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宾圣,号东瀛子,外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中和元年(公元881)随唐僖宗避乱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金紫光禄太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杜光庭辞官不就,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终老。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时人盛赞其为“ 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
夏原吉是明初重臣,官拜尚书,历仕五朝,总揽六部,官高位显,尽瘁邦国。朱元璋赞其“纯良笃实,忠心耿耿;勤于国事,千古名臣。”《布衣尚书夏原吉》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再现了明朝前期一位清廉尚书的形象。夏原吉出生在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汨罗江畔,从小受忧国忧民思想的熏陶,把为民解难的重任系在心头。少年时代,他聪慧过人,十二岁被誉为“神童”。在国子监被明太祖朱元璋破格选入皇宫。从二十三岁至寿终的四十余年中,数度赈灾济民,湘赣百姓至今流传着“夏尚书做官,遮荫湖南江西两省百姓”。两次从太祖私访,斩官救女,形同包公斩陈世美,杭州破案,力斩皇亲。奉旨巡闽,考察吏治,破格招贤,锄奸除恶,斩蛇辅耕,为弱女解危,为寡妇雪冤。太湖水患,又临灾受命,标本兼治,使百姓水旱无忧。他钟爱生命,赦免山东数干
许多人看来,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是在毁灭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人则对这个“红杏”出墙的“Chinese Kung Fu”却他乡遇故知般地认为,这就是“西方人苦苦寻找的Zen(禅)”。 释永信说,少林寺的出世、人世,就像一条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少林寺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一直是他思索的问题。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我正在努力,我希望佛教能够成为许多人的道德方舟。”佛门千年独具的特色管理结合现代经营理念,是释永信让少林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源泉。 然而传统的“文化人”,似乎总是离“象牙塔”近、离市场远。所以,这个身处市场、心居高塔的少林寺方丈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搅乱了众人原来固有的认知,也让人平添了不少偏见。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他是一个僧人,披着袈裟,竹杖芒鞋在人间游走,莲台才是他后的家。 他是一个情种,身着西服,风度翩然嬉笑于秦楼楚馆,红颜才是他心灵的归所。 他是一个志士,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惊起风云万丈。 他也是一个伶人,在人生这座色彩纷呈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又一场阴晴圆缺的戏。 他叫苏曼殊,一个被世人称作为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的传奇人物,用三十五年的光阴,换来一场红尘的孤独游历。
《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一位传教士在乱世中国的生涯(1897~1942)》作者马克·奥尼尔是老奥尼尔之孙,以新闻记者的严谨态度,搜集大量素材,包括爱尔兰长老会的珍贵文献以及奥尼尔家族史资料,通过讲述他祖父在中国传教的事迹向他致敬外,亦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解构这段在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变化的时期。
李叔同,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李叔同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然而,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
郭仓日巴编著的《米拉日巴大弟子--热穹巴传记》讲述了:热穹巴(1084一1161),宋代人,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德米拉日巴的三大弟子之一,被誉为 日月星三徒 中如月般的弟子。 热穹巴诞生在西藏后藏共塘地方,曾受米拉日巴派遣去印度,学回了玛尔巴没有学完的无身空行母密法,传给了米拉日巴等,称为 热穹耳传法 。热穹巴学成后,长期修炼并传法于前藏的雅隆、塔布、聂地、罗若等地,广收门徒,做了许多饶益众生的事业,并讲述道情(一种修行者的歌)多种及米拉日巴的生平事迹。《米拉日巴大弟子--热穹巴传记》为其传记。
这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思想家为释迦牟尼所作的传记。《纽约时报书评》评论凯伦?阿姆斯特朗的著作“富有洞察力、可读性强又不乏预见性”。她对释迦牟尼形象的描画结合了其神其人的两个方面,在描述释迦牟尼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的同时,思考他在人类精神探索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信仰没落的现代社会的启示。传记、宗教、历史和哲学,在这本传记里浑然交融,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读者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李利安所著的《中国高僧正传(纪念珍藏版)》讲述了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高僧,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对每个人的思想进行解析。《中国高僧正传(纪念珍藏版)》观察他们面临的俗世险恶,考察他们在思想上对前人的继承与突破。
我独自去赴幽会,是谁在暗夜中跟着我呢?我走开躲他,但是我逃不掉。他昂首阁步,使地上尘土飞扬;我说出的每一个字里,都掺杂着他的喊叫。他就是我的小我,我的主,他恬不知耻;但和他一同到你门前,我却感到羞愧。 ——泰戈尔《吉檀迦利·30》 1 天空中有一个声音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从今以后,你的名字就叫唐僧,大唐为姓,众僧为名。”唐僧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带了两个随从前往西天取经。过多少崇山峻岭,看多少古庙凉亭。一群妖怪簇拥出来,拦住去路:“此山是我开,此路是我筑,要想走过去,留下唐僧肉!” 唐僧吓得两股战战,双脚抽筋,他次明白了自己那身肉的价值。他下意识地牵了下衣襟,想把自己那肉遮严实些,免得妖怪们见了越发眼馋。妖怪们将唐僧和两个随从拖进了山洞,然后开会讨论吃唐僧肉的方案。甲妖说:“把他杀死
奥斯曼是先知穆罕默德*早、也是*忠实的追随者和亲密战友之一。644年欧麦尔遇刺后,奥斯曼被6人组成的舒拉会议推举为第三任哈里发。在他执政期间,阿拉伯骑兵所向无敌,将伊朗高原等地划入伊斯兰版图。同时,由于其*伟大的功绩 汇集《古兰经》定本,拥有 双层光明者 称号的奥斯曼在民族史上占有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