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本书是近代以来十六位有血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合传。他们多生活于乱世民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他们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共有的高贵品质:血性与良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饯行时代的使命,奏鸣着一曲曲时代的强音。
作为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是一位并不严格遵循西方传统学科分类的学者,其研究著作从内容到风格,都介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之间。其作品在哲学界、社会学界、历史学界、艺术学界均影响深远。 本书回顾了列维-斯特劳斯对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多位代表人物的影响,及其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这其中包括与布罗代尔、保罗 利科、布尔迪厄、维特根斯坦、萨特、梅罗 庞蒂等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通过本书,我们除对列维-斯特劳斯及其人类学研究的部分基本概念得以深入了解外,还将以更宏观的视角认识当代法国思想界及其相关的人文思潮。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内容简介:该书记叙了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少年刘大铭的青春生活。全书以时间为序,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病魔之下,艰苦学习,顽强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作者用切实的经历,完美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向世人展现着病痛与挫折之下,苦难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他向当代社会传递着生活的希望,展现着活着的标准,阐述了生命传承,存活的意义,激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地崇敬与热爱。
本书的编写人员都是孟二冬同志的母校宿州学院的领导、师友、同事、同学。他们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总书记的回信和相关指示精神的基础上,怀着对孟二冬的深厚感情,带着宣传本校涌现的教书育人杰出楷模、当代知识分子优秀代表的责任感,在不长时间内完成了本书撰写工作。他们都是学有所成的专家、教授,有着多年和孟二冬密切相交甚至朝夕相处的经历,对孟二冬的人格风范和内心世界,有着更为深切的感触和体察。在撰写中着力展示孟二冬品格中所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深厚文化底蕴与火热生命激情,从而颇为传神地描绘出一个精神崇高、师德高尚、品位高雅、情趣纯真,内心世界极为丰富而美好的生动形象,一个使读者感到血肉丰满、可近可亲、平凡而又伟大的真实的孟二冬。 本书在内容上,记述了孟二冬为学、为师、为文、为人
这本《陈垣与岭南》,就是这次会议的论文选集。定名为《陈垣与岭南》,有两层意思:一是陈垣为广东新会人,33岁以前,生活工作在岭南。清末民初岭南的学术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陈垣一生的学术成就和民族气节、家国情怀有深刻影响。陈垣在许多著作中都署名 新会陈垣 ,在一些忆乡诗中,表达了他对岭南生活的怀恋。 陈垣与岭南 既表达了陈垣与岭南的渊源关系,也承载着岭南学人对陈垣的景仰。二是本书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部分是探讨陈垣与岭南的关系的,也是这次会议的特色之一。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中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本书在分析这个“天崩地坼”的大变动时代以及方氏本人坎坷经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他三教归《易》的学术观和会通古今中西的治学方法,特别是对其“质测”之学和“通几”之论进行了深入阐明,对其“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以禅归《易》的易禅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还对方氏考据学与语言学、文学与艺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对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析,是一部全面、系统评价方以智的著作。
编者创办这个《胡适研究论丛》,是为广大的胡适研究者,对胡适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互通信息,相互切磋的学术园地;也是为思想界和学术界提供参考比较的材料。总之,是为了推动学术进步和文化繁荣。胡适本人的思想、学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比如,关于胡适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现在还研究得很不够。与他相关的诸多方面,更有待进一步发掘。比如,与他有密切关系的许多人物,还有许多是不很清楚的。又比如,与他关系密切的学术界、教育界、艺术界的许多人物、事件,也同样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些课题,如果不做深入研究,不但不足以深入全面地了解胡适,也不足以深入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教育与学术的发展历程。有鉴于此,《胡适研究论丛》将努力提倡和推动这些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发表研究胡适本人的论著;
《南侨回忆录》作者陈嘉庚先生,为著名的华侨领袖。他早年在新加坡经商致富,却把钱全用于福建家乡的教育事业,创办了集美师范、航海、水产、农林、工商等学校,后又创办厦门大学。抗战期间,发起组织南侨总会,动员华侨从经济上给予祖国抗战巨大帮助,并亲率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受到国共两党的一致称赞。在《回忆录》中,作者用真诚质朴的笔调,记叙了自己办实业办教育、特别是率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的经历,表达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赤子情怀。陈先生对金钱的态度、对国事的热心,实在令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汗颜。而书中对重庆当局腐败现象的抨击,对延安政府朴素风尚的赞扬,又使得我们在一再强调端正党风政风的今天不胜欷虚欠。
他是一部 历史书 ,擅长文物鉴定,被誉为国宝专家; 他主编的《国宝》,成为中国政府官员赠送外国元首的正式礼物;《朱家溍传》讲述他出生相国世家,却蜗居陋室,与家人多次捐赠收藏,一次捐赠即过亿元。
从《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作者来看,此书中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基本都囊括在内;从《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学术质量上看,尤其是对费老思想和学术成果进行反思的文章,结合当下学界的研究进路和学术风气进行研究,使人耳目一新,也使对费老的纪念不再流于形式;同时,读者在这些对费老回忆的文章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学乃至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巨大变化。
《中国历代思想家》系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这套著作将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本书为《中国历代思想家》之《清3》,介绍了郭嵩焘、王韬、薛福成、郑观应、胡礼垣、严复、康有为、谭嗣同这8位思想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其评价。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20世纪的哲学巨匠。1872年5月18日牛于英国寨埠头城。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取得数学奖学金,1893年(三年级)时转学哲学,189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并取得哲学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定居美国。1950年6月获得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颁发的“荣誉勋章”。1950年12月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获丹麦索宁奖。1964年建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70年2月2日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伯特兰·罗素一生几乎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他领略过黄昏时分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柔而晚霞,品尝过铁窗风味和夫去自由的苦楚,也曾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奔走呼号,可谓饱经沧桑……。他作为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一个动荡不安的险恶世纪中,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才智和罕见的活动,在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