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夏原吉是明初重臣,官拜尚书,历仕五朝,总揽六部,官高位显,尽瘁邦国。朱元璋赞其“纯良笃实,忠心耿耿;勤于国事,千古名臣。”《布衣尚书夏原吉》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再现了明朝前期一位清廉尚书的形象。夏原吉出生在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汨罗江畔,从小受忧国忧民思想的熏陶,把为民解难的重任系在心头。少年时代,他聪慧过人,十二岁被誉为“神童”。在国子监被明太祖朱元璋破格选入皇宫。从二十三岁至寿终的四十余年中,数度赈灾济民,湘赣百姓至今流传着“夏尚书做官,遮荫湖南江西两省百姓”。两次从太祖私访,斩官救女,形同包公斩陈世美,杭州破案,力斩皇亲。奉旨巡闽,考察吏治,破格招贤,锄奸除恶,斩蛇辅耕,为弱女解危,为寡妇雪冤。太湖水患,又临灾受命,标本兼治,使百姓水旱无忧。他钟爱生命,赦免山东数干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一位传教士在乱世中国的生涯(1897~1942)》作者马克·奥尼尔是老奥尼尔之孙,以新闻记者的严谨态度,搜集大量素材,包括爱尔兰长老会的珍贵文献以及奥尼尔家族史资料,通过讲述他祖父在中国传教的事迹向他致敬外,亦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解构这段在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变化的时期。
郭仓日巴编著的《米拉日巴大弟子--热穹巴传记》讲述了:热穹巴(1084一1161),宋代人,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德米拉日巴的三大弟子之一,被誉为 日月星三徒 中如月般的弟子。 热穹巴诞生在西藏后藏共塘地方,曾受米拉日巴派遣去印度,学回了玛尔巴没有学完的无身空行母密法,传给了米拉日巴等,称为 热穹耳传法 。热穹巴学成后,长期修炼并传法于前藏的雅隆、塔布、聂地、罗若等地,广收门徒,做了许多饶益众生的事业,并讲述道情(一种修行者的歌)多种及米拉日巴的生平事迹。《米拉日巴大弟子--热穹巴传记》为其传记。
这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思想家为释迦牟尼所作的传记。《纽约时报书评》评论凯伦?阿姆斯特朗的著作“富有洞察力、可读性强又不乏预见性”。她对释迦牟尼形象的描画结合了其神其人的两个方面,在描述释迦牟尼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的同时,思考他在人类精神探索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信仰没落的现代社会的启示。传记、宗教、历史和哲学,在这本传记里浑然交融,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读者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我独自去赴幽会,是谁在暗夜中跟着我呢?我走开躲他,但是我逃不掉。他昂首阁步,使地上尘土飞扬;我说出的每一个字里,都掺杂着他的喊叫。他就是我的小我,我的主,他恬不知耻;但和他一同到你门前,我却感到羞愧。 ——泰戈尔《吉檀迦利·30》 1 天空中有一个声音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从今以后,你的名字就叫唐僧,大唐为姓,众僧为名。”唐僧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带了两个随从前往西天取经。过多少崇山峻岭,看多少古庙凉亭。一群妖怪簇拥出来,拦住去路:“此山是我开,此路是我筑,要想走过去,留下唐僧肉!” 唐僧吓得两股战战,双脚抽筋,他次明白了自己那身肉的价值。他下意识地牵了下衣襟,想把自己那肉遮严实些,免得妖怪们见了越发眼馋。妖怪们将唐僧和两个随从拖进了山洞,然后开会讨论吃唐僧肉的方案。甲妖说:“把他杀死
奥斯曼是先知穆罕默德*早、也是*忠实的追随者和亲密战友之一。644年欧麦尔遇刺后,奥斯曼被6人组成的舒拉会议推举为第三任哈里发。在他执政期间,阿拉伯骑兵所向无敌,将伊朗高原等地划入伊斯兰版图。同时,由于其*伟大的功绩 汇集《古兰经》定本,拥有 双层光明者 称号的奥斯曼在民族史上占有了光辉的一页。
法藏(643-712)专宗华严,是唐代阐释华严经义学与建构华严教义学的一代学僧。他基于“经论互补”的佛学立场,依据作为印度佛教“经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晋译六十华严为对象,畅演华严经义学,终完整地建构了博综诸家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充分展示其中国化佛教体系建构的自觉意识,成为晋代以降的“格义佛教”类型转向“证义佛教”类型的重要人物,完成了中国化佛教*理论色彩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并因此而被后世推尊为“华严三祖”。法藏一生所着力建构的华严教义学理论,如别教一乘、如来藏缘起、法界统观、五教判、六相圆融、十玄无碍、行位果德论等学说,无不成为后世华严宗义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不仅奠立了中国华严宗的义理架构,影响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而且影响远及日本与朝鲜,推动了朝鲜和日本华严宗的创立与发展,成为
李叔同(1880~1942),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曾游学日本。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成就显著。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人之一,是中国舞美艺术的开拓者。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自成一家。他还是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个用五线谱作曲的词曲大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同时,他也是中国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中国现代广告人。为中国之现代艺术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使者:先知穆圣生平事迹及现实意义》是一部翻译著作。原著为著名的伊斯兰教哲学家塔里格·拉玛丹博士,翻译者为著名伊斯兰学者、翻译家蒋敬博士。书稿主要介绍了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和毕生成就,告诫今人如何理性地处理世事。梁文道曾在“开卷八分钟”中介绍此书:宽容的穆罕默德,神秘的伊斯兰世界。
本书用独特的方式和活泼的语言讲述了八大山人与弘一法师“戛戛独造的人生”。 八大山人,因国破家亡遁入空门,由儒而禅,勘破禅机。无意中成为曹洞宗第三十八代传人;晚年还俗,明心见性于笔墨,成为一代艺术宗师。 弘一法师,英才早发历尽红尘,艺业鼎盛,放弃荣华。毅然皈依佛门行净土、修律宗,猛著精彩,舍身饲虎,后完成“悲欣交集”的莲花涅槃。
心道法师(1948—),台湾灵鹫山无生道场开山住持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馆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爱与和平地球家” 的创办人。 《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展现了心道法师戮力禅修、传承三乘法脉、弘扬人间佛教的生命传奇。 心道法师祖籍云南,生于缅甸,随军出入烽火,目睹人世的流离动荡;从星云法师剃度出家;历经台湾外双溪、圆明寺古庙、灵骨塔、古堡废墟独修,再到福隆普陀岩山洞长期断食修行;出关后,创立灵鹫山无生道场,秉持“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禅理念,教育僧俗徒众;建立全球首座世界宗教博物馆,推展世界和平、生命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授寂静平安禅修,为现代人擘划了一条修行的康庄大道,也为修行人寻回本来、奉献社会擎起一炬明灯。 心道法师矢志不移的求道毅力、乐观宽容的个性、恢宏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