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四十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她颠覆了过往女性只能在电视新闻中 端茶倒水 的惯例,一举坐上主播台,奠定了女性在职场上的重要地位。 百万年薪 曾把她推到风口浪尖,令她措手不及,她毫不畏惧,甚至愿意放弃主播台的位置,手握采访本奔走在世界各地,追逐事件的真想,并*终赢得作为新闻记者应得的尊重。 从一个来自波士顿的瘦小女孩,到成为美国电视新闻界*炙手可热的记者,她见证甚至间接促成了无数历史事件与政治决定。 除了瞩目的事业,她还有个叛逆桀骜的女儿。但是她不断自省,*终以积极而克制的态度让女儿和自己脱离困境,收获*甜蜜的母女之情。 一路走来,芭芭拉经历了无数风起云涌的政治事件和潮起潮落的人生起跌,但她却始终凭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无比的勇气,成为人们口中经久不衰的传奇。 美国电视新闻* 真情告白 有时那些
《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83岁时写的自传,包含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成年后的见闻、自身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与弗洛伊德的相识相知及分道扬镳、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探索精神世界的奥秘。本书浓缩了荣格一生的思想精髓,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独特传记。
《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科学的真理是可以重复的。但是教育不同。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应变。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一幅画、一首歌都不是重复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育的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个儿童也不能重复,需要不断的创造。 我看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
人物传记。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是她那个时代*天才又*挑衅性的声音之一,也是一位影响力两极分化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有人称赞她远见卓识,有人谴责她是骗子。她出生在普鲁士,父母都是犹太人。1933年,她逃离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以批判世界对二战罪恶的反思而闻名。作为一个充满内心矛盾的女人,阿伦特在36岁时才学会用英语写作,然而她的*本书《极权主义的起源》却一手改变了几代美国人和欧洲人看待法西斯主义和种族灭绝的方式。她*著名、也是*争议性《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引发了轩然大波,争议持续至今。
《福柯思想肖像》由刘北成编著,作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福柯及其著作影响世界学术界甚广。他侧重边缘历史的研究,为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重新建立了坐标。其知识考古、系谱学、知识一权力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依旧具有重大的影响。福柯的个人经历也颇值得关注,他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在风云变幻之间勾勒出那段时间法国学界的气象;他的同性恋形象也使他迥异于其他学人。《福柯思想肖像》取精用宏,叙事生动,为中国读者了解福柯打开了一扇大门。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这是一本传记,是一本音乐简史,也是一本文学作品。作者将三条戏剧化的主旋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18世纪的巴赫和他遗失组曲手稿的历,1纪末的卡萨尔斯和他发现组曲的始末;21世纪的西布林醉心于组曲并不断寻求的过程。为了创作本书,作者前往巴塞罗那,又来到比利时,采访了许多大提琴家,调查了档案资料,参加了相关会议,甚至亲自拿起大提琴……这一切都是为了揭开围绕大提琴组曲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神秘面纱。
《我这一生》是林语堂唯一的一本自传,作者描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以及之后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感悟。在这本书中,我们看着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成为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他的一生,是一部成长的历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才情与风骨。本书是林语堂的自传,也是那一代文人的成长史、思想史和精神史。
钱仲联是著名诗人、词人,更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国学大师,为汉赋、唐宋诗词以及清代诗作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瑰宝注入新的生命力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王元化先生为之寿序云: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贤者多以文学创造为旨归,而传统文学创造之主流,端在诗歌一脉,虞山梦苕庵钱公仲联先生“代诗豪也!” 《诗学霸才钱仲联》侧重在对钱仲联所处人文环境的介绍、钱仲联诗歌创作阐述和钱仲联史学研究介绍三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在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方面成绩斐然的钱仲联的全貌。全书结构严谨、分析细腻、评述得当、语言流畅,是一部较好的学术人物传记。
周有光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于友先生1938年参加国际新闻社,一生从事新闻工作。1978年,他参加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和周有光先生结下不解之缘。 《见贤集:喜读周有光论着》里既有周老散落在有关文章中的精辟语录,也有于老的学习心得,既有周老有关精彩文章的链接,又有于老言简意赅的评说。所有的文章,折射出两位老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睿智的思想火花,不仅有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给当代人以启迪和思考。
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想。 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工业化的现代”已被一种“晚现代”所取代,此中充斥着新的力量极化和新的矛盾——进步和困窘相伴相随。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直切当前社会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后工业时代经济的特点,文化和身份的冲突,由自我实现之责任带来的疲惫,以及自由主义的危机。
本书是近代以来十六位有血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合传。他们多生活于乱世民国,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他们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共有的高贵品质:血性与良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饯行时代的使命,奏鸣着一曲曲时代的强音。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位采访到本 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 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 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自80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贯耳,他主持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 新知文库 现代学术文库 丛书,在知识界、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他任主编的《读书》杂志,被青年读者视为精神启蒙,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院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出版《宽容》《情爱论》《异端的权利》《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全集》《爱默生集》等影响大时代知识面貌与格局的人文图书,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 工作室 ,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书趣文丛 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套大型丛书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
“编辑这种病,不会要人命。但如果病入膏肓,我就不敢保证了……” 幻冬舍,由一个抱持着「无名」、「年轻」、「贫穷」和「天真」之「革命四条件」的四十二岁中年男子见城彻,以一千万日圆所创立的新出版社。成立首年,就破天荒在《朝日新闻》砸下三千六百万日圆买下全版广告,营销一口气推出的六本新书,后全部大卖,成功打响创业的炮。 在所有人皆不看好的情况下,见城彻陆续为作家们量身打造写作企划、激发其创作潜能,畅销话题作包括村上龙的《工作大未来》、五木宽之的《大河的一滴》、唐泽寿明的《两个人》、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北野武的《全思考》、藤原纪香的《纪香魂》、弘兼宪史的知识漫画讲座系列……等。在2008年底爆出小室哲哉诈欺并破产事件后,亦随即在来年为其推出《罪与音乐》一书。 见城彻领导
读了徐樱姊的书稿,感慨万千。方桂比我大九岁,但我们可说是同时代的人。我们的历程,相同处实在很多。我们都经过了历史上未有的变化,我们都想从学术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我们都经过了关系国家存亡的抗日战争。一生播迁,弦歌未辍,我们都是幸运的人。 早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听见了方桂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个杰出的青年语言学家。国学主张“读书必先识字”,所以文字学,那时叫作小学,是国学的一重要部分。等到方桂同赵元任先生等把范围扩充到语言,利用近代的方法,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础。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三十年代方桂曾获中央研究院的杨铨奖。那时中研院有两个全国性的奖:人文科学的杨铨奖和自然科学的丁文江奖,是国家重要的学术奖,当事者无意续办,便都削减了。在方桂以后,我曾获丁文江奖,所以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