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 于漪传》讲述了于漪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的一生经历。全书以时间线叙述了于漪从经历战乱、流离却仍心系家国的少年长成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师典范的故事。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 人之完成 ,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合格公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叩问语文之 门 的道路上,于漪始终坚持教文育人的教学理念,如若一位君子,不仅以其充盈的生命力向学生传道解惑,也用她至真至诚之心关爱他人,心系国家的发展。从一线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于漪将她的教育理念融入毕生事业中,躬耕基础教育事业七十余载,对于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的悉心浇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尊师重教。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的校训,浓缩着北师大悠久的办学传统和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先驱,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建至今,已走过120年的历程。2022年正值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值此校庆之际,由顾明远先生牵头,组织编写《北师大的先生们》一书。本书承前启后,遴选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在北师大任教的35位大先生,早出生于1903年,晚至1938年,大多是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的人物。书稿主要内容为所入选大师们的弟子或同事所撰写的文章,所撰写内容主要为这些大师们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事迹。北师大的大师灿若星河,我们只取一瓢,本次选录的大先生大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北师大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本书能够体现北师大人独
谭延闿(1880 1930) 字祖庵,是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晚清进士、翰林,辛亥革命元勋,民国后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北伐大业,是孙中山先生主要助手和继承者之一,任大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建国军北伐总司令等,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也是近百余年来书法成就较高者。 本书以 长编 形式编撰年谱,涉及时间和史实更细,史料征引空间也更大,具有资料性和学术性互补互佐的鲜明特色。 全书以细致的时序线索征引相关资料,铺叙生平史事。 全书以《谭延闿日记》为核心史料,并以同时代人相关文献及报刊、档案史料为补充,通过详尽记述、谨严考辨,较为准确、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谭延闿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倾向、思想演变历程。
中国学会编著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 传略(第2辑)》是《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的第 二部,着重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 领域的9位老一辈教育家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革 命历程、教育理念、教育成果以及杰出弟子等。他们 曾经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学校中担任过主要 领导工作,在教育战线德高望重。他们对党和国家的 教育事业竭尽忠诚,对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独到见 解,对我国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 9位老一辈教育家分别是朱物华、李曙森、刘达、李 国豪、刘佛年、唐敖庆、钱令希、赵沨、谢希德。书 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使这样一部沉甸甸的有着丰 富史料价值的图书显得更加厚重。
葛剑雄修订了此前曾经面世的《谭其骧前传》《谭其骧后传》中若干错讹,根据近年出版的《顾颉刚日记》《夏鼐日记》等新资料增补,收集参考谭其骧日记、书信、文稿、照片和大量资料,由谭其骧弟弟亲自审阅部分初稿。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求是师求真”,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努力。本书经十五年补充完善修订,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对象的文学史书,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始,迄今已历数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的成果仅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者就已非个位数所能尽数;而相关于这段文学史的专著,则更是如众星闪烁,多不胜数了。编写这部教材时,编者努力遵循如下几条原则或者说是预设的约定: 1.坚持积极的态度,尽力提供一个贴近史实的框架结构和更为合理的阐释系统,显现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2.坚持学术的立场,以客观、公正的学术眼光重新看待各类文学史对象,并作出更契合对象实际价值呈现的评价。 3.坚持以文学的发展为本教材史学结撰的主体。 4.坚持治文学史所必需的经典化原则,对丰富而价值不等的文学对象作出必要的取舍和用笔轻重不同的处理。 5.不臆构,不妄言,坚持论从史出。 在
本书系统梳理了美国教师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对教师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西部五省农村中小学基线调查数据,构建增值性评价模型测算教师教学质量指数,回答:教师是否对学生学业成就存在重要影响?教师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是否具有一致性?哪些因素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教师绩效评价中引入增值性评价所得到教师教学质量指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注意要点分别是什么?等问题。
张载是宋代杰出的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张载孜孜以求的人生鹄的,也是其生命历程的概括和归宿。 本书拂去历史的尘埃,以生动的笔法还原、诠释这位文化巨人的人生本真和生命轨迹,字里行间蓬勃着一代先贤光照千秋的家国情怀和仰之弥高的道德追求。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梅贻琦自述》分早期之发展计划、抗战时期之清华、复员前后之清华、见解与主张四编,内容包括:清华发展计划、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就职演说、大学的意义及学校之方针、教授的责任等。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梅贻琦自述》分早期之发展计划、抗战时期之清华、复员前后之清华、见解与主张四编,内容包括:清华发展计划、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就职演说、大学的意义及学校之方针、教授的责任等。
南京,古名“金陵”,西据长江天堑,东以钟山为屏障,虎踞龙盘,气象万千。 ???南京扼守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即使王朝更替也不会令她失去风韵。民国时的南京,好似一位身着精致旗袍的气质美人,在玫瑰色的历史光影中款步而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般纸醉金迷,令文人名士流连忘返。城市的另一边,明故宫的残垣依然在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旧事。 ???民国时期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人口已近百万,留下了它最繁华的身影。然而,这样一座古都名城却在炮火中遭遇惊天劫难。1937年12月,曰军侵占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又一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为这座城市书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