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与天地同和 ,国乐*,民族音乐正逢盛世! 本书共分为六章,介绍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章*第三章分别介绍了弹拨乐器中的琵琶、古琴和古筝等;第四章介绍了拉弦乐器的典型代表 胡琴家族;第五章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吹管乐器,如笛、箫、笙、管、唢呐等;第六章介绍了打击乐器中*常见的钟、磬、鼓。 本书将多种乐器的来源、特点、传承、变革与相关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图文并茂,行文间还设置了四个小栏目 在 涨知识 开眼界 两个小栏目中分享一些与乐器相关的科普知识和图片,在 方言 小栏目中分享作者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有趣的经历,在 方响 小栏目中分享相关的音、视频资源。本书干货满满又妙趣横生,适合每一位对中国民族乐器感兴趣的读者闲来阅读。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这不仅仅是我们民族乐器的内在
这是一幅关于梵高的巨细靡遗、令人心碎的肖像画。 全书以令人震惊的性,照亮了梵高困顿不安的心灵历程,对这位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出了重大的再认识: 他早期为赢得容身之地所作的斗争,他与弟弟提奥极其深密却紧张的关系的,他丰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恣意又狂乱的私生活,他炽热而旺盛的创造力,他遗传自家族的精神疾病,他“”案件中的重重疑云……
本书为视觉评论家李楠的摄影批评集,分为“自己”“问题”“解决”“我见”几个部分。 李楠的摄影评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对问题的剖析鞭辟入里,是一本出色的摄影批评集。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 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
本书是关牧村撰写的个人自传。她在本书中详细地回顾了自己走过的艺术人生道路,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人民群众喜爱的 歌唱家的奋斗历程。 本书不仅是关牧村个人的成长记录,也是中国音乐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关牧村成长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感人的故事,她的艺术人生对喜欢歌唱的人有哪些启迪?看了《我和我的歌》,读者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 通过本书,人们可以看到关牧村对歌唱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 能感受到她面对挫折和困境表现出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体会到她对人民群众、对恩师和同事的感恩和热爱。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 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草间弥生为什么钟情于波点? 弗里达 卡罗为什么偏爱自画像? 托芙 扬松的 姆明 是如何诞生的? 本书讲述了全球 15 位女性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她们在艺术领域内外所做的独特贡献。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传记,该书聚焦于因性别而被边缘化的女性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插画家、设计师等。通过阅读她们的个人故事,你将对当今艺术界和艺术流派产生全新认识,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女性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肯胡克 阿什瓦克|芭芭拉 赫普沃斯|汉娜 霍克|托芙 扬松|弗里达 卡罗|科丽塔 肯特| 埃米莉 卡梅 肯华雷耶|草间弥生|加布里埃尔 穆特|乔治亚 欧姬芙|柳博芙 波波娃| 费思 林戈尔德|阿姆丽塔 谢尔 - 吉尔|阿尔玛 托马斯|苏珊 瓦拉东
《遇到万玛才旦》主要内容包括遇到万玛才旦,静静的嘛昵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的人无需创作,写作只是一个凡人的欲望,他只想把一切带些情感展现出来,附录:万玛才旦简历与创作年表。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是其年仅26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八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爱在哪里?爱与泉水和泥土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香草山》不仅是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也不仅是一段纯粹的精神体验,而且是我们每一个渴望爱情与获得自由灵魂的人所要经历、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朝圣之旅。它像一面镜子,照亮自己的灵魂。 香草山像伊甸园一样,充满着纯真、幸福、罪孽和苦难的地方。它既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彼岸世界,也隐喻着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香草山”上有香草,有羊群,还有牧羊人。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他便可以来到香草山寻求慰藉,而这片神奇的土地将会给予他一次又一次奋起与追求爱情、自由灵魂以及幸福生活的力量。
由始至终,费穆对电影的想法都偏离于主流。假如我们超过大半个世纪后看他的作品而仍然有所感动,那是因为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传达了时代沉重的哀痛而又了时代。回首他走过的创作道路,我们会发现他那“美的历程”是一生一世的事。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不徐不疾地稳步向前,择善而固执,且最终能够自我完成,这在深受意识形态干扰的中国电影史上,确是异数。
徐风编写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对顾景舟制 壶特点、工艺秘籍,有细致阐述;对他如何悉心培育 徒弟、学生,有生动叙写;如何重视制壶工具、如何 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壶中的作用,对泥料的独特认识 ,如何通过印章来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来;以较 多细节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鉴定上的不凡功力。 本书中配以100余幅顾景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图片,以及100多幅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图片;许多 图片由其家属、友人珍藏提供,属于首次披露;顾景 舟老友、国学泰斗冯其庸为该书题写书名,见于内封 ;该书装帧设计精美别致,分平装与精装两种;精装 本配有两枚精美的藏书票,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一幅世纪之交文艺青年的精神肖像,漂泊与情爱中的纯洁意志。从倒淌河边的草原小镇到省会西宁的歌舞团,从广州的广告模特到北京的先锋音乐人,张浅潜背着她的小提琴,在世纪之交循着创作欲望的指引辗转中国大地,将时代变迁中磅礴的文化能量与精神波动记录在她的歌、她的画、她的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