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代以来十六位有血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合传。他们多生活于乱世民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他们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共有的高贵品质:血性与良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饯行时代的使命,奏鸣着一曲曲时代的强音。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今江苏扬州)相和胶西王(今山东高密西南)相。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
张世林编著的《想念邓广铭》今年是邓广铭先生一百零五岁诞辰。为了纪念,特约请先生的亲友、同事、学生和弟子撰文予以回忆和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如实地记述了先生的求学经历和奋斗历程,特别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回顾了先生在宋史和辽金史研究领域投入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被誉为一中国宋史研究人。《想念邓广铭》作者还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介绍了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突出反映了先生的道德文章和性格特点。文中还配有珍贵的照片和手迹,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认识一代学术大师提供了一部真实、可言的读本。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选择了留在中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植根所在的土地。 吴宓先生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既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记录自己每日的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后含恨以终。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他,博览群书,征史探源,博中有专,学养深厚;他,为人谦和,提携后进,宽厚仁爱,藏而不私。他的一生,是勤奋求学、严谨治学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就是将毕生心血与智慧奉献于文物研究和博物馆事业的史树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