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 国民党左派的旗帜 的廖仲恺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本书侧重介绍了廖仲恺在辛亥革命前后参加革命斗争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辛亥革命爆发前,他积极宣传革命、发展组织;辛亥革命高潮阶段,他在广东军政府担任要职,在治理财政方面贡献卓著;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筹建黄埔军校,促成*次国共合作。在廖仲恺身上,充分体现出 适潮流发展、与时代共进 的鲜明特色。 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姻缘,因其 天作 巧合而成历史佳话。这对革命伴侣的感人事迹,也成为本书的亮点之一。
齐燕铭(1907-1978),青年时代投身革命,是党内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自四十年代起,他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勤奋,忘我工作,鞠躬尽瘁,长期担任政务院、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还担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秘书长、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文化部党组书记等职务,为国家政府建设、统战工作、文化工作和全国政协的筹备和召开等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齐燕铭同志学识深厚、才华横溢,诗文、书法、篆刻均齐名家之列。本书史料丰富,内容详实,对于了解当年历史情况颇有助益。
聂荣臻( 1899 — 199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 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
《左宗棠传略》作者盛赞他为“民族英雄”,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感情地说:“左宗棠功高盖世,对这样的民族英雄,后人不能忘记!我感触深的是:对本民族的英雄,不加珍惜,不予崇敬,妄自菲薄,甚至肆意贬损,这是民族自尊心、自重感、自信力的悲哀,将难以弘扬民族精神,挺起民族脊梁;对本民族的英雄,不善识别,不予定评,求全责备,苛待古人,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循规蹈矩,史识不高,长期争论不休,这是社会意识的悲哀,将导致理性思维的衰退和理论制高点的滑落。” 作者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触,显然是有鉴于左宗棠既是一位在历史上建有大功的人,却又是一位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是清王朝的“中兴名臣”,又是辛亥革命党人眼中的“汉奸”;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着力宣传的“民族的功臣”,又是解放初期被大张挞伐的
无
《陈独秀大传(第3版)》从陈独秀的家世、童年写起,对陈独秀的青年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时期、托派时期、抗战时期以及晚年,都作了客观的介绍,不仅对大时代背景下他的独特形象有深入刻画,还对其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政治生涯进行了精彩论述。另外,通过陈独秀一生的思想演变,读者可以透析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 《陈独秀大传(第3版)》的作者是任建树。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本书为其中一册《刘少奇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刘少奇同志的一生。
这部传记主要依据中央档案馆和一些地方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李先念的档案材料,参考同李先念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士写的回忆文章和对他们进行的访谈记录,历时6年,集体创作而成。它以翔实可靠的材料,记述了李先念投身革命,在战火中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红军年轻将领和军事家的经历,展现了李先念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以坚定的信念、超凡的胆略、出色的才干,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该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和陈云纪念馆共同编著,依据多年来对陈云同志夫人、子女、孙辈,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的采访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共编入21位人员的回忆文章27篇。全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共约10万字,1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其中不少内容是首次公开发表。
宋庆龄一生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她与中外友人和亲人的大量书信往来。她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有时一天就要写十余封信,直到手指僵直作痛才搁笔。她的书信很少要秘书代笔,大多是亲自执笔或用打字机书就的英文信。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晚年,书信成为她一种自慰的镇痛剂。在痛苦难耐的深夜,有时她会披衣而起修书给友人。她的书信是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九九九年《宋庆龄书信集》上下卷出版,收录了宋庆龄书信九百余封,近一百万字,得到了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好评。本书所收书信主要是宋庆龄写给挚友廖梦醒和王安娜的私人信件。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信件更加真切率直地表达了她的思想和情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她的光辉的一生。
丘逢甲(1864—1912),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杰出的诗人。出生于台湾乡村塾师家庭,幼负报国效时大志,目睹清廷朝政昏暗,联捷进士后返乡从教,培养人才。甲午战起,他筹建义军抗日保台,事败挥泪内渡粤东祖居地,兴教育才,由赞助变法维新进而支持民主革命。丘诗苍凉雄健,英气过人,表达了近代台湾人民的心声与诉求,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的忧愤与抗争,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屈辱与悲愤,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在中国近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丘逢甲传(增订本)》为大家介绍一个完整的丘逢甲。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武汉蔡甸。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新中国代工人作家。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几代人。早年的吴运铎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全国抗战爆发后,他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是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他心系兵工,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在淮南根据地时因陋就简,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 37 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
陈永贵,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亦是一场运动的象征,作为农业学大寨的代表,其相继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昔阳县县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作为中国当代重大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陈永贵身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谜团,学大寨运动为何又会戛然而止,本书用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图片,揭秘一个真实的时代劳模、农民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