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不朽的功业 悲剧的性格 明朝名臣张居正出身寒门,历经科考,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迁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直至内阁首辅,兼帝王之师。十年宰相任上,张居正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其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负盛名的 三大改革家。 然而这样一位深谙为官从政精髓、颇具治国安邦奇才的政治家、改革家,生前尊荣备至,死后却惨遭辱没;其临危制变、力挽狂澜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也付诸东流。这固然与一代改革家诞生在无法改革的时代有关,也与他复杂矛盾的性格有必然联系。一方面,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勇于任事;另一方面,他独断专行,贪财好谗,
拥有爱新觉罗皇室血统的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建国创下基业。他是大清朝的实际创立者,辅佐顺治皇帝福临定鼎燕京。他是一位少年英雄,立下了辉煌显赫的战功。从镶白旗旗主到皇父摄政王,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一生。本书以多尔衮、孝庄、顺治帝为主线,以历史时间为序,记述了多尔衮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以至中年的成长过程所发生的大事件。全书文笔流畅,用生动的故事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性格,通过一件件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大妃生殉、征战察哈尔、太后下嫁等),使读者更加立体地认识睿亲王多尔衮。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六十余幅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同时,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历史上的一切杰出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同时,他们又以不同的作为回报自己的时代。左宗棠生逢晚清大乱之际,危难之际受命管辖甘肃,他以自己的勤勉和智慧“引得春风度玉关”,为近代甘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左宗棠在甘肃(1869——1880)》是马啸同志倾注数年的心力,在已-发表的研究左宗棠在西北活动及影响的三十多篇文章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左宗棠1869—1880年十多年政治、军事、经济建设活动的深刻分析和思考。
这套丛书由十四册组成,均为内蒙古地区实力派作家创作完成。这套书中有写匈奴、鲜卑、乌桓的,也有写辽、金、西夏和蒙元的,基本囊括了我们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族属中的不同人物,有帝王也有平民,有男人也有女人。在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北方民族跨越阴山步人中原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每位作者在创作中、我们在编辑中都注重不拘泥于旧说,更不拾人牙慧,大胆在作品中表述独立的见解,但我们更注重,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认识上虽可和成说不尽相同,但在史实上却不杜撰,更不戏说,尽量达到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描写出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故事,用其中蕴含的或高昂或哀婉的场景,让人们重温一段历史,与中国北方民族进行亲密接触,在读故事中寻绎历史中所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气节。
李鸿章,是晚清“老大帝国”*有眼光及能力的大臣。他一生处于内忧外患的狂潮之中,然其精于庙算、善于斡旋,于清廷和列强之间争利害,以期“双赢”;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力挽狂澜,为国为民争利。惜哉时不遇,直至甲午一役、八国侵华,竟功败垂成。晚年声名颓顿,自诩为“大清之裱糊匠”,然则何也?“寰海妖氛浮生梦,残阳大纛故国风”。李鸿章和他同时代其他清廷高官不同之处,在于他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宽阔的视野,他远远走在那个时代的前面,并且预见到他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数年里,会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进步思想的人。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预言家,又是一个付诸于行动的实践者。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代的2位皇帝。因年号嘉靖,也称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个性情偏狭、乖戾、刚愎自用的的君主。在位早期,他做了一些革除前朝弊政、整顿吏治、裁抑宦官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的成效。进入中年以后,他对道教的崇信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长期不理朝政,从而造成国家政治混乱、经济危机、边防屡遭侵扰等社会弊端。本传记再现了朱厚熜的一生,对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个女人的政治生涯,始于其作为皇帝的丈夫的死,清咸丰十一年,清文宗死于热河行宫,幼帝即位,其生母兰儿被称为“以圣母皇太后”,面对着权利的诱惑,丧夫之痛的失落感,兰儿心里滋生出的是世人不可想象的人生路途,她将自己逼上了一条从政之路,一个女人的王朝从此建立起来了……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多数人所知为家书和日记。《败经》则是他十三套学问中仅为极少数人所知,却实用价值一套析败致胜的大学问。《败经》是曾国藩近乎毕生时间对“败”的深刻理解和刻骨铭心的感悟。这正是他何以历经千挫百折,一生涉危蹈险却永立不败的玄机所在。正象他所言“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败经》是曾国藩近乎比生时间对“败”的深刻理解和刻骨铭心的感悟。这正是他何以历经千挫百折,一生涉危蹈险,却永立不败的玄机所在。正象他所言“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本书是代表其立宪理想的现代传记经典。钩稽甲乙、衡量是非,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历史。本书视角独特、意识创新、论述严谨、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公元前8世纪周平王东迁,到前6世纪初,中国的浮光掠影,在本书己鱼贯而过。 在我国伟大的历史长河中,本书记载的这一段——春秋上半期,是伟大中的伟大者,美好中的美好者。当我们把这个销陨于远古的公元前7世纪,钩出沉暗的水面,可以看见春秋五大恐龙像五彩流星一样划过湛蓝的夜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各领一时风骚,光芒垂照宇宙。 齐桓公以其王道风范,北驱山戎,存卫复邢,南平召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高山仰止、不可逾越的一座丰碑。宋襄公以其仁,获得他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晋文公以其智,南击狂楚,西却强秦,维护了中原的衣冠文化。秦穆公以其公益精神,给人感觉阳光煦暖,心性纯厚,扶助晋国,独霸西戎。楚庄王则是我们此世纪后一位宠儿,兼具“绝缨会”上的恢弘气度,又有问鼎中原的霸
曾国藩一生三变,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之气质,本是天生,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曾国藩的这种变,都是围绕着自己官场、人生的感悟和心得进行的,是他洞悉官场后的大彻大悟。曾国藩由初入仕时的张扬变得谨慎,以至于到如履薄冰的地步;由初的百炼钢变成了绕指柔,这种变是他性格上的彻底改变。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晚清王朝对他消除了戒心。 平心而论,曾国藩没有辜负晚清王朝给他的高官厚禄,每每在关键时刻,他都能挺身而出,对自己负责,对满清皇室负责,对全天下负责。不管是与太平天国作战,还是与捻军对阵,乃至于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都义无反顾,这也是他赢得满清统治者信赖的首要条件。 曾国藩是学者型封建官僚,为官同时不忘著述,时至今日,他的家书、日记、信札还广泛流传。
吴芮虽英年早逝,却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其足迹及于江西、安徽、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等地。他曾为鄱阳湖畔的一县之长,亦曾任地域跨今湘鄂桂的衡山之王、长沙之王;他曾理政于庙堂,也曾搏杀于疆场;他曾苦读经书、钻研兵法,也曾与刘邦、张良等人纵论用兵之术、治国之道 如何剪裁他的行止、写出他的风采是颇费思量的。《长沙王吴芮》作者在研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反复斟酌,披沙沥金,选定以 报国安民 这条主线进行开掘、展示,可谓深得其要。吴芮生活在秦汉之交,正是神州板荡、人民陷于水火之时,也是天下由列国变统一、由动乱至治理之际。吴芮以报国家、安天下、福黎民为己任,纵横千里,攻坚克难,遂成大业。作者正是以此为全书的主轴,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求国之统一安定、为民之福祉安宁的古代伟
《中国皇帝全传(套装共4册)》汇集了历朝历代四百多位皇帝的传记,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史所承认且建元的皇帝大多囊括其中,有些伪帝、隐帝或正史中无传的则舍弃不录,大体反映了历代皇帝的全貌。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对于其中一些著名的、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记述较为详尽,对于那些昏庸荒淫但史事颇多、恶迹昭彰的亡国之君如隋炀帝、陈后主等也叙述较详,而一些如同傀儡的皇帝则以简笔勾勒。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兼顾。《中国皇帝全传(套装共4册)》的编写,以史实为主,其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稗史的记载;以政事为主,兼涉轶闻、生活,具有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从中可见历代皇帝们的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得位根由、身死原因;音容笑貌、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