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本书是近代以来十六位有血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合传。他们多生活于乱世民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他们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共有的高贵品质:血性与良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饯行时代的使命,奏鸣着一曲曲时代的强音。
作为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是一位并不严格遵循西方传统学科分类的学者,其研究著作从内容到风格,都介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之间。其作品在哲学界、社会学界、历史学界、艺术学界均影响深远。 本书回顾了列维-斯特劳斯对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多位代表人物的影响,及其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这其中包括与布罗代尔、保罗 利科、布尔迪厄、维特根斯坦、萨特、梅罗 庞蒂等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通过本书,我们除对列维-斯特劳斯及其人类学研究的部分基本概念得以深入了解外,还将以更宏观的视角认识当代法国思想界及其相关的人文思潮。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内容简介:该书记叙了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少年刘大铭的青春生活。全书以时间为序,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病魔之下,艰苦学习,顽强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作者用切实的经历,完美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向世人展现着病痛与挫折之下,苦难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他向当代社会传递着生活的希望,展现着活着的标准,阐述了生命传承,存活的意义,激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地崇敬与热爱。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是经湖北荆门博物馆专家悉心整理并经袭锡圭先生审阅的《老子》一书的古抄本。为了解和揭示老子及其思想的原貌,以及校勘今本、纠正传统连释对《老子》本文的误读,全书按竹简《老子》古抄本的内容层次来划分自然段落。每一段原文分校释、译粒?蚱
一位的诗人罗伯特 弗里斯特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黄色的树林中分出两条路,很遗憾我不能同时都走,我选择了一条近路,这导致了所有的不同。这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米尔顿 弗里德曼乐于引用的诗句。作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他一直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他倡导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展开了长达30年之久的论争,掀起了 货币主义的反革命 ,因而被称为反凯恩期主义的先锋。他的一生幸运和痛苦相伴,极具传奇性。本书为你掀开这位自由经济的坚强斗士背后的道路。 西方经济学自1776年亚当 斯密《国富论》出版以来,经历了200多年的辉煌发展,产生了许多大师级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大师不仅在理论上为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完善、发展以及人类福祉的增进做出了的贡献,在经济学说史中留下了他
这是美国著名律师、演说家丹诺在晚年亲笔写下的一本回忆录。 在书中,丹诺回忆了家族的历史、年少的岁月以及如何开始律师执业生涯,回忆了六十年为公司、劳工以及刑事案件担任辩护律师的过程中,处理的许多轰动一时、脍炙人口的案件,同时记录了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从反对死刑的主张、争取公民权利,直至对于司法体制的批判、人生的终极思考,完整地勾勒出了这位舌战大师饱经沧桑的传奇一生。 本书的译者王璐律师利用在美国进修期间的两年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一手相关资料,忠实原著的完整翻译了丹诺1932年在美国出版的这本回忆录,可以说,这是国内部中文完整全译本。
约翰 赫伊津哈是荷兰伟大的文化史学家,也是影响世界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人物。本书是目前惟一有关约翰 赫伊津哈的权威评传。作者认为:“凡是阅读赫伊津哈著作的人,不仅会接触到欧洲历史丰富的形式,而且也能够认识到它与现代的美国和古老的亚洲之间的联系。凡是阅读赫伊津哈著作的人,都能够学习到文化历史能够实现的事情:通过描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实际上强调指出了世界文化的相互关联。”
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人,早年追随王安石主持的熙丰新政,大观、政和年间作为宰辅绍述新政,是新党的代表性人物。他能秉忠直言,屡屡与新党权力核心发生冲突,一再被贬斥,颇有“忧国而不惜官”的贤士风范。他自幼学习儒学,早年沾染道风,中年开始向佛,禅学修养较高,终得以列入黄龙派兜率从悦禅师的法嗣,是北宋佛教得力的外护居士。他主张三教融合,推动了宋代三教融合的发展。他整理了儒、释、道三家的一些文献,有七部编著文献及一系列诗文存世。 南宋理学勃兴之后,一直到清代,理学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张商英的思想本来不属于理学系统,所以后世对张商英的评价普遍较低,有一些舆论甚至由此诋斥其人格,企图全面否定张商英,以至后世的历史学家不怎么研究张商英在新政中的政治才能,文学研究不关注张商英的
《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上编精选邓嗣禹有代表性的论文十余篇篇,重点反映了邓嗣禹的学术贡献。其中,对于科举制度的3篇文章,大体代表了作者对于科举制的基本意见;《血盟义儿与结拜兄弟杂考》是作者生前后一篇文字,从未发表,此次为首次公开;《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全面梳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史学”的成果。这些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上编又收录作者人生自述4篇,师友回忆2篇以及与胡适等人往来信件计47封,有代表性地反映了邓嗣禹的人生经历和与师友的交往情形。 《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另一作者彭靖为邓嗣禹外孙,下编各文大多出自其手。作者多年来各处搜集邓嗣禹的文章与事迹,对邓嗣禹的人生轨迹有较深了解,曾在《中华读书报》、台湾《传记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有
红楼探佚、诗文鉴赏、书法理论,他一生著述皆为阐释中华文化之大美。尽管遭遇无数坎坷,他始终没有放弃《红楼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邵洵美的价值长期以来被严重忽视和低估。他之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所传诵,是因为他“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典型”(李欧梵语)。王京芳编著的《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系统全面研究了出版家邵洵美。
库尔特·哥德尔是一个智慧巨人。他的不完全性定理不仅改变了数学,而且改变了整个科学世界和建筑于此定理之上的哲学。哥德尔定理粉碎了逻辑终将使我们理解整个世界的梦想,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什么是理性思维的界限?我们能够完全理解我们自己造的机器吗?我们能够搞清楚我们心智的工作过程吗?当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缺乏逻辑的确定性时,数学家还怎么继续工作?在这本书里,我们终遇到了置身于这些深邃思想背后的那个人。约翰·卡斯蒂和维尔纳·德波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复杂的人物既入世又遁世,既雄心勃勃又固执已见。作为维也纳文化上富盛名、*创造力的那个时期的一个学生,哥德尔深受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他参加了维也纳小组的活动,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科学理论、客观实在和真理之间的关系。后事,哥德尔去了普林
本书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二辑,包括了对何满子、车辐、黄宗江、黄宗英、贾植芳等17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曰时代文化的丰富。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后的文化贵族(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