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约翰 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 伯格生平与著述的传记。约翰 伯格是战后欧洲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 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 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
本书303位人物肖像全部是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以年龄为序,最年长者是出生于1892年的朱屺瞻,最年轻的为1938年出生的戴敦邦,作者为每人编写了生平成就简介。在步入1990年代之时,作者有感于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为此在上世纪1990年代的8年时间里,专注于对二十世纪学林文坛、硕果仅存的杰出人物进行广泛考察,寻访与二十世纪同行的学林文坛耆宿,先后访问各地老一辈学者专家三百余人,为他们拍摄肖像。本书拍摄的文化前辈适逢生活在二十世纪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背景里,他们承载着深厚的国学传统,经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又大都投身于抗战救亡运动;世变频仍,道路坎坷,历经民族忧患和政治创伤,他们依然执著奋斗,矢志不渝;他们是惊心动魄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传记,作者是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廉 麦克尼尔。本书讲述了汤因比从童年到老年各阶段的人生经历,揭露了家庭环境对汤因比思想的影响,汤因比如何孜孜不倦地写出《历史研究》这部巨著,汤因比在专业学者和普通大众中的声望如何形成,同时还剖析了汤因比学术上的得与失,并对如何看待汤因比的史学成就作出了评判。麦克尼尔受汤因比家人邀请撰写本书,使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客观、准确地还原了汤因比的一生。尽管麦克尼尔与汤因比家族关系密切,但他并没有故意拔高或贬低汤因比形象,而是尽可能不偏不倚地进行评价,对汤因比的事业和家庭生活都进行了详细的探析,对一些令人难堪的事件也并不避讳。 本书是难得一见的汤因比传记作品,还是一部史学佳作,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汤因比及其史学思想,检讨西方
与马克 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 米歇尔 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 ***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ji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zui受赞誉的惊世之作 《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
《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传主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著名、影响*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介绍了他在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他的第二次婚姻、他对苏联的态度、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罗素文集(第15卷罗素自传第3卷)》记叙了罗素在1944至1967年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的和平主义主张。本书还描述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90岁寿庆活动的热烈场面,介绍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等有关情况。
本书是现代城市思想家简 雅各布斯(1916 2006)的个人全面传记。1961年,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此改变了世人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时至今日,在任何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中,她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书以细腻的讲述,揭开了这位女性非凡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孩子,写了七本书,拯救所居住的社区,被捕两次,参与了数千场辩论而从未落于下风。回溯过往,她还是一个挑战老师的学生,高中时代的 诗人 ,初抵纽约后在《时尚》《钢铁纪元》《建筑论坛》等杂志媒体上磨练写作技巧的撰稿人。她在纽约这座多元化的大都市中观察街道生活,吸收知识,直至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积极参与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与运动,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并亲身抗议。她反对美国城市规划巨擘罗伯特 摩西的纽约
《乡创英雄榜》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宏伟背景下,致力于记录过去二十年间为中国乡村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锋人物。这些杰出人士不仅是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中国乡村最有潜力的领军人物。人才,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因此 乡创英雄榜 的评选标准,不局限于他们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乡村潜在人才的能量。他们用各自的领域的智慧和实践, 在为中国的乡村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创造出新的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灯塔,引导着各地乡村的建设与创新。他们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和理念经验,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带来新的启示。
作为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是一位并不严格遵循西方传统学科分类的学者,其研究著作从内容到风格,都介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之间。其作品在哲学界、社会学界、历史学界、艺术学界均影响深远。 本书回顾了列维-斯特劳斯对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多位代表人物的影响,及其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这其中包括与布罗代尔、保罗 利科、布尔迪厄、维特根斯坦、萨特、梅罗 庞蒂等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通过本书,我们除对列维-斯特劳斯及其人类学研究的部分基本概念得以深入了解外,还将以更宏观的视角认识当代法国思想界及其相关的人文思潮。
《凯恩斯以前的100位著名经济学家》是拙著《凯恩斯以后的100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姊妹篇,同样是为那些初学经济学的人准备的。他们从老师那里听到一些名字如李嘉图、瓦尔拉斯和马歇尔,而且想要一本关于过去的这些大经济学家之生平与思想的快览手册。
扬●盖尔一生为创建人性化的城市而奋斗,他的业绩遍及世界许多城市,从哥本哈根到罗马,从纽约到珀斯 他及其团队让这些城市街区以人为本,集聚人气,充满活力。本书是扬●盖尔先生的传记。本书作者采访了世界各地与扬●盖尔工作过的人,详尽地介绍了扬●盖尔的丰富实践,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深厚理论,讨论了他的工作、理论、生活和影响,评价了在将城市规划模式从技术统治现代主义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运动中的作用。本书全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是城市设计、规划、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应备读物。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
波爱修斯何许人也?他是公元5世纪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在逻辑学、哲学、神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西方学术界称他为“后一位罗马哲学家”、“经院哲学人”、“奥古斯丁之后伟大的拉丁教父”。选择这样一位西方古代思想家作系统研究,需要兼备在逻辑学和形上学两大领域中进行研究的能力,需要兼顾在波爱修斯思想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逻辑学和形上学两大部分内容,需要克服研究中遇到的资料收集和文本解读的巨大困难,需要突破中国学界传统的评价模式,对波爱修斯做出公允的评价。胡龙彪博士通过艰苦的努力基本实现了论文设计时提出的预期目标。这部论文的出版,对于中国学者理解古代和中世纪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深入展开教父哲学思想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霍布斯鲍姆这位寿至95岁的历史学家,他的生命长度几乎等同于“恐怖的”20世纪。所以这本自传其实几乎和他的著作《**的年代》在年代上是重合的,但不同的是自传是以个人的视角来观察20世纪。 身为一位历史学家,而不是小说家,他的笔触充满热情却不煽情,叙事方式叼叼絮絮却不试图勾勒一个戏剧化的人生,或者特意营造某种感染力。可是跟随他信手拈来的吉光片羽,才发现他侧面认识了许多影响20世纪发展的重要人物,不论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会行动方面。 他也许不是某个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却在某种机缘下近身观察,加上身为历史学家对文献的娴熟掌握,帮助他速描事件中人们的处境,以及每个世代、每个地区的变动痕迹,让我们体会“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读过本书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是一
清洁化妆品设计与配方 定价 49.8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作者 李东光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122308979 本书对清洁化妆品的分类、功效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清洁霜、洗面奶、沐浴剂、洗发香波、护发素等的配方设计原则以及配方实例,包含150余种环保、经济的配方。 本书可供从事化妆品配方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人员使用,同时可供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