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 于漪传》讲述了于漪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的一生经历。全书以时间线叙述了于漪从经历战乱、流离却仍心系家国的少年长成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师典范的故事。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 人之完成 ,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合格公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叩问语文之 门 的道路上,于漪始终坚持教文育人的教学理念,如若一位君子,不仅以其充盈的生命力向学生传道解惑,也用她至真至诚之心关爱他人,心系国家的发展。从一线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于漪将她的教育理念融入毕生事业中,躬耕基础教育事业七十余载,对于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的悉心浇灌。
清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十分兴盛,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发展的进程为线索,把有清一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将清代边疆史地学联结为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首先从宏观上探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主要成就和特点,然后再从微观的角度,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和代表性著作为个案,进一步探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巨大成就。 本书不但研究清代私家在西北边疆史地学上的成就,而且重点考察了清朝官修《西域图志》、乾隆、嘉庆《大清一统志》之“西域新疆统部”和《新疆图志》的学术成就,最后得出“清朝官修《西域图志》的
《陶行知传》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为全面地反映陶行知一生的传记。作者将陶行知先生置于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描写,生动、立体地呈现了陶行知于1917年夏天从美国留学归国至19146年7月26日逝世的近30年间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探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 阅读《陶行知传》,可以让读者真切触摸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洗礼。 同时作者通过陶行知与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蔡元培、蒋介石、宋美龄、甘地、泰戈尔、杜威等时代风云人物的交往活动,为我们呈现出20世纪上半叶的宏伟时代画
《罗尗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名师研究》由朱光耀、张友宪编著,编者们研究的指向和涉面在于,追溯名师的生平和事艺轨迹,揭示名师的创作和教育思想,评析他们的学术成就,诠释他们的治学风范。编者们期望在研究中尽量避免只是停留在史料的钩沉、资料的编辑上,而是能向纵深推进,由表及里地作立体性的观照,让学院在美术学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一直融汇着名师们的教育思想、学术精神,在时代的光照下,面貌日新!同时当我们追忆他们非凡的人生以及杰出的艺术贡献的时候,更希望在他们灿烂光辉的映照下能产生新的名师与高徒。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首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它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天皇制、思想的杂居性、传统与现代化、革命……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孙佩苍,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收藏家。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原典,徐悲鸿是其至交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以师相称,于1942年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余年后,孙佩苍的孙子孙元开始寻找祖父的踪迹,写成此书,这是湮灭的家族史,也是美术史上一段终见天日的传奇。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罗素自传(卷 1872-1914)》是英哲学家怕特兰·罗素的长篇回忆录。卷从187Z年至1914年。《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罗素自传(卷 1872-1914)》记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他的家庭背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青少年时代,他最初的婚姻和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哲学家、思想象的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