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 西班牙流感 收割了马克斯 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 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 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
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权威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最耀眼之处。
蔡元培先生是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 学术 与 自由 之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研究参考借鉴。本次收入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重新制作出版,并参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约翰 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 伯格生平与著述的传记。约翰 伯格是战后欧洲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 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 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
文明的先发与落后,社会的发展与倒 等问题, 直是人类关注的大议题。就此,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国家 选的技术、完善的社会 层、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 于其他,并决定了西方统治世 的地位,甚 认为究其根本是西方种族的 越性决定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环境因素才是决定 的车轮向西方倾斜倾,文明的进步的确助推了文化、技术和组织的先发,但同时也导 了细菌的侵袭和船坚利炮对文明的 命摧毁,也就是说,种族决定论和西方文明 势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可以统治世 百年之久。是环境与资源的 渥滋养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此外,戴蒙德从生物学、地理学、 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为我们理解人类 了崭新的视角。从深耕 业领域的 ,到关注人类社
拉尔夫 瓦尔多 爱默生(1803 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 美国的孔子 美国文明之父 。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本书可以让读者与朋友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爱默生的外在与内在形象,书中对爱默生的生活背景,大学生涯,怎样成为作家、哲学家和牧师,婚姻状况,他在欧洲旅行的见闻以及晚年光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加深读者对爱默生及其作品的了解。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传记,作者是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廉 麦克尼尔。本书讲述了汤因比从童年到老年各阶段的人生经历,揭露了家庭环境对汤因比思想的影响,汤因比如何孜孜不倦地写出《历史研究》这部巨著,汤因比在专业学者和普通大众中的声望如何形成,同时还剖析了汤因比学术上的得与失,并对如何看待汤因比的史学成就作出了评判。麦克尼尔受汤因比家人邀请撰写本书,使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客观、准确地还原了汤因比的一生。尽管麦克尼尔与汤因比家族关系密切,但他并没有故意拔高或贬低汤因比形象,而是尽可能不偏不倚地进行评价,对汤因比的事业和家庭生活都进行了详细的探析,对一些令人难堪的事件也并不避讳。 本书是难得一见的汤因比传记作品,还是一部史学佳作,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汤因比及其史学思想,检讨西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饥饿”为主题的纪实非虚构作品。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本书就是就要讲述这些饥饿人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作者试图探明,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依然有人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在如今这个富足的世界,可能恰恰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导致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富足下的饥饿。 目录 开端 尼日尔:饥饿的结构 关于饥饿:物种起源 印度:传统 加尔各答 比劳尔 昌迪加尔 温达文 德里 孟买 关于饥饿:人们的手 孟加拉:
这辑文选从一个有限的侧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认真探索。如今许多人在一种怀旧的气氛中回忆八十年代,也常常有人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加以对比,说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思想热忱。然而,我们的“小小十年”真的那样贫乏吗?这是剧烈转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时代,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真诚地投入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的时代。相较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的崇敬,这个时代的思考中渗透了新的文化自觉;相较于许多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重整思想的旗帜,建立批判的阵地;相较于过去时代的声调相对单纯的讨论,这个时代的思想空间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声音。这套小小的精选集是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的大转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勤奋探索的侧影。我
与马克 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 米歇尔 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 ***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ji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zui受赞誉的惊世之作 《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
《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传主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著名、影响*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介绍了他在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他的第二次婚姻、他对苏联的态度、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书名】 大卫·休谟传 【作者】 [ 美 ] 欧内斯特 ·C. 莫斯纳 【译者】周保巍 【丛书】启真·思想家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出版时间】 2017 年 9 月 【 ISBN 】 9787308171106 【定价】 138.00 【上架建议】人物传记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大卫 · 休谟,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建立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本书 1954 年出版了英文首版, 1980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1 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再次以平装本形式修订重印。半个世纪以来,莫斯纳的《大卫 · 休谟传》一直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现代) 最权威的传记。本书不仅对大卫 · 休谟的生平有详细的著述,披露了关于休谟的罕见史实,同时也还原了一
年仅13岁,他就开始研读马基亚维利(Machiavelli)和路德的著作;29岁的时候,他已经当 上了教授;他时而是满怀激情的民族主义者,时而似乎又作为社会的观光客过着美国式的人生:马 克斯 韦伯(1864年 1920年)不仅是当代有影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期德国精神领域中捉摸不定、充满矛盾的伟大人物中的一位。他患有那个时代典型的 神经 病 ,着了魔一样地工作,却几乎没有完成一部著作;就连他的代表作《经济与社会》 (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也是在他去世后才出版的。作为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的韦伯,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文章影响着全世界、好几代学者和政治家,但 是哪些事物影响了他、又有什么激励着他呢?作为人的马克斯 韦伯至今也仍然是一个迷。尤尔 根 考伯是德国*的学术记者之一,在马克斯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本书是现代城市思想家简 雅各布斯(1916 2006)的个人全面传记。1961年,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此改变了世人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时至今日,在任何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中,她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书以细腻的讲述,揭开了这位女性非凡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孩子,写了七本书,拯救所居住的社区,被捕两次,参与了数千场辩论而从未落于下风。回溯过往,她还是一个挑战老师的学生,高中时代的 诗人 ,初抵纽约后在《时尚》《钢铁纪元》《建筑论坛》等杂志媒体上磨练写作技巧的撰稿人。她在纽约这座多元化的大都市中观察街道生活,吸收知识,直至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积极参与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与运动,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并亲身抗议。她反对美国城市规划巨擘罗伯特 摩西的纽约
《罗素文集(第15卷罗素自传第3卷)》记叙了罗素在1944至1967年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的和平主义主张。本书还描述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90岁寿庆活动的热烈场面,介绍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等有关情况。
谦逊的问讯是“更好地提问”的方式,谦逊是一种整体的态度,包括更认真地聆听他人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回应以及更好地展现自我,帮助你在沟通中发现那些你关心之人真正看重的东西。通过询问和反思,你会对自身和他人有全新的看法。 本书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会在喧嚣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在与他人的日常互动中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关系。全书用简明的语言讲解并配有章末练习和12个案例,帮助你有效掌握谦逊的问讯的艺术,也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全球系统性的挑战和培育适应性、创新性的组织。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是由其理论渊源、制度规范体系、制度执行体系、制度执行监督保障体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保障中国乡村治理有效运行的载体和依托,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时代性等特征。该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反映中国乡村治理规律程度及其自身完善程度,并受中国乡村治理进程、治理条件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制约。研究和探讨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问题,应立足于中国乡村社会实际和乡村治理发展需要,尤其应立足于增强农民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及改善乡村民生福祉、实现社会正义等对于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并严格遵循乡村建设、发展、治理规律和国家整体现代化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积极营造有效开展乡村治理的各种条件,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