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 诺兰 当今世界*受瞩目、*具话题性的电影导演之一,凭借《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极具个人风格的大片,屡屡创造口碑、票房双收的神话,他本身已然自成一个品牌。 本书将深入探索他的作品、他受到的影响,以及他神秘的成长经历。哪些作家、导演和艺术家曾带给他启发?他迷恋何种独特的主题与形象?每部作品有着怎样的灵感来源和幕后制作故事?他如何解读自己那些烧脑大作的谜底,又怎样面对业界、媒体和观众的反应? 资深影评人汤姆 肖恩与诺兰相识逾20载,获得了这一空前机会,对后者进行跨越3年的独家深度专访,试图解答以上问题。本书由对话访谈和肖恩的论述交织而成,得到了诺兰本人的全力支持配合,以罕见的亲近视角回顾了诺兰的个人生活,梳理其电影生涯的发展轨迹,探寻其杰作背后的
2020年,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的150周年诞辰之际,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举办了大规模特展向他致敬,本书即为配合该展览编撰的画册。本次展览除了将蓬皮杜所藏的马蒂斯经典画作悉数呈现,还展出了来自巴黎毕加索国家博物馆、格勒诺布尔博物馆、卡托-康布雷齐马蒂斯省立博物馆、尼斯马蒂斯博物馆收藏的马蒂斯杰作,可谓是史上关于马蒂斯的颇具影响力的展览。因此,本著作也成为了目前市面上关于马蒂斯的全面和重磅的图文画册,可以说填补了中文图书市场的出版空白。(因为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的图片授权费非常高昂,所以之前鲜有出版社授权出版他们画册的中文版。) 马蒂斯与毕加索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毕加索曾经说: 没有人比我更仔细地研读马蒂斯的作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巴勃罗 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艺术大师。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毕加索的全新专著,在艺术家逝世5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全方位展示了毕加索从油画、雕塑、素描到版画,横跨众多领域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本书从艺术本身而非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风格的演变,以及其中视觉语言及叙事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主题及事件,不仅囊括了艺术家的著名画作,如极具争议性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和对战争进行有力控诉的《格尔尼卡》,还收录了很多较为罕见的作品,如毕加索创意十足的雕塑及他对委拉斯凯兹17世纪的名作《宫娥》所进行的再诠释。本书无疑是渴望了解毕加索的艺术爱好者及研究者的绝佳选择。
这是一部张国荣电影生涯的全记录。六十一部电影逐篇细说从头,从影片内容、演技评价、艺术风格、旧闻花絮、影坛大动荡直至微妙变迁,无所不包,无所不言其详。犹如一个个分镜头剧本,将电影中的世界历历再现,还原出一个艺人毕生的电影生命传奇,也还原出整个香港电影为辉煌的黄金年代。
从里窝那到巴黎,出生在意大利的阿梅代奥 莫迪利亚尼短暂的三十五岁人生往往被人们从三个角度解读:一个在朋友们眼中像优雅王子般的情感主义者;一个自幼都在和病魔抗争却缺乏自制力的破坏者;一个对艺术创新与纯粹抱有勇往直前决心的执着者。 这位巴黎画派领袖生前一直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在他死后,其作品价值连城。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他的种种说法不一的传奇与趣闻。褪去种种传闻,反观存世的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年少时接受的意大利古典艺术训练,同时吸收立体主义、原始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等不同风格,加之以超乎寻常的敏锐以及对人物真实神色的捕捉能力,使这位犹太艺术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意大利伟大的现代主义画家,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 波提切利 。 本专著由国际知名美术史学家、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蒂埃里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 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 本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 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神秘、受人们喜爱、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本 成功的新版 中,哈罗尔德 勋伯格通过 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 篇章,将作曲家 从蒙 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 的新调性主义作曲家逐一 做了介绍。作者认为,音 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 ,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 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 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 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 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 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 着联系。 本书把 严肃音乐 相关 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 中 巴赫、亨德尔、莫 扎特、贝多芬、肖邦、威 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 。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 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 丰富的织锦。此外,还有 一些章节讲述了民族乐派 ,对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 族、阿瑟 沙利文爵士、奥 芬巴赫等人的所谓轻音乐 也有涉及。在此新版中, 勋伯格对后来的序列音乐 作曲家、极简抽象主义作 曲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 新调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海上艺术家们的生活、艺术创作,可以看作是海上艺术家的群像。收录了《作个闲人 张充和诗书画艺小记》《无观 蒋铁骊雕塑小记》《洞察者 陆元敏与何曦的影像世界》等26篇文章,记录了胡建君与艺术家友人的交往逸事,以及胡建君对艺术家友人艺术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幸毋相忘,收录了《美人香草意千秋 古代名画中的女性形象》《中国传统 五色观 从 延禧莫兰迪色 说起》等21篇文章,胡建君从艺多年的 偶有所得 ,皆畅叙其中。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
林风眠是一卷书,一卷世纪性的百科全书。在这里面,可以读到中国美术百年发展的历程;可以读到中西文化融合的浑重气息;可以读到命运乘戾和人性的磨难;可以读到先行者经历的风暴和生命的顽强;还可以读到每个观者自身真实本性被轻轻拔动的颤音。全书收录的作品极为经典,历史照片丰富,极其艺术欣赏价值。
肯尼斯 克拉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不仅在关于风景画与裸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在艺术的大众推广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0岁时他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使馆藏在轰炸中得以保存,同时又推行 每月一画 等计划,使博物馆成为战争中抚慰、鼓舞民心的机制;1969年,由他主持的BBC艺术纪录片《文明》在全球范围热播,开启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艺术普及的先河。本书为克拉克的人生纪实,作者詹姆斯 斯托顿基于大量之前未曾公开过的档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克拉克献身学术研究与公共事业的一生,更揭示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爱德华 蒙克(Edvard Munch,1863.12.12 1944.1.23) 挪威国宝级画家,一个肖像和画作被印在挪威纸币上的人,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自孩提时代开始创作,艺术生涯长达60多年,共计创作超过60000件作品。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版本),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1.199亿美元的天价,刷新了毕加索当时的世界纪录。 他5岁丧母,14岁目睹亲爱的姐姐生病离世,两个妹妹中的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弟弟英年早逝。疾病、疯狂、死亡成为侵扰他一生的梦魇。 蒙克擅长以浓烈的色彩和抽象的手法描绘人强烈的主观情绪,他把焦虑、恐惧、悲伤、绝望、不安等人类集体共有的感受变成自己的绘画主题,画作时而给人压抑、苦闷之感。他无意于描画现实之物,而将全部感官和心力都用于探索一个更幽深的层面 人的潜意识。也正是通过这种对内在深层情绪、感受
本书收录了摄影师安久2017-2023年深入极地、高原、荒野等地拍摄的天文摄影作品,涵盖了星野、深空、行星、罕见天象、人与宇宙关系等众多题材,这其中包括对精灵闪电、彗星、流星雨、日食、极光等特殊天象的追逐记录,以及“尘埃”“天空的色彩”等长期拍摄的系列组图。多数作品配有拍摄的背景介绍、相关的天象知识,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对于人与宇宙深刻关联的思考。 本书适合天文爱好者、文艺爱好者阅读及收藏。希望本书让读者不仅能欣赏星空和奇异天象的绝美与浪漫,也能思考世间万物和宇宙之间的深层关联。
本书是配合展览同期出版的中英双语图录。内容包括:UCCA馆长前言;巴黎毕加索美术馆策展人Emilia Philippot撰写的展览介绍文章;中央美院吴雪杉教授关于毕加索对中国影响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所有展出作品的精美图片120幅左右。全书分6个主题,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
本书是一本关于音响调音、录音与唱片人和事,以及*唱片的图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音响系统调音方法(“降龙十八掌”空手道调音),音响系统低音调校(“伏虎十五拳”),留声机的故事,电子录音技术与*历史唱片,从磁带录音到现代LP及代表性单声道LP,直刻唱片及*直刻唱片,发烧数码录音先锋Telarc/Soundstream及*SACD,音响大玩家斯托科夫斯基及其代表性唱片,模拟/数码录音双全的约翰逊教授与值得收藏的RR唱片,35mm胶片磁带复刻LP,追忆Mercury Living Presence在莫斯科的录音故事及代表性唱片,*低音唱片,笛卡之声,漫谈CD母带处理、录音、混音与压片,自然录音与KKV唱片,听声辨器、借乐调音,Harry Pearson的*试音碟,弦乐的现场与录音,西电之声杂谈,初探LP2CD与LP2CD之我观, PO杂谈,音箱摆位为什么那么神奇,High End的门槛,小房间大低音等。 本书可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宗师董其昌的全景式传记作品。作者孙炜经过多年研习、分析与考证,对这位近四百年前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宗师进行了全方位描摹与解读。 本书以董其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其青年时期颇为艰辛的宦旅之路开始,讲述了其 北漂 经历中诸多的酸甜苦辣,从穷苦出身的落魄潦倒到 连中三元 的书生意气,再到成为皇长子的师傅,董其昌凭借自己的非凡天赋和不懈努力,成为晚明文坛的中流砥柱。此后,在晚明的复杂政事中,董其昌几起几落,经历了颇为艰难的宦海沉浮,终于依靠艺术创作和经营富甲一方,成为晚明时期官居一品的大宗伯 本书不仅对董其昌的生平事迹进行描写,同时将其在书画、艺术、历史等领域的造诣与成就,乃至其宦海商海两沉浮的人生经历放入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讲述,将个体命运的走向与时代密
石涛作为中国画史上*的艺术家之一,不但留下了众多激动人心的作品,在绘画理论上贡献也很大,影响了三百多年来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本书是对石涛的综合性考察,选取有关石涛思想、作品和交游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理解和把握石涛难懂的画学、变化多端的作品以及纷繁的生平行实,提供某种参稽。时隔十二年后修订出版,吸收作者近年来对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辨的成果和新发现的文献,充实内容,订正误说,增写新篇。 除《石涛研究》(第二版)外,作者同时出版的还有新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和纂辑校注的《石涛诗文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丰富了对石涛这位艺术家的全面研究。
本书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本体问题,同时也旁涉对音乐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断代史的独特魅力,宛如将巨幅卷轴缓缓铺开。那些题为“历史插图”的章目,让读者眼前一亮。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不逊于穿插在全书各处的百余幅真正的历史图片。为强化“历史感”,译者将书内出自历史人物之口的引文译成了浅易的文言,以使读者感受到叙述主体切换时的口吻变化,适合专业学者、音乐爱好者等阅读。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催生“沉浸式”阅读体验的音乐断代史著作。
“大师艺术教育经典”是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艺术教育设立的重点项目之一。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袁运甫》分册,介绍了袁运甫先生的生平事迹,具体包括了:艺术教育的经历与瞻望、谈中西艺术与知识结构问题、大美术实践的丰硕成果等。