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六十余幅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同时,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不朽的功业 悲剧的性格 明朝名臣张居正出身寒门,历经科考,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迁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直至内阁首辅,兼帝王之师。十年宰相任上,张居正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其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负盛名的 三大改革家。 然而这样一位深谙为官从政精髓、颇具治国安邦奇才的政治家、改革家,生前尊荣备至,死后却惨遭辱没;其临危制变、力挽狂澜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也付诸东流。这固然与一代改革家诞生在无法改革的时代有关,也与他复杂矛盾的性格有必然联系。一方面,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勇于任事;另一方面,他独断专行,贪财好谗,
李鸿章,是晚清“老大帝国”*有眼光及能力的大臣。他一生处于内忧外患的狂潮之中,然其精于庙算、善于斡旋,于清廷和列强之间争利害,以期“双赢”;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力挽狂澜,为国为民争利。惜哉时不遇,直至甲午一役、八国侵华,竟功败垂成。晚年声名颓顿,自诩为“大清之裱糊匠”,然则何也?“寰海妖氛浮生梦,残阳大纛故国风”。李鸿章和他同时代其他清廷高官不同之处,在于他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宽阔的视野,他远远走在那个时代的前面,并且预见到他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数年里,会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进步思想的人。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预言家,又是一个付诸于行动的实践者。
长期以来,无论褒贬,封侯拜相的曾国藩都是被作为成功人士的典范来示人的,在他的身上被人为地涂抹上了太多的神秘与光环,对他的所谓立德立言立功的丰功伟绩更是啧啧赞赏。其实,曾国藩的成功和其他任何人士的成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起伏、窘困与险恶,甚至是生死系于一线的人生劫难。而这种境遇才是曾国藩一生的真实写照。本书透过曾国藩表面的光鲜和神幻,揭秘其一生中所历经的典型的困窘险难,引领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更加现实、真切、平凡的曾国藩。
熟悉评弹的人都知道,听客喜好评弹,大多从听苏州评话始。曾几何时,苏州评话在江南占据着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已出版若干本的《菊坛名家丛书 评弹系列》中,《醒木一声驻流年:唐耿良传》姗姗来迟,是其中首本关于评话大家的传记。 本书作者解军从唐耿良学艺到成为上海响档开始,把侧重点放在1949年后,展现了置身于波涛澎湃的时代潮流中说书人的命运。解军将传主唐耿良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 业业矜矜,若履冰谷 ,却终难逃劫难的波折;改革开放后,唐耿良重新焕发艺术青春的经历,环环相扣,一一道来。不仅如此,解军还对唐耿良说《三国》博采众长,富有书卷气的特色,及其《三国》在评话发展史上的地位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如果唐耿良说《三国》,讲出了仁义的刘备、智慧的诸葛,那么,解军的《醒木一声驻流年:唐耿良传》则
王尔烈,乾嘉年间以词翰、书法、辩才著称于世,著名的关东才子。生平提倡“靠本事吃粮”;教导皇子要深入民间、“知行合一”;为嘉庆朝的施政及治平产生深远影响。为官清正廉明,做事公正无私,深刻影响嘉庆帝一生。《辽阳县志》称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人。”王尔烈与刘墉、纪晓岚、和珅同朝为官;在乾隆帝千挑百选之下被遴聘为太子师;他襄助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深受乾隆与纪晓岚的推崇;他博学聪敏,才智过人,成为乾隆倚重的文臣;他刚毅正直,一生清廉,以崇高的人格与道德形象,改变了皇子永琰(嘉庆帝)的一生。
马扩何许人也? 相信许多读者哪怕是对于历史比较偏爱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确实,马扩是一位让人感到很陌生的历史人物,但是,在南宋史的研究中,他又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并细加探究的人物,因为,马扩的一生,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让我们感知历史,同时又被这段历史所感动。 ,马扩是两宋之际巨变历史的一个“缩影”。他是北宋王朝从“海上之盟”一步步走向深渊、走到南宋偏安一隅这一惨痛巨变的全程“目击者”,他一生的经历也是这段祸乱历史的缩影。他阅历广泛,见多识广,在当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到过宋、辽、金这三个王朝的京都,与三个王朝的君臣都打过交道;他曾凭藉自己的胆识和口才,经历过外交谈判这样艰难的政治活动,也因为自己是武举出身,具备高强的武艺,而经历过喋血沙场这样惨烈的军事战斗;他见证并实践了
李栖筠(719~776)主要活动于唐肃宗、代宗之际,官至御史大夫。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均为中晚唐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都曾两次拜相,是李栖筠奠定了赞皇李氏在唐代历史上的地位。除上个世纪陈寅恪先生曾写过《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的专题论文外,学术界对于李栖筠的研究不多。本书是系统研究李栖筠的本学术专著,具有原创的价值。
《辛亥革命中的浦东人》所指的浦东,是指辛亥革命时期黄浦江以东、以南的奉贤、南汇、川沙、上海、宝山、金山、松江各县的浦东区域。本书收录的人物,一是辛亥革命前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的浦东人;二是参与辛亥上海光复的浦东人;三是与辛亥革命的名人名事有紧密联系的浦东人。
《吴三桂正传》形象生动叙写了吴三桂一生英勇辉煌奋斗发展历程,为吴三桂正了名:吴三桂指挥的的山海关大战阻击清军入关,保卫明朝江山社稷,是扭转历史进程、推动历史进程的英雄凯歌;他因激愤康熙背信弃义的撤藩决定,进而举行的八年起兵反清战争揭开了汉人反抗异族奴役压迫的序幕,迫使清人改变对汉人的政策,有利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吴三桂反清的义举对以后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甚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起了积极的启迪、借鉴和推动作用。 作者用铁铮铮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吴三桂是汉奸”的种种谬误。吴三桂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对历史的杰出贡献将名彪史册,功垂千秋
刘秉忠是中国历史上*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自一袭僧衣得遇忽必烈,刘秉忠创举显赫。他规划两都,定官制,立朝仪,授业郭守敬。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他的功业,甚至不知道他是北京城的规划者。 《元朝重臣刘秉忠研究》作者葛仁考考订大量史事,对刘秉忠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冀图还原其真实面貌,并勾勒出金、元时代的一段信史。 金、元时期,河北位居中国南北向冲突的前沿地带,由邢州向顺德的变迁,展示出刘秉忠命运多舛的人生起点。遁人空门,揭示了刘秉忠进身庙堂的另类路径。举贤荐能、试点改制、经营开平、随军征伐等等,论述了刘秉忠与忽必烈的“神秘约定”。建元改号、定章立制、规划新都等等,蕴涵了刘秉忠政治运作的“酌古宜今”。释家之身,儒家之心,道家术数之用,表达出刘秉忠“凿开三室”的思想历程。刘秉忠运筹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更谈不上实现伟大梦想。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国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基础。复兴传统文化,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传世经典”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装帧精美的书籍,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升华,是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再体验,是开启实现“中国梦”之门的一把钥匙,是实现中华民蕨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政坛大风——王安石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表现其人生。部分写其执政之前的社会局势和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为王安石执政以及变法描绘广阔的背景。第二部分写王安石走上政治舞台,和神宗共同开始全面而深刻的变法,前后近八年时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空前的变革。与强大的保守派阵营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极大的魄力和智慧。几乎都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变法是成功的。第三部分是王安石辞相隐居后的生活状况,“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后还写了王安石在当代经学、易学、诗文等方面的地位和贡献。尤其是与契丹、西夏的斗争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突出贡献,表现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风范。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王安石是历史
本书是关于研究“曾国藩”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看曾国藩形而上的“道”》、《论近代长沙城市的兴起发展与社会变迁》、《赈灾程序研究——以湖南为例》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爱新觉罗 毓 鋆 从不上媒体,也不出书、不做公开演讲。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只是个隐士,*没有声音。但他渊默而雷声,在日本 满洲国 不做汉奸,在老蒋时代不当走狗。他出身皇族,与末代皇帝溥仪同时受教于陈宝琛、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诸大师。前半生投身政治,轰轰烈烈,历经千险万恶,尝尽百般滋味。中年被蒋介石胁迫至台湾,隐居讲学,裁成学生,孜孜矻矻。他将中国学术融入现实之中,衡诸古今,月旦人物,强调经世济民、治世、平天下的重要性,让中国学问变成活活泼泼的智慧。蒋勋、江丙坤、汉学家魏斐德、夏含夷等人均出自其门下。 毓老 自述终生守《易经 乾卦》 初九,潜龙勿用 一爻。孔子如此解释这一爻:一个有龙德的人却隐藏自己,不受世俗改变,不想在这个时代成名,因此遁世隐居,却不郁闷,不被人认同,也不郁闷,喜欢
他的为官之道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策划者;他是中国历史上提出“人言不足恤”思想的人;他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就是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本书对其一生的功过荣辱、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介,既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传记作品,也是一部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通俗作品。 北宋变法名相王安石(1021-1086),早年曾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后来任江宁知府、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宰相,在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变法立制,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其座右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本书着力探求和展现了传主的真实形象。孙权年未弱冠而有江南,封王称帝。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和用人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令人思考的东西。他拓疆土,开发经济,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立法严峻,刑杀有点过分,常为后人所非。晚年时“年老志衰”,政有多失,最终留下了一个很不稳定的政治摊子。
除了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还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尤其是在他从政四十年、为官十三省的政治生涯中,林则徐以清立身,勤勉为官,造福四方,留下 林青天 的美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表达了林则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本书通过他的生平、诗文、家书、书法,再现、讴歌林则徐身上的那种理应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崇尚的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