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弘一法师自述》精选了弘一法师传 世作品中有关人生经历、出家原因、艺术成就、治学 心得、佛学修养等方面的文章,使读者在阅读时,或 可以透过法师的感悟,体会人生的真义,开卷有得。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李叔同传》是一本李叔同的人物传记。 本书以李叔同的生平行迹为依据,按先后时间顺序,从其在家和出世两个方面完整地加以描述:家境殷实,幼时苦读,15岁时便能吟出令人惊艳的诗句;经历一段不如意的恋爱后,开始醉心于艺术;留学归来后,开启执教生涯,培育出丰子恺、刘质平等人才;39岁时,看破红尘,剃度出家。 对于弘一法师一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本书都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通过作者的笔触,相信能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和领绿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感受他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人生智慧。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不管选择什么道路,都可以在此领域登峰造极,这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无尽追慕。他充满离奇变故的一生行状,便是一部让人读不透的书。诚如他的好友,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 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若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 这亦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 弘一大师的看法。
Array
这本由江峰*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5)》 既突出此期与张天师相关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评 述,又从总体上对于此期各代张天师及其教众群体予 以一般性的观照。既有对他们嗣教实践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问题相对集中的讨论,又增加教派洞天胜境、 建筑艺术、斋醮科仪、神道仙话、劝善戒恶、符咒易 卜、风水节庆等诸多具象符号一般性的诠释与描绘, 从而使得此期张天师及其正一道能以一种*为丰满、 实在、清晰、具体的历史形态进入到当代人的文化视 野之中。
100余幅全彩实景照片,带你打卡玄奘取经路沿路站点 作者多次实地考察沿途遗迹,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 这是一趟跟着玄奘足迹、跨越古今的丝路人文之旅。全书依托作者多年对玄奘西行路上榆林窟、塔尔寺、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等历史遗迹的实地考察,结合玄奘远赴印度取经的故事及当时唐朝、西域、印度的历史背景,并以百余幅实景图深度打卡、 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呈现丝路上的文明互鉴,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本书专业不失有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走进玄奘的世界,勾勒出玄奘佛性的超脱与人性的执着;同时以当代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观照古今,书写行走古丝路的新篇章。 本书是 “走读丝路”丛书之一。
他曾有着对红尘深厚的爱,却在最绚烂至极的时候,突然斩断世情俗怨,抛妻别子,遁入空门, 索性做了和尚 。也许,这就是弘一大师李叔同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作为一代高僧,弘一大师其人如大海,认真、宽容、超然别有极致;其言如诗文,才骨、风骨、傲骨尽显其中。 本书文笔鲜活,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娓娓道来的叙述,将主人公的生平、才艺、情谊、游学、困惑、佛学等予以多角度呈现,既严谨,又通俗,从而让读者深入了解和领略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历程和感受大师认真与超然的智慧。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一九一三年,一家不起眼的舊書店在東京的書店街──神保町開業,當時誰都沒有想到,一百年後的今天,她會成為日本拥有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肩負起從哲學、科學、文學多角度為日本人傳播文化和知識的重任。那小小的舊書店,就是今天的「岩波書店」。岩波茂雄從故鄉長野來到東京求學,後來創立岩波書店,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以出版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著作為起步點嶄露頭角,又創立「文庫」和「新書」形式的叢書,為業界爭相仿效,至今仍是日本很為廣泛使用的書籍模式之一。他畢生追求真理和正義,即使在軍國主義盛行的戰爭年代,仍然不諱軍部的強權和壓迫,堅持立場,強烈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為幫助中國朋友盡心盡力,更希望藉着向中國的大學贈書,連繫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本書作者安倍能成是岩波「很無顧忌的友人」,以溫厚的理解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