特勒,他是1918年时代转折的产物,因而也是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回应。希特勒的暴行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东西方对峙也在十多年前终结,而以*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为起点的那个历史时期也随其结束了,这使得开启另一个角度解读希特勒成为可能,而且不会有以一种恐怖统治抵消另一种恐怖统治的嫌疑。
曼德拉尊称为南非国父。他从一名囚犯到一个自由的人,从一位追求解放的斗士发展为推进和解的热心人士,从一个政党领袖到一位国家总统,致力于推进国家的民主进程和发展。他是南非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追求公正、公平和尊严的化身,是我们这个时代令人鼓舞的偶像之一。 1995年,作者得到曼德拉总授权,写一本关于他的官方传记,为了撰写这部传记,作者的足迹遍及每一个曼德拉曾到过的地方,希望通过他的讲述和串联,为读者出呈现一幅有关曼德拉传奇一生的完整画卷。作者寻访了曼德拉小时候生长的地方 位于特兰斯凯的 圣地 ,还去了他在古努村的新居。走访期间,作者采访了大量曼德拉的老朋友、老同事;也与他以前的对手进行了交流:他们中有狱卒、有官员,也有不少是政治领袖 还去拜访了前总统博塔,前总统德?克勒克,前外交部长匹克?博塔。
《再思毛泽东》一书为研究毛泽东 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 再思 。 这本书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孙中山》全面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以及他在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革命成果和推进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具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其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他对真理和光明的不懈追求,和他坚持为谋求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而斗争的方向毫不动摇;其次在于他永不被困难与挫折所屈服,反而是愈难愈勇、愈挫愈奋,正是这种坚忍不拔,感动和激励着革命志士与人民大众;其精神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无私奉献,不求私利,他把任职或辞职都看做是革命和斗争的需要,而与个人私利无关,因而他可以坦然面对,从容去留 中山精神是孙中山留给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读
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他的阅读和实践,相互守望,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因此,他的阅读史,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 在不同时期,因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境遇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兴趣和精神状态不同,毛泽东重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无规可循。总体上看,其阅读都或隐或显地是为树信仰、求真知、促实践、达情意。从这几个角度来梳理毛泽东的阅读史,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读书,重点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这样一些饶有意味的话题,进而了解他的思想探索和内心活动,以及他的某些决策的前因后果。
黄兴(1874 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黄兴》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黄兴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1902年,黄兴留学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发起创立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后参与南北议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赴美,积极策动讨伐袁世凯,与孙中山呼应。1916年,黄兴病逝于上海。 本书将黄兴的革命踪迹融入中国近代革命大潮中, 再现了一位近代革命家的历史贡献。
内容简介: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一生。作为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他有很多惊天动地的伟业,无数的书籍书写和记录了这种伟业;同时,作为人民的 平凡 一员,他又始终有一颗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的初心。毛泽东一生有许多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虽然细小,但也十分值得打捞和记录。 本书以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经历为主线,牢牢抓住他从 人民中走来 的宝贵品质,讲述他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日常生活等。通过纪实的笔法,告诉读者那些细小的历史瞬间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少年时帮助家境贫寒的同学;青年时到安源煤矿和工友一同下井,对工人的境遇进行调查,并开展工人运动;在 三湾改编 时自己吃苦瓜、让战士吃南瓜的故事;长征过程中和战士们一
本书不仅回顾了曼德拉27年的铁窗生涯,更是续写了曼德拉卸任总统职务之后直至2012年期间,其作为 南非国父 及 精神领袖 的精彩生活。全面展示了为全世界人民所景仰的 曼德拉精神 ,不仅讲述了其深陷囹圄27年中,为了自由和正义而表现出的志坚如钢,还展示了其在敌人和政治对手面前表现出的宽容和和解,一种希望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得以释放和自由的大爱。
默克尔,一位刚毅且不失温柔的政界奇女子; 2014年福布斯全球权势女性榜,她位居榜首; 她是改变欧洲的政治家和欧洲强大经济体的领导人; 她生于民主德国,连任三届德国总理,是在位久的国家领导人之一; 她带领欧洲走出欧债危机,再造德国经济辉煌。 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何在? 安格拉默克尔于2005年成为德国历史上位女总理,并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选中成功连任。她坚定、果敢、自信,素有德国政坛 铁娘子 之称;但在政坛之外,她又温和可亲,时常绽放出温暖、迷人的微笑。我们不禁想知道,她如何从一个民主德国的小姑娘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政界女侠? 本书作者斯蒂凡柯内琉斯是德国知名记者,他自1989年开始持续采访默克尔,不仅得到了默克尔的充分信任,也多次随其出访各国,并且是一位能够查阅默克尔私人资料馆的
本书是日本战后著名中国学家竹内实研究毛泽东主要成果的选译与汇总。 竹内实的《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一书是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唯一系统论著,其结合历史实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与阐释别开生面。 竹内实写有多种毛泽东传记,本书所选《毛泽东》一文简洁明快、雅俗共赏。本书选译竹内实研究毛泽东著作与思想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正面论述和评价,也有对毛泽东错误的质疑与批评。历史证明作者的见解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早年*》由七部有关*的稀见传记资料组成,如斯诺根据采访笔记所著的《*自传》等,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撰写和出版的,在1949年之后则很少流传和再版。这些作品是珍贵的*手资料,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书中对于*早年经历的记述、回忆,在当时都是以客观的态度、朴实的文笔写成的,读起来亲切、可信。
被称为 国民党左派的旗帜 的廖仲恺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本书侧重介绍了廖仲恺在辛亥革命前后参加革命斗争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辛亥革命爆发前,他积极宣传革命、发展组织;辛亥革命高潮阶段,他在广东军政府担任要职,在治理财政方面贡献卓著;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筹建黄埔军校,促成*次国共合作。在廖仲恺身上,充分体现出 适潮流发展、与时代共进 的鲜明特色。 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姻缘,因其 天作 巧合而成历史佳话。这对革命伴侣的感人事迹,也成为本书的亮点之一。
作为新中国同龄人,作者以自传形式生动讲述了自己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如何从一个贫苦渔民子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高科技研究人才,留学归国后成为政府部门高科技领域管理干部,被推荐进入联合国组织,一步步成长为联合国副秘书长级高级官员的故事。作者的不凡经历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进入国际舞台并参与全球治理的曲折进程。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变的是作者深厚的家国天下情怀。 作者以在联合国组织25年工作的丰富实践,讲述如何进入国际组织,如何成为国际高级公务员。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之需。作为先行者,作者通过诸多鲜为人知的国际组织真实案例,展示了国际组织的文化与内部运作图景,分享了参与国际组织各层级工作的经验,有很强的专业水准和指导性,以其丰富经验为我们做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