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与世隔 ,并不容易。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十二年, 显艰难重重。 丹津·巴默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而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坚毅的修行者是英国人, 是位女士。她出生及成长于伦敦,十八岁皈依为佛教徒,二十岁到印度,二十一岁出家,成为第八世坎初仁波切的首批西方弟子。出家后,她在喜马拉雅山修行二十年之久。近年来,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募捐筹建在印度的比丘尼寺院:迦萨丛林。 《雪洞》由英国 记者维琪·麦肯基执笔,平实而生动地记载了丹津·巴默的传奇悟道历程。是什么力量,令这位美丽的伦敦少女,离乡别井,跑到遥远、陌生而贫穷的喜马拉雅山?是什么力量,令这位西方现代女性,能够生活在男尊女卑的西藏传统僧团?是什么力量,令这位来自发达 的淑女,远离文明,独守雪洞
马丁·路德是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和社会活动对欧洲社会的进步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马丁·路德诞辰五百三十(一四八三一-二○一三)周年之际,我们出版这本风行欧美、脍炙人口的传记,旨在使人们对这位历史伟人以及基督教新教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自一九七八年初版以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发行逾百万册之多。其所以受欢迎,除了文章的可读性很高以外,主要还是因为马丁·路德在近代世界历史上是一位先知式的宗教伟人,尤其在基督徒眼中,他是复兴福音信仰,重建基督教会的现代使徒。 马丁·路德是近代被谈论最多,却是被了解最少的一位教会历史人物,他的著作以及后世的考据评论更是不计其数,即使学者专家也很少有能够细
《宗喀巴大师画传》内容包括:宗喀巴大师一三五七年,大师出生于宗喀地方,三岁,受近事戒,七岁,受沙弥戒,出家为僧,十六岁,赴藏深造,修习显密经论,二十四岁,第壹次收徒传法,四十六岁,完成了“菩萨道次第广论”一书,五十三岁,在大昭寺主持神变祈愿大法会,六十三岁,圆寂于甘丹寺。
本书是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夫人C.A.托尔斯泰娅1862-1910年间的日记。托尔斯泰夫人不仅智慧过人、个性独特、精力旺盛、勤奋,而有修养,并具有天生的文学资质、非凡的感悟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决定了本书在对复杂忧郁矛盾与感情折磨着的女人心灵的展示方面格外贴切、真诚。这部日记中文版80年代初曾产生很大反响,此次出版为译者重新修订的精选本。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作家,人道主义构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人民,几十年来,一个想法一直折磨着他,那就是“不可再在周围是一片赤贫的情况下,过可耻的生活了。”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以前并不为我们所知的托尔斯泰,一个个慢慢从家族中脱离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人道世界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俄国大文豪——
本书分为百年乱世、祖师神迹、励精图志、出山立教、一代天骄等八章。概述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丘处机的教义教制观、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深刻的影响,进而展示了全真教思想主要来源和基本内容。
无神论是一个新事物吗? 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倾向于将其看作是欧洲启蒙时代所发明,当时,科学与世俗的力量广泛挑战信仰,破除对上帝的崇拜。其实上,无神论的产生要久远得多。 从《荷马史诗》的时代开始就已经有无神论者存在,因为没有 的主要宗教,在多神形态之外,无神论也就同时存在。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直到古代的晚期,无神论在与君主和王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压制下,显得 弱小。 在这本书里,作者探索了古代的地中海世界,这是一个当代人所不能想象的、 不同的世界。作者在这个世界里找到的是是那些 早反对神性的故事和声音。
她虽然出身寒微,却救人无数。怀着对天主的信仰和对人性的尊重,她确实影响了全世界,使其在许多方面有所改变。虽然她从未治理国家或统领军队,但她不愧为一位世界。她和她的追随者以慈悯的精神,去帮助他人减轻痛苦,重建自尊,并让他们心中对未来燃起希望。 特蕾莎修女的话言犹在耳:“不要管我们做了多少,要问我们投注了多少的爱;不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爱。在上帝眼中,没有一件事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奉献给上帝的刹那,立刻化为永恒。”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虚云和尚年谱(增订本)》主要内容包括:序说虚老和尚年谱致净慧长老、虚云和尚年谱序、虚云和尚年谱增订说明、虚云和尚自述年谱等。
从降生天津盐商桐达李家,到上海滩翩翩浊世佳公子,“二十文章惊海内”,从赴日本留学,到归国后从事艺术教育,桃李满天下,后,出人意料中年出家,皈依佛门,《印象李叔同》以叙事散文形式,讲述李叔同波澜跌宕的传奇一生,探询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崎岖心路历程。沉浸于本书的字里行间,读者当可领略到法师非凡的人格魅力与崇高的精神境界。通过法师生前的一系列言行事迹,感悟到其毅然出世的因缘际会,并找到那看似离奇的内心答案与隔世感动。
本书以财神爷的坎坷经历为主线,通过对赵公明投胎转世,屡遭美貌道姑的调戏,多次与文财神斗气,为一根金钗而休妻等情节的风趣描述,憾人心魄地交待了财神爷为何捧着金碗讨饭;为何视生命为儿戏;为何发明度、量、衡三器;为何石破天惊地说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语的同时,妙趣横生地透露了财神爷的生财之道,赚钱诀窍。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条条华人生意经的无穷奥秘。 这是一部以中国财神爷的传奇经历为载体,次将东方人的生财之道——华人生意经公之于世的书;是世界上部以小说的方式介绍发财诀窍的书;一部用“一本万利”也难以包容其万一的书。 华人生意经不仅对于中国和外国的生意人是无价之宝,对于世界各地的非生意人同样也价值连城。因为它在阐述华人生意经的同时,还介绍了无数条“做人”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