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重要的作曲家时,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1685 1750)的名字从不会缺席。作为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视为西方音乐的核心支柱。在1933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奥地利音乐家安东 韦伯恩激动地宣称 一切尽在巴赫 :巴赫征服了音乐领域,他铺展着循环的旋律,无论横向还是纵向;他创作了最恢宏辽阔的复调。 作为和牛顿、莱布尼茨同时代的人,他的音乐创作于西方观念形态转变的关键时期。他擅长吸收来自理性和心灵方面的资粮,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不寻常的智力和精神创造。巴赫去世后留下一个有80多本书的藏书室,其中包括神学和哲学方面的书,以及诗歌和乐谱。这些书构成了一个音乐家日常生活和思考的空间,本书由此开始探索巴赫音乐世界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景。 走近巴赫的乐谱,聆听巴赫的音乐,仿佛在霍尔拜因的画作《死去的基督》
这是一本对曾与台湾地区著名电影导演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的深度专访录。访谈对象包括台湾著名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内容以杨德昌的电影为主轴,旁及十六位资深影人的从影小史,从其各自专业出发讲述对电影的看法。 全书借由口述历史,深入台湾电影的创作现场,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一位电影哲人的形象及其电影作品,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这些原始素材,一方面可作为大众亲近杨德昌作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台湾电影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阿尔贝托 贾科梅蒂(1901 1966),著名瑞士雕塑家、素描家和诗人,20世纪少数几位 作品比本人更知名 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纪录,他因此被称为 史上zui贵雕塑家 。 本书是关于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基于贾科梅蒂与家人的一手书信、友人关于他的珍贵记录,作者在书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贾科梅蒂 行走 的一生,全面再现了这位神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以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鲜有人知道,贾科梅蒂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边缘之路:其一生与多位艺术、文化、思想名家交织,游走于不同的流派和圈子,但拒绝隶属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昔日的思想体系以及 标签 ,并不停追问
拥有唱遍宇宙的《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我们是冠军》(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将震撼你》(We Will Rock You)等传世经典歌曲;英国唱片最高纪录保持者,揽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入选摇滚名人堂,全员入选词曲作者名人堂 如此辉煌与传奇的缔造者正是英国殿堂级的摇滚乐队 皇后乐队。 乐队主唱弗雷迪 莫库里是非洲出生、印度长大的帕西人,十七岁时随家人移民至伦敦;吉他手布莱恩 梅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手里的电吉他由他自制;从牙科学转战生物学的鼓手罗杰 泰勒多才多艺,面容姣好却有着粗犷的嗓音;贝司手约翰 迪肯是本科拿下全A成绩的电子工程学硕士在读生 1971年,当这四位伦敦的大学生最终走到一起,流行音乐史上最华丽高贵的乐队就此诞生。 英国著名文化记者马克 布莱克整理了多年积累的采访资料,
本书是美国著名音乐记者查尔斯 R. 克罗斯写就的权威科特 柯本传记。 作者通过4年的调查、400多次采访以及对柯本未出版的日记、歌词和家庭照片等珍贵资料的抽丝剥茧,生动再现了这个传奇摇滚巨星短暂而炽烈的生命足迹 从悲惨的童年到孤苦的青春期,再到在阿伯丁进行音乐探索的日子,直至最终成名后在公众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下自杀身亡。 《重于天堂》不仅为读者呈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地下摇滚乐的辉煌群像,更将其中心人物科特 柯本不为人知的一面重新发掘出来 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的故事,更是一个始终渴望爱的、孤独的孩子的故事。
阿比 瓦尔堡是20 世纪很好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信札、纸条中。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不仅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目前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正如《艺术通报》所说,此书是 一部不错的思想传记,叙述清晰,感
一代画魂潘玉良的传奇人生,一部独立女性的精神成长史。本书是当代传奇传记文学作家石楠的经典之作,还原潘玉良从泥淖中挣扎出来,一生追求艺术,追求人格独立,终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画家的过程。作品畅销四十余年,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等,累计销量超700万册。
经历了世界边缘的几番游历与探险,肯特期望在树林与群山之中寻到宁静的栖身之所。他和弗朗西丝买下了位于纽约州阿迪朗达克山脉中的一座农场,起名为阿斯加德,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在这 生活、呼吸和安放我们自身的家 ,肯特仰望永恒的星空,耕耘土地,诗酒会友,关心人类的正义与幸福, 并创作了他一生中颇为重要的诸多作品。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二版)-第六级-第八级 定价 66.00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开本 8 作者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 装帧 页数 119 字数 ISBN编码 9787103057391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二版)》于2017年开始组织筹编,成立了该教材编委会,由钢琴学会会长吴迎主编,教材的具体初编工作由编委会成员分级负责。其中,第一级至第三级由周铭孙负责初选,第四级至第七级由常桦和李昕负责初选,第八级至第十级由李民和王遒负责初选,韦丹文参与了全程的审编工作。经过多轮的研讨和审核,确定了现在的版本。体现了群策群力与集思广益,也是钢琴学会为全国社会音乐考级工作做出的一项重要的贡献。
内容简介 ★鲍勃 迪伦传奇 滚雷 巡演的珍贵文字与图片记录 ★美国多栖编剧、普利策奖得主山姆 夏普德作品 ★装帧精美独特、富有年代感 1975年秋,鲍勃 迪伦带着他的滚雷巡演团(Rolling Thunder Revue)踏上了一趟将会载入史册的传奇巡演。巡演团人员混杂,有音乐家、歌手、画家等等,其中包括琼尼 米切尔(Joni Mitchell)、米克 朗森(Mick Ronson)、艾伦 金斯堡(Allen Ginsberg)、琼 贝兹(Joan Baez)和杰克 埃利奥特(Ramblin' Jack Elliot),以及本书作者山姆 夏普德(Sam Shepard)。他们犹如一群真正的流浪吉卜赛人,遍踏新英格兰22座城市,巡回演出。山姆 夏普德受雇于鲍勃 迪伦,为计划拍摄的巡演纪录电影撰写剧本。虽然电影从来没有实现,但夏普德记下了这趟旅程中许多弥足珍贵的时刻和感想;而巡演团的官方摄影师肯 雷根则拍下了巡演中一幕幕动人的瞬间
本书是中国声乐学派奠基者之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蒋英的个人传记。“爱”是蒋英一生的主旋律:她用热爱成就了闪亮的歌唱事业,并培育了一批走向国际的中国声乐人才;她在漫长岁月中为家人筑造爱的港湾,与科学家钱学森伉俪情深的爱情故事为人称道,为子女遮风挡雨的坚韧和柔情让人动容;她历经时代的沧桑巨变,面对纷繁世事始终以爱意面对,展现了一个智慧美丽、独立坚强的现代女性形象。本书作者将长期整理、研究相关档案和珍贵文物的成果融合于叙述中,尝试为大众读者还原蒋英绚烂而纯粹的一生。
该书作者徐悲鸿夫人的廖静文以回忆录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代伟大的画家徐悲鸿的一生和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书中介绍了徐悲鸿在艺术上融合古今中外的技法并继承了中国民族色彩,使他在世界画坛上占有一煊赫地位。描述了徐悲鸿怎样在颠沛流离中挣扎以致绝望,怎样在贫病交加中刻苦学画,又怎样在孤独漂泊中与作者相识而结合。另外,书中为读者提供了徐悲鸿在不同时期的经典绘画作品。本书畅销海内外,已达60余万册。被译成英、法、日、捷克多种文字。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回忆录。随书附赠:徐悲鸿国画《牧童》特制印刷版及六幅代表作明信片。
英国作家菲利普 诺曼经过多年调查,做了大量采访,在本书中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列侬从草根歌手到杰出音乐人的传奇一生,讲述了披头士乐队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约翰 列侬(John Lennon, 1940.10.9 1980.12.8),英国摇滚音乐家,和平主义者,披头士(甲壳虫,Beatles)乐队的灵魂人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世界,至今仍拥有无数歌迷,深刻影响了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其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个性让他名满天下,亦谤满天下。1980年,列侬遇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