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本书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共同编写,收录了68位上海社科大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与卓越贡献,展现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碰撞与交汇。全书还融入 建筑可阅读 和CityWalk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精美的建筑图片,以及通往每个大师纪念地的地铁路线和手绘地图,让读者能够 带着书本去旅行 ,跟随陈望道、谭其骧、徐森玉等社科大师的足迹,访问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等纪念地,深入了解社科大师的爱国情怀与治学精神,探寻上海绚丽丰富的城市文脉,传承上海的文化精神,彰显上海的城市品格。
本书303位人物肖像全部是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以年龄为序,最年长者是出生于1892年的朱屺瞻,最年轻的为1938年出生的戴敦邦,作者为每人编写了生平成就简介。在步入1990年代之时,作者有感于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为此在上世纪1990年代的8年时间里,专注于对二十世纪学林文坛、硕果仅存的杰出人物进行广泛考察,寻访与二十世纪同行的学林文坛耆宿,先后访问各地老一辈学者专家三百余人,为他们拍摄肖像。本书拍摄的文化前辈适逢生活在二十世纪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背景里,他们承载着深厚的国学传统,经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又大都投身于抗战救亡运动;世变频仍,道路坎坷,历经民族忧患和政治创伤,他们依然执著奋斗,矢志不渝;他们是惊心动魄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我们之所以要编这部遗墨集,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 一、陈垣先生精神财富的重要的体现,当然是集著作大成的《陈垣全集》。但是,文稿经过排字或电脑处理变成文本,原来千姿百态的笔迹也就变成千人一面的整齐规范的方块字。这固然方便了读者,但像陈垣先生这样的大学者和书法家,他的墨迹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也是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遗墨集和文本全集,可以互相辉映。 二、《陈垣全集》不论如何齐全,终归是以他的作品的后成果为主,很难完全反映他的写作过程。陈垣先生自学成才,没有师承,他喜欢收藏清代学者的手稿,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揣摩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有时候,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作者的结论。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手稿,不但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还经常把它作为教材给子弟和学生学习。在这部遗墨集中,我们选印了
本书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改革研究基金和中共中央*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共同资助,是 行政改革蓝皮书 的第9部年度报告。 本书由总报告、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服务标准化、基层行政改革和管理创新和2022年行政体制改革大事记共7个部分组成。重点反映和总结了2022年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对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全书既有*层面上的总体分析,也选取了地方改革实践案例,总体上可以反映2022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面貌。 本书认为,2022年,我国行政体制各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充分考虑了MBA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英语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突出语言实用性,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巩固。全书包括15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融听、说、读、写、译多种语言技能于一体,包括导入问题、阅读、听力、口语练习、写作、案例分析等主要部分,通过不同手段对同一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在全面培养英语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选材方面体现真实性、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与MBA相关的主题也便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教师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