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英国历史中,温斯顿 丘吉尔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1965年他90岁去世时,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安德鲁 罗伯茨的这本传记采用了40多种全新的资料来源,包括国王乔治六世的私人日记,之前较为重要的丘吉尔传记均未使用过这一资料。这让他对丘吉尔的描述比起以前的作者更加亲切,也更具说服力。本书并没有竭力遮盖丘吉尔的缺点,并且它也为读者提供了完整地欣赏丘吉尔的美德与个性的机会:他在工作(和饮酒)上的无限能量、他着眼于大处的格局、他勇于冒险和坚持出现在现场的决心、他在哪怕是*绝望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幽默感、他的友谊的广博与深厚,还有他那有些时候会出人意料地感动落泪或伤心落泪的特殊习性。更重要的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个性从何而来 他一生都渴望取悦自己的父亲(甚至是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
本书是日本战后著名中国学家竹内实研究毛泽东主要成果的选译与汇总。 竹内实的《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一书是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唯一系统论著,其结合历史实际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与阐释别开生面。 竹内实写有多种毛泽东传记,本书所选《毛泽东》一文简洁明快、雅俗共赏。本书选译竹内实研究毛泽东著作与思想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正面论述和评价,也有对毛泽东错误的质疑与批评。历史证明作者的见解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传》(精装典藏版) 《传》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 威尔逊撰写的传主传记。作为传主研究领域里颇具影响力、畅销的作品,《传》采取以传主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其他领域并穿插个人生活的写法,揭秘了他的那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为此而奋斗。 作者精心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整、准确、生动地再现传主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做出令人信服的评说。《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可读性,对世人重新理解、认识和评价传主大有裨益。 《周恩来传》(精装典藏版) 本书是由国外知名学者迪克 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传主传记中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本书作者自1960年次与传主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传主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再
约翰 菲茨杰拉德 肯尼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小立志投身政治,他的爱尔兰裔家族通过奋斗跻身波士顿地区最富有的望族之列,而他则迅速崛起为史上最年轻的美国总统之一,由此铸就了其作为美国神秘人物的历史地位。自他英年早逝以来,弹指数十年,世间充斥着关于他个人魅力的描述、他多次婚外情的报告、对他政治遗产的争议,但过往的所有记述均未能神形兼备地塑造出完整而真实的肯尼迪。正是这种历史认知上的分裂促使弗雷德里克 罗格瓦尔采用最新解密档案,创作了一部篇幅浩大的两卷本传记,恰到好处地将肯尼迪置于激荡的 美国世纪 中。第一卷跨越肯尼迪出生到决定参选总统的前39年,记录了他早年的人际交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长经历,他的想法、文字作品及政治抱负。罗格瓦尔仔细审视了肯尼迪入主白宫前的岁月,展现了一个
翔实生动地记录了蒋介石从出生到病逝的整个人生历程。再现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台湾 第一家庭 生活、工作、娱乐的实情,其晚辈目前各自的境遇等。在中国现代史上,对中国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很多,蒋介石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受到各界长期关注的人物很多,蒋介石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引起两极评价的人很多,蒋介石是其中之一。观其一生演绎出了多少成败荣辱、多少人生感叹!
《传》 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无疑是一项相当艰巨浩繁的工程。来自英国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迪克 威尔逊先生以严谨的学者态度从事研究,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以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他在其他领域中活动,同时穿插其个人生活的写法。这种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的全方位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再现极富特色的个人风貌,使本书具有可读性。 《周恩来传》 迪克 威尔逊先生自1960年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搜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邓小平传》 理查德 伊
《曾国藩全集》包括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读书录四部分。曾国藩的作品,尤其是家书部分,应该说比较明白易解,但是为了照顾更多数的读者,除了日记,其余部分均采用原文和译文对照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方便给大家。《曾国藩全集》堪称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它是 千古完人 曾国藩一生感悟的总结,是智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读者对读书论学的经验之谈,是成功者的奋斗经历,更是胸中有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在曾氏家书的激励下,曾氏家族代代有英才,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和蒋介石均十分推崇曾国藩家书和日记中的训诫。1917年,*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 愚于近人,独
宋庆龄是一位非常有个人特点的政治家,被誉为 国之瑰宝 ,是20世纪伟大女性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尚明轩研究员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孙中山和宋庆龄相关研究和著述工作。几十年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史料的发现,他的代表作《宋庆龄传》也一再修订、重版。尤其是在2012年曾做了大幅度增补工作,添加了宋庆龄后半生的大量内容,使这本传记在内 容上更加完整。 此次出版,考虑到宋庆龄一生所留下的珍贵影像和各种文物都是重要的历史载体,又增加了近500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与文字相互映照,增强了可读性。
美国出版商协会2018年PROSE图书奖传记与自传类荣誉提名 《卫报》2015年最佳图书;《印度快报》2015年年度杰出图书;《爱尔兰时报》2015年年度读者图书;《国民在线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名录;《观察者报》2015年年度图书 埃德蒙 伯克(Edmund Burke, 1730-1797)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非凡的时期之一。他努力应对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危机,积极争取与美洲殖民地的和解,并在三场欧洲战争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国家政策。他还主张改革英国议会,推动爱尔兰的宪法改革,并成为法国革命论争中的核心人物。 本书鼓励我们重新思考埃德蒙 伯克的遗产和他发挥关键作用的那个动荡时代,将伯克还原到他最初的政治和智识背景中,剥去了对其思想长期积累的失真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本书颠覆了伯克维护传统、反对进步的固有形象,反对将伯克定义为一个落后的民权反对者。相反,作
热拉尔 瓦尔特是法国研究罗伯斯庇尔的权威之一,他写的罗伯斯庇尔传很受推崇。他宣称,人们无权对罗伯斯庇尔 持有肤浅或错误的看法 。出于这种谨慎,他在《罗伯斯庇尔传》一书中 尽可能避开自己的观点 ,只向读者陈述事实,而不对罗伯斯庇尔进行 指责或辩护 。实际上,他对这位革命家的崇敬与颂扬洋溢于字里行间,对他的或公开或暗隐的辩护之词俯拾即是,这毫不足怪。在谈论罗伯斯庇尔这样一位在法国大革命中有着极大影响的人物时,不做褒贬是不可能的,尽管这种褒贬很可能是 肤浅或错误的 。在他身前身后,人们对他或称颂崇拜,或抨击贬损.争论激烈,聚讼不休。
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西方现代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影响深远。本书正是一部反映孟德斯鸠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的评传。一方面,作者清晰勾绘了孟德斯鸠作为庭长、院士、葡萄酒经营者、巴黎沙龙常客、旅行家和思想家的详细人生经历,展现了其不同于卢梭、伏尔泰等启蒙哲人的丰富现实经验感和政治历练;另一方面,作者利用手稿等原始文献,比照各种笔迹,清楚地辨析、还原了《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三部著作的创作历程,呈现了孟德斯鸠审慎、稳健的思想体系。
本书稿辑录了陈独秀发表过的大部分文稿和其他文献资料,将是国内资料最为齐全的研究陈独秀的文献汇编。本书稿是人民出版社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启动的编辑出版工程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 丛书的一种。该丛书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郑闯琦先生编著的《蒋介石全纪录》(上下卷)有别于坊间野史式的传记小说,公正、客观、形象、完整地评述了蒋介石的一生,35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再现了这个历史关头的风云人物。其中大部分照片为首次披露。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逄先知主持编写,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同时,参考了同毛泽东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和当时的报刊资料,是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本书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由新中国成立至去世前这一阶段的经历。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推行合作改造,以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精英后的辉煌,中国近代化的开创与实践者,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的化身。唐浩明所写《曾国藩》以史料为框架,以野史、年谱、诗文作品为辅助,通过文学想象的手段,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曾国藩。曾国藩治军行政的方针、用兵制胜的谋略,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文化修养和人格品味都在本书中得以展现。
司徒雷登一生经历丰富且独特,从作为传教士之子于西湖边传教、任教南京金陵神学院,到执掌并建设燕京大学,再至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最终无奈地离开中国,他经历的恰是中国近代史那段时势变幻的年代。一个人物,关联起文化交流史、近现代教育史、中美外交史等多个重要方面,理解他的经历极具意义。《无奈的结局 司徒雷登与中国(第三版)》试图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司徒雷登的一生,帮助读者对这样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第三版较前面两版参证了更多的司徒雷登日记、手稿、信件等一手文献,修订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引用材料;并插入了司徒雷登外交护照、手稿照片等影印资料,可读与可观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