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 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 次改变, 大 分人将沦为 无 值的 体 ,只有少 分人能进化成 质发生改变的 人 。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 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本书是近代以来十六位有血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合传。他们多生活于乱世民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他们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共有的高贵品质:血性与良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饯行时代的使命,奏鸣着一曲曲时代的强音。
作为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克洛德 列维-斯特劳斯是一位并不严格遵循西方传统学科分类的学者,其研究著作从内容到风格,都介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之间。其作品在哲学界、社会学界、历史学界、艺术学界均影响深远。 本书回顾了列维-斯特劳斯对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多位代表人物的影响,及其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这其中包括与布罗代尔、保罗 利科、布尔迪厄、维特根斯坦、萨特、梅罗 庞蒂等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通过本书,我们除对列维-斯特劳斯及其人类学研究的部分基本概念得以深入了解外,还将以更宏观的视角认识当代法国思想界及其相关的人文思潮。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章开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辛亥革命史、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研究、张謇研究、贝德士文献研究等诸多领域具有极高的建树,其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誉。章开沅也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家,他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并曾出任校长,逐渐形成了一套高瞻远瞩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并培养出一批学有专长的知名学者,影响了几代后继学人。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章开沅学术与人生》汇集了章门弟子及学术界对其治学方法、学术思想、教育理念、道德情操、生活佚事等诸多方面的梳理和回顾,读者从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家的治学历程和人生体验,相信《章开沅学术与人生》定能使处于成长道路上的年轻人受到深刻启迪。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中国一代学人的典范。在文化领域,他鼓吹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运动;倡导“整理国故”,对传统文化展开批判性反思;呼吁中国文化的“充分世界化”,以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普世性价值取向。在学术领域,他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实用主义方法论,开创现代学术研究范式。胡适也继承了士人论政的传统,秉持自由主义理念,发表大量政论文字反对极权政治、思想文化专制。“但开风气不为师”是胡适喜欢的龚自珍的名言。也是人们对胡适在现代思想文化史的建树的评价。
大师风范》(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卷)分上下两册,约126万字,其中收录了李四光、梁思成、钱学森、郭永怀、袁隆平等35位大师的小传。这些大师学贯中西、淡泊名利、敢为人先,在国家*困难、*需要的时期勇于奉献、敢于创新,为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丛书适合科技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爱好学问的社会读者使用,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大师风范》(人文社会科学卷)分上下两册,约110万字,收录了陈垣、冯友兰、郭沫若、钱锺书、夏书章等31位大师的小传。大师成长中的偶然事件、学术发展当中的重要见解、处理社会事务和人生命题的豁达态度,都会使读者开卷有益。本丛书适合科技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爱好学问的社会读者使用,也是青少
宜宾唐君毅先生是20世纪文化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香港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教授。唐先生承续儒家内圣成德之教,通过自我体睑、普遍推扩和形上提升,确立了道德性的“心之本体”范畴,并以之作为生命存在层层超越的终极指向.创构了一个庞大的“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体系,从而在肯定人类各种心灵活动以及各大文化系统的必然合理性的前提下,特别彰显了儒家从尽性立命达至天德流行境界的至上性。唐先生哲学建构的宗旨在于成就一个“文明以止”的人文世界,正因此,他被当代新儒家另一位大哲牟宗三先生尊为“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
本书是陈子善先生三十年来关于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文字的结集。全书主要五个部分,依次是评述已出版的徐志摩作品集的版本,探讨徐志摩的手稿和集外诗文、日记等,发掘徐志摩与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平社的因缘,考证徐志摩与鲁迅等同时代作家的关系,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对徐志摩的纪念和研究。附录收有关于陆小曼的四篇短文。作者以史见长,有笔有神,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徐志摩形象。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元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28岁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创了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念来分析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之先河;33岁发表《人间词话》,首倡“境界”说,把古典诗论引入到一片全新的美学视野,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36岁发表《宋元戏曲史》,成为戏曲史研究的开拓者。他以二重证据法系统地考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名号、世系和称谓,立论精确,为学者所叹服。梁启超称他是“学界重镇”,郭沫若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金字塔”,连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也认为,“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之国脉,十几所院校和研究机构战时先后迁入云南,昆明一时间人文荟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文化重镇;全国相当数量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知名人士,都在云南这块偏僻的红土地上会集了。他们不失民族气节,甘于艰苦,甘于淡泊,朝夕系念着教学和科研,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为培养人才而作着不懈的努力。在他们心目中,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无论敌人如何摧残,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让民族的“学术生命”倔强地存活下去。本书挖掘出大量新史料,超越以往关注西南联大的视角,观照更广阔的时空,更多的学者文化人的群体,以丰富的细节再现彼时大西南弦歌不辍、延续民族文脉的精神坚守之状貌,给今人留下了无尽的怀想。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学派创始人,与朱熹并为南宋理学双杰。他为人特立独行,为学标新立异。从小奇思好问,对宇宙、对经书都有独到的思考和理解。他学无所师,但却以日用庸常为师。他批评科举考试。指其扼杀、摧残人才。他为官清廉、勤勉、高效,赢得世人赞颂。他理性对待佛教,反对简单地判佛教为异端。他教学布道。培养了一代儒学才俊,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他既明辨与朱熹的差异,又欣赏朱熹的为人与才华。他独创心学,探讨了“心”本体与发明本心之修养方法的关系,为儒学发展开 辟了新的方向。
本书探讨了清朝乾、嘉时期崔述在疑古辨伪、考信求是的学术生涯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论证了崔述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形成的特有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历史、自然的理性思考,以及他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评介了崔述思想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书中揭示了崔述辨伪考信的精神,对传统的观念不是要必於从,也不是要必於违;而是要从事实出发,先分清虚实真伪,再评论其是非得失。要考问周详,考而後信;要考古必确,析理必精;要为天下的公言,不是一已的私意。同时也指出了崔述既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辨伪纠谬,却又要尊经崇儒,事事都要以经书为准,都要考信於六艺的矛盾属性。
他是美国历史上位华裔首席刑侦鉴识专家,美国警界迄今职位的亚裔人士,被美国媒体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物证鉴识大师”、“科学神探”、“犯罪克星”。 他从警30年,共参与调查各类案件8000多件,包括有“世界大审判”之称的“辛普森杀害前妻及男友”的案件、克林顿总统前任白宫律师自杀案、肯尼迪被暗杀案的重审、“9·11”世贸大楼被撞事件后的法医勘查等。他是美国三所大学的终身教授,被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多所法学院和医学院聘为顾问或客座教授。他侦办过的许多刑事案都成为国际法庭科学界和或警界的教学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