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肯定者誉其为 完人 ,谓其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谓其成就 震古烁今 ;否定者则谓其为 吾祖民贼 , 民族罪人 ,谓其愚诚而不顾 民族大义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切尽在书中。
晚清名臣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一百余年来影响国人至深至巨。《曾文正公家书》自光绪五年付梓,坊间不知印行凡几,以迄于今日各家刊本遍天下。不过,各家刊本所依据的光绪五年刻本错漏、删节处颇多,因而使读者至今难窥全豹。 本书依据曾氏后人所藏家书手稿、抄录附件,一一比勘、参校刻本所夺、所讹。其中,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曾国藩及其家人亲笔家书墨迹1047件,湖南图书馆藏曾国藩亲笔家书墨迹25件,均据摄影或复印件整理。2)抄件 湖南图书馆藏曾国藩家书的 录副抄件 (照手迹誊录)和 发刻抄件 (再次誊录后,拟发刻的书信作出标识,拟删节的文字作了钩乙,并将信末所署月日移至信前题目之下)。手迹已经不存,只能据抄件收入本书者,计673件。3)刻本 光绪己卯(五年即公元18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和《家训》,共收家
暮气的清朝,为何*终成就了英雄、将军、宰相左宗棠? 以晚年入值军机为例,他负责 神机营 ,直接领导皇家禁卫军,统领各路大内高手,承担起保护大清朝廷的安危。他到底以何取信,凭什么自稳? 1875年起,他占据3倍于法国面积的新疆,完全有能力独立建国,而朝廷始终如一信任,全无隔阂。这与曾国藩1864年打下南京后遭遇极度猜忌,被逼自剪羽翼,构成强烈反差。朝廷对两人态度判若云泥,背后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探? 左宗棠一生个性彰显,缺点明显,际遇却平步青云、骤然显贵,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1000年来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 之一。他人格真实,处世智慧,办事风格虽备受传统争议,*终却创下中国1200年内无人能及的大事业。 《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为官有术,做人有道》一书,选取左宗棠毕生9个关键面: 选择、交友、修身、创新、识才、用
诸葛多智而近妖 (鲁迅语)。诸葛亮真有那么神奇吗?他真的算无遗策,用兵如神吗?诸葛亮的智慧又是从何处来的呢? 答案尽在书中。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左宗棠,总能让人得到精神激励、文化提升、方法启示。 左宗棠精神,是创新勇气,是民族骨气,是“中国精神”。它不是标签,不是图腾,是特定时代锻造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 左宗棠文化,儒学为根,中西兼容,博大深沉。他做篆体书法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被众多领导人和企业家奉作座右铭。 左宗棠方法,从他收复新疆的战略中得到过大启示;王震将楚军路线图当过活教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借鉴它来反击日军。 左宗棠半生置身战场、革新官场、开辟商场,风波叠起,总能化险为夷,智慧深不可测,留下太多待解谜团。 正面事迹,背面心迹,一个“看不见的左宗棠”,通过徐志频著的《左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评点者在曾氏千余封家书中选取三百多封加以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曾氏家庭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 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破译一个家族的密码,探求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政坛大风——王安石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表现其人生。部分写其执政之前的社会局势和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为王安石执政以及变法描绘广阔的背景。第二部分写王安石走上政治舞台,和神宗共同开始全面而深刻的变法,前后近八年时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空前的变革。与强大的保守派阵营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极大的魄力和智慧。几乎都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变法是成功的。第三部分是王安石辞相隐居后的生活状况,“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后还写了王安石在当代经学、易学、诗文等方面的地位和贡献。尤其是与契丹、西夏的斗争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突出贡献,表现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风范。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王安石是历
《隐形天子霍光》这部书由黎隆武先生著,并委托评书家以传统评书的形式,将一代名臣霍光的传奇人生,从忠臣、能臣到功臣,*后堪称 隐形天子 的权臣心路历程完全展现出来。 汉宣帝晚年在评价辅佐汉室的有功之臣时,令人画了十一名功臣的画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赞扬,即历史上著名的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位列*。 一代忠臣、能臣、功臣、权臣 霍光终于退出了大汉的历史舞台,细细咀嚼这段历史和霍光其人,确实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修订本)》中国家书,*、梁启超、蔡锷终生不离的书,曾国藩,一个湘乡农家子弟,靠自己的能力拜相封侯、兴家立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也一度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作为一个个体,他拖病弱之躯却有超常精力;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湘军,用体制外的力量做体制内的事;作为一个父兄,他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时刻不忘对他们殷切关注、谆谆教诲;作为一个朝廷大员,在举世昏昏时,他率先学习西方徐图自强。 曾氏的济世之才、兴家之道、修为之法,无不浓缩于他致父母、子弟的书信。这些家书是他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对读书治学的心得经验,是他作为成功者的奋斗经历,更是他心灵世界的袒露,读此精华之书一部,胜读平庸之作千百。
本书“以发挥荆公政数为义”,详细论述荆公“所创诸新法之内容及其得失”,同时,“往往以今世欧美政治比较之”,“使读者于新旧知识咸得融会”。 《宋史》记熙丰富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篾荆公处皆一一详辩之,别为考异若干条。 本书行文,信笔而成,不复覆视,芜衍疏略,自知不免,尚希海内方闻之士有以教之。 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做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才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
《吴三桂正传》形象生动叙写了吴三桂一生英勇辉煌奋斗发展历程,为吴三桂正了名:吴三桂指挥的的山海关大战阻击清军入关,保卫明朝江山社稷,是扭转历史进程、推动历史进程的英雄凯歌;他因激愤康熙背信弃义的撤藩决定,进而举行的八年起兵反清战争揭开了汉人反抗异族奴役压迫的序幕,迫使清人改变对汉人的政策,有利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吴三桂反清的义举对以后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甚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起了积极的启迪、借鉴和推动作用。 作者用铁铮铮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吴三桂是汉奸”的种种谬误。吴三桂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对历史的杰出贡献将名彪史册,功垂千秋
陈为人编著的《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讲述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不研究历代的经济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改革。《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选取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七位改革者——管仲、商鞅、赵武灵主、桑弘羊、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在改革实践中的兴衰得失,对改革变法进行了深刻而形象的剖析。他们推进改革艰苦卓绝的实践、坎坷跌宕的个人命运,将成为我们今日改革,古为今用知往开来的一面镜鉴。
他“宁可负尽天下人,也不可为天下人所负”,却纳贤聚能,清廉一生; 他一生杀人无数,却发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歌; 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满怀豪情要统一中国,却不得不接受三国鼎立的结果; 他到底是千夫所指的“乱臣贼子”,还是“一代枭雄”,没有人说得清楚。其实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 他留下的是一统北方的和平,他留下的是“煮酒论英雄”的豪情,留下的是三足鼎立的佳话,留下的是千古传诵的诗篇。甚至还有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英雄主义。其实。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乏英雄,但却从来没有哪个英雄像曹操那样全能多才。 曹操不是一个完人,但他是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命运的人。他生前从来没有做过皇帝,但他的成就不逊色于皇帝。也许,透过2009年末和2010年初发掘出土的曹操墓
和珅——他智慧超群,却刻苦勤勉。他不仅工于权术,精通满汉蒙藏多种文字,仍努力培养诗词书法功夫。他对金钱、地位贪得无厌,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珍惜感情的丈夫、父亲。他有经营家的远大眼光、政治家的阴谋、谋略家的狡诈、大商人的精明。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人性的弱点。他虽兢兢业业地学习史书,却没有接受儒家的繁文缛节,正是凭借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纵横朝野内外,达到所向披靡的地步。 《百年原是梦(和珅的悲喜人生)》将依据档案记录、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相对轻松的语言,尽量揭示出和珅的“庐山真面目”…… 《百年原是梦(和珅的悲喜人生)》由陈连营所著。
她是一个风流无边的人:她是科尔沁草原飞出的一只“五色蝴蝶”,拥有夺目的美丽。她柔润如玉,在后宫中被称为玉妃。她轻易地“俘获”了皇太极,成为皇太极身边的“女诸葛”,在姐姐专宠后宫之时又能自甘平静。 她凭借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智慧,在劝降明将洪承畴中起了关键性作用。皇太极死后,她风韵正盛,成为“太后下嫁”一案的女主角…… 她是一个权力无限的人:她运筹后宫六十余年,拥有非凡的政治谋略。 皇太极驾崩,她巧妙周旋于皇位争夺者之间,将6岁的儿子福临推上帝位,使建立之初的清王朝根基稳固。顺治当婚,她选召蒙古女子入顺治后宫,以稳定清王朝的后院蒙古。顺治弥留,她又以长远的政治眼光选中玄烨为大清掌舵人,并说服顺治立下册封的遗诏。四臣辅政之时,她尽心竭力培育康熙,授之以做人、治朝的机宜,并在铲除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