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作为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是一位并不严格遵循西方传统学科分类的学者,其研究著作从内容到风格,都介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之间。其作品在哲学界、社会学界、历史学界、艺术学界均影响深远。 本书回顾了列维-斯特劳斯对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多位代表人物的影响,及其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这其中包括与布罗代尔、保罗 利科、布尔迪厄、维特根斯坦、萨特、梅罗 庞蒂等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通过本书,我们除对列维-斯特劳斯及其人类学研究的部分基本概念得以深入了解外,还将以更宏观的视角认识当代法国思想界及其相关的人文思潮。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 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 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 个人选择 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书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希利斯 米勒关于小说中的社群理论研究,特别是《小说中的社群》(Communities in Fiction)和《社群的爆燃: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米勒在《小说中的社群》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提出了被重新定义的现代社会的社群(community)概念。他认为是社群的错位(dislocation)、分解(dissolution)和爆燃(conflagration)构成了 现代社会痛苦而严峻的证词(testimony) 。文学社群的概念不是希利斯?米勒首先提出的,更早可以追溯到雷蒙德 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让 卢克 南希(Jean-Luc Nancy)等人。但是米勒首先运用这一理论大量分析文学作品,他的文本细读方式给笔者很多启发。笔者认真研读米勒所写文章,研究他如何用后现代社群理论对特罗洛普、哈代、
尚钺先生,在外,是一个忠诚的革命战士,一位严肃的学者,一位敬业的老师。在家,是一位对孩子充满爱的严父、慈父。本书收入尚钺先生本人的自述,以及亲友、弟子的追忆,搜录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文字与光影中勾勒这位杰出革命家与史学家的经历与气质,在回想近八十年学术、社会与革命的往事中触摸那些风云激荡的历史痕迹。
宜宾唐君毅先生是20世纪文化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香港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教授。唐先生承续儒家内圣成德之教,通过自我体睑、普遍推扩和形上提升,确立了道德性的“心之本体”范畴,并以之作为生命存在层层超越的终极指向.创构了一个庞大的“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体系,从而在肯定人类各种心灵活动以及各大文化系统的必然合理性的前提下,特别彰显了儒家从尽性立命达至天德流行境界的至上性。唐先生哲学建构的宗旨在于成就一个“文明以止”的人文世界,正因此,他被当代新儒家另一位大哲牟宗三先生尊为“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
罗振玉身后,记述其生平、研究其思想、承继其学术、整理的著作方面,著述甚丰、成绩*的首推闻名海内外的文史学家继祖老师。他辑述的《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198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继由台湾行素堂于1987年发行中文繁体字版,又由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出日本版)是部罗氏年谱,被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评为“叙事缜密,无溢美,无浮词,可信可传”。他撰写的《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长春市政协《长春文史资料》1985年首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出版)被扬州师范学院谭佛雏教授评为“事得其真,议得其平,而文笔亲切洒落,不蔓不枝,故每章读之,惟恐其速尽”。他主编的《甘孺丛稿》(编定待出版)、《王国维之死》(1995年由台湾祺龄出版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1999年由广东教育出版毫不客气地予以驳斥。他把祖父的生平和事业作为
《回忆马克思》共收文章36篇,《回忆恩格斯》共收文章35篇。这两本书中的大部分回忆文章曾在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发表过,这次重新进行了编排。《回忆马克思》新收入了四篇文章,它们是:恩格斯的两篇文章《卡尔·马克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斯蒂凡·波尔恩的《布鲁寒尔的冬天 卡尔·马克思》,尤利乌斯·瓦尔特的《卡尔·马克思》。《回忆恩格斯》新收入四篇文章,它们是:马克思的《弗·恩格斯的小册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前言》,Ⅱ.伊森的《回忆与恩格斯的会面》,巴·波·阿克雪里罗德的《回忆录片断》,彼·德·博博雷金的《回忆录片断》。新收入的八篇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三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其他几篇是从国外书刊上新翻译过来的。另外,还附了马克思自白
毛坤先生(1899—1960)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档案学家,曾任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长、四川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2009年9月,由四川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和校史办公室联合举办的纪念著名图书馆学家和档案学家毛坤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隆重召开。现将会上的讲话和会议收到的学术论文及回忆文章汇编成册,以兹纪念。同时,本书收录了毛坤先生遗著《图书馆用具表格图式》和《中国国家档案馆规程草案》以及《毛坤先生年谱简编》供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学者参考。
这是新一代红学专家梁归智先生历时三载,为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所作的传记。 我国著名学者周汝昌,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名重一时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书法家和诗人。他在燕京大学外文系求学期间发表《红楼梦》学术论文,引起大学者胡适的关注,两人结下了一段难得的红学因缘。周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于1953年出版,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被中央特调回北京工作。其后历经数次红学思想批判运动,始终紧守学术信念,在“文革”结束后,出版十几部红学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令海内外学界瞩目。 本书以周汝昌的《红楼梦》研究为主线,记述传主生活行迹、研究著述、过从交游等重大事件。作者以一个红学专家的视角,勾勒周先生八十余载人生风雨,折射出一代学人的命运,展示近百年来红学研究的风云激荡。本书着力
《乡创英雄榜》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宏伟背景下,致力于记录过去二十年间为中国乡村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锋人物。这些杰出人士不仅是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中国乡村最有潜力的领军人物。人才,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因此 乡创英雄榜 的评选标准,不局限于他们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乡村潜在人才的能量。他们用各自的领域的智慧和实践, 在为中国的乡村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创造出新的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灯塔,引导着各地乡村的建设与创新。他们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和理念经验,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带来新的启示。
《林崇德口述历史》主题是展示一个中国的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知识分子成长的生涯,自述爱国、爱党、爱学术、爱教育和爱学生的历程。我要表现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念:把忠心呈于国家,把孝心献于长者,把爱心奉于社会。我要对心理学界说的话是: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国际化;我要对教育界说的话是: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要对社会说的话是: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只要在人生十字坐标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都能发光发热。我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求实求是。
罗家伦(1897—1969)曾侄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1928—1930)、阑立中央大学校长 (1932—1941)、*首任驻印度大使(1947—1949)、台湾阐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史馆”馆长等职,在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诸多著述,是一位处予政治与学术之间、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 本书以罗家伦五四前后的经历与思想为基础,以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救亡图存为总体历史情境,阐释其融合中西,囊括教育、人生、民族和文化问题的新型文化思想体系,揭示其注熏思想文化的启蒙与渗透力量,以文化关怀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毕生思虑之所在。本书亦评述罗家伦“亦政亦学”的人生轨迹,搦示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情境下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及其两难困境,并对其文化思想的局限做必要的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